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98,自引:15,他引:83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北京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法:对两个时期的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两次调查均选用Rotter行为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1993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0.9%,显著高于1985年的检出率(8.3%,P〈0.05);其中,N行为、AN行为的检出率也均明显高于1985年;而A行为的检出率则是1993年(5.5%)明显低于1985年,男孩行为问题检出率2次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7岁—16岁儿童品行障碍的流行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湖南省6911名7岁 ̄16岁儿童进行品行障碍流行学调查,发现总患病率为1.45%,男性患病率(2.48%)高于女性(0.28%);农村为1.38%,城市1.49%,年龄组以13岁为最高(2.24%);68%的品行障碍儿童合并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相似文献   

3.
抽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抽动障碍(TD)儿童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26例TD儿童和81例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23.02%)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3.7%),P〈0.05;TTD组与CTD组、TS组、TD伴ADHD组之间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  相似文献   

4.
6~11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6~11岁肥胖儿章行为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安徽省安庆市与铜陵市111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6.94%,男、女分别为40.38%和33.9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6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发生率为12.97%(男童13.44%、女童12.52%),肥胖儿童整体及按性别比较,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u分别为7.52、5.70和4.96,P均〈0.01)。男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行为34.62%、分裂焦虑23.08%、抑郁19.23%、体诉15.39%、交往不良13.46%、社交退缩9.62%、多动9.62%、攻击性9.62%和违纪表现5.77%,各因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25,P〈0.05);女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依次为:分裂强迫23.73%、抑郁11.86%、多动10.17%、性问题10.17%、体诉848%、攻击性8.48%、社交退缩6.78%、残忍表现6.78%和违纪表现5.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59,P〈0.05)。男、女童共有的6个行为问题因子:社交退缩、多动、体诉、违纪表现、攻击性、抑郁,无性别差异(P均〉0.05)。结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男童主要表现在强迫行为、分裂焦虑、抑郁、体诉、交件不良,女童主要表现在分裂强迫、抑郁、多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方法:将符合DSM—Ⅳ ADHD诊断标准的男童70例分为注意障碍为主型(PI)44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HI)6例、混合型(CT)20例,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比较各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ADHD组行为问题发生率(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12.70%),P〈0.01;ADHD各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混合型最高;ADHD亚型与对照组CBCL因子分的4组间比较显示分裂性、强迫性、体诉、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及CBCL总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分裂性因子PI〉HI,攻击性因子CT,HI〉PI,违纪因子HI〉PI,CT。结论:ADHD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其中混合型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ADHD临床亚型行为问题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太原市7月~4岁以下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太原市4个社区7月~4岁儿童336名,由调查员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检出问题7项,主要是进餐时间长(〉25min)、进餐分心、进餐地点不固定等;正常组儿童120人(占35.71%),问题组儿童216人(占64.29%);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长允许孩子进餐时到处闲逛、强迫进食等行为相关(P〈0.05)。结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令人担忧,儿科医生应切实做好儿童饮食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哈尔滨市铁路第四小学1~4年级学生370名,应用英国Rutter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问题,同时调查影响行为问题的因素。结果 小学生行为问题占10.4%老年虽违纪行为(A)发生率最高占4.9%,依次为神经症性(N)行为占3.7%、混合性(M)行为占2.2%。影响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和伙伴关系。结论 与国内研究结果(5~10%)相比较略高,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与临近牧区的蒙、汉族7 ̄11岁龄双差生各150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蒙、汉族儿童双差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均高(分别为55%与67%),而蒙、汉族对照,两组检出阳性者在性别比例上无显著差异,同组对照则男性大于女性。在攻击、违纪、多动、忧郁、体诉、社交退缩等项中有显著性差异。前三项蒙族组大于汉族组(尤以男孩为著),后三项汉族组大于蒙族组(  相似文献   

9.
行为问题儿童的智力水平配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特征。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父母问卷)和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第二版(CRT-C2)在小学1-5年级学龄儿童中筛选行为问题儿童。从同性别非行为问题儿童中选择与问题儿童年龄最接近的儿童组成对照组,配对比例为1:2。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测验儿童智力水平。结果:(1)行为问题儿童的IQ基本在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水平接近。译码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智力不平衡是危险因素。(2)智力不平衡是内向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CRT-C2IQ是外向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译码是混合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行为问题儿童虽然智力发育在正常水平,但智力不平衡者较多,提示行为问题儿童半球功能不平衡,有脑功能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调查哈尔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随机抽取了1~5年级共221名学生进行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CBCL阳性检出率是10.4%,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0%,男生和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5)。三、四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多数研究资料表明:在心肌细胞发生氧反常和pH反常后,H ̄+一Na ̄+、Na ̄+一Ca ̄(2+交换加强是细胞内Ca ̄(2+)超载的重要机制。我们的研究表明,造成细胞Ca ̄(2+)超载的原因,除H ̄+一Na ̄+、Na ̄+一Ca ̄(2+)交换外,尚有H ̄+一Ca ̄(2+)交换参加.本实验证实,在细胞缺氧10、20、30和40min时,经H ̄+一Ca ̄(2+)交换进入细胞的Ca2+量占同一时点细胞摄Ca ̄(2+)总量的比率分别为(%):10.1±0.5、124±0.7、11.8±0.4和11.2±0.5、平均值为(%):11.4±0.9.当缺氧细胞再复氧后,这一比率显著增加。各时点的比率分别为(%):23.7±0.6、22.3±0.5、22.1±0.7和20.5±0.8、平均值为(%):22.2±12。这一结果表明:在pH反常所致Ca ̄(2+)超载过程中,H ̄+一Ca ̄(2+)交换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行为问题儿童精神运动功能配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精神运动功能。方法:用Achenback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中国联合型天文测验(CRT-C2)筛选行为问题儿童,并按同性别,同年龄进行1:2配对;用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JPB)评价儿童精神运动功能。结果:(1)选择反应时,数字符号,连接数字成绩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选择反应时的标准差和JPB影响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连接数字是内向问题的保护因素,选择反应时的标准差是外向问题的危险因素,连接数字是外向问题的保护问题,选择反应时、划消数字,数字符号,JPB总T分是混合问题的保护因素,JPB影响是混合问题的危险因素,混合问题儿童的JPB影响的检出率高于单一问题儿童,(2)CBCL总分与JPB总T分,数字符号,连接数字的T分有显著负相关。结论:行为问题儿童精神运动功能较差,有轻微脑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住院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EPQ)、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7例住院血液肿瘤儿童进行个性、行为心理测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血液肿瘤患儿E质个性低于对照组(P<0.05A)。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孩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血液肿瘤组家长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患儿的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血液肿瘤儿童及家长-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制订综合的治疗方案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细胞膜放射标记和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巨噬细胞(MФ)内肌醇-1,4,5-三磷酸(IP3)、用Ca ̄(2+)指示剂的分光光谱法测定MФ内Ca ̄(2+)浓度([Ca ̄(2+)])、用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MФ表面Ia抗原的表达,研究去甲肾上腺素(NE)对大鼠腹腔的MФ内IP3、[Ca ̄(2+)]i和MФ表面la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NE(10 ̄(-8)mol/L)可显著增高MФ中IP_3含量(442±22cpm/10 ̄6cells,对照组102±8cpm/10 ̄6cells,P<0.01);NE可使MФ内[Ca ̄(2+)]i显著增高(322±78nmol/L,对照组97±17nmol/L,P<0.01);NE可显著增高MФ表面I-A、I-E抗原的表达(64±8%、58±6%,对照组50±3%,44±4%,P<0.01)。提示神经递质NE促进MФ表面Ia抗原表达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第二信使IP_3和Ca ̄(2+)介导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 ̄(53)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胃癌组织P ̄(53)蛋白染色阳性率为36.5%,肿瘤大于5cm组、有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及Ⅲ、Ⅳ期胃癌组织P ̄(53)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显著高干肿瘤小于5cm、无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及Ⅰ、Ⅱ期胃癌组(P<0.01)。P ̄(53)染色阳性者5年存活率为21.1%,染色阴性者为50.0%,两组5年存活率差非常显著(P<0.01)。以上结果提示检测胃癌组织P ̄(53)蛋白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筛选诊断学龄期行为问题儿童125人,与正常儿童进行脑电图对比研究,提示行为问题儿童脑电图异常率较正常儿童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不同行为问题症状组分析时,N行为脑电图异常率较A行为高,尤其具有A及N双重行为者脑电图异常更明显,且异常程度也重,说明脑电图改变与儿童行为问题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学习障碍儿童主题绘人测验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障碍儿童主题绘人测验的因素分析静进,海日汗,余淼中山医科大学前言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ies,LD)儿童在主题绘人测验中的表现手法有别于正常儿童 ̄[1]。Koppitz认为,绘人测验能反映儿童对自身和躯体的态度 ̄[2]。因此...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铅中毒儿童的运动功能与心理学特点,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铅中毒儿童作运动、个性、行为、智力、适应能力测试,进行心理干预,并与健康儿童作比较。结果铅中毒儿童的精细运动、视-动控制评分低于健康组,N质个性高于健康组(P〈0.05);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0%,男孩多有攻击行为,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患儿平均IQ为105.75,与健康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D、E单元得分低于健康组(P〈0.001),适应能力商数为102.31,健康组为107.83,主要为社会/自制因子得分低于健康组(P〈0.001);干预后患儿N质个性及行为因子评分降低,与干预前相比P〈0.05。结论儿童运动功能较认识功能更易受到铅毒性作用的损害;铅中毒儿童显示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点,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且血铅与行为异常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无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尽管智商差异不显著,但铅中毒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社会/自制因子明显低下,与血铅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心理干预可改善其个性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19.
ADHD儿童脑电特征及与脑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儿童行为问题中颇为常见。国外报道发病率约为11.5%。本文报道了110例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脑电图、脑功能的变化及不同部位的脑电频率与脑电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温州市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方法: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温州地区8340名6-16岁学生采用自制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调查。结果:温州市6-16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1202/8340)略高于中国常模13.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520名为托养儿童,占30.2%(2520/8340),6-11岁托养儿童840位,行为问题检出率18.6%(156/840)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检出率13.4%(396/2960,χ2=14.2,P〈0.05);12-16岁托养儿童1680位,行为问题检出率19.2%(322/1680)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检出率11.5%(328/2860,χ2=51.1,P〈0.05)。托养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有出生时患病、学前所处环境(单亲)、性别(男)、托养家庭结构(矛盾)、托养方式(全天)、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及教育方式(专制、放任)(OR=1.287~2.582),保护因素有托养人数(3人以上)、居住地(城镇),(0R=0.412~0.499)。结论: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