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复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纳入试验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松止血带之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单次使用组);松止血带前单次使用及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术后3 h组);松止血带前单次使用及术后6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术后6 h组)。比较三组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单次使用组术后24 h引流量、总失血量[(305.00±76.88)ml、(921.8±203.1)ml]大于术后3 h组[(115.76±48.49)ml、(713.5±198.7)ml]及术后6 h组[(128.56±44.45)ml、(731.3±18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组24 h引流量及总失血量小于术后6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次使用组术后24、72 h及120 h的血红蛋白均低于术后3 h组及后6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FIB、PT、APTT及D-二聚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及术后4个月均未见深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重复剂量氨甲环酸减少TKA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形成,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氨甲环酸重复使用的最佳时点为术后3 h。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单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结合术后引流管临时夹闭降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前瞻性选择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注入15 mg/kg 氨甲环酸)和安慰剂组(松止血带前15 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予引流管临时夹闭4 h。记录两组术后12 h引流量、总引流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术后下肢淤斑发生率、术后24 h D-二聚体值、术后并发症及术后5~7 d下肢静脉超声筛查有无深静脉血栓(DVT),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最终77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氨甲环酸组39例,安慰剂组38例;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均匹配。术后12 h引流量为(142.6±202.1) ml(氨甲环酸组)和(257.4±245.3) ml(安慰剂组)、术后隐性失血量为(685.4±40.3) ml (氨甲环酸组)和(834.3±200.0) ml (安慰剂组)、总失血量为(962.2±286.2) ml (氨甲环酸组)和(1 168.4±455.4) ml (安慰剂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为(104.0±12.7) g/L(氨甲环酸组)和(96.0±13.4) g/L(安慰剂组)、术后24 h D-二聚体值为(11.8±1.5) mg/L(氨甲环酸组)和(22.1±3.4) mg/L(安慰剂组),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下肢淤斑发生率氨甲环酸组(2.6%,1/39)低于安慰剂组(18.4%,7/38)。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输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4/39),安慰剂为7.9%(3/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术后第7天出现1例症状性肺栓塞。结论 TKA术后松止血带前15 min按15 mg/kg单次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临时夹闭引流管4 h,可有效、安全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口服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7-01—2018-0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局部组),30例口服氨甲环酸(口服组)。比较两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以及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4 d的Hb值、C-反应蛋白值、D-二聚体值。结果 60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术后超声检查结果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口服氨甲环酸后出现轻度胃部不适症状,未特殊处理。口服组与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与局部组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4 d的Hb值、C-反应蛋白值、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均能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出血,相比之下,口服氨甲环酸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选取98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35例,女63例.病因:骨性关节炎66例,类风湿关节炎32例.病程2~12年,平均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A组在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以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A组均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A组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未发现卜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静脉滴注与关节腔内局部注射对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静脉滴注组40例和腔内注射组33例,静脉组在麻醉诱导期使用氨甲环酸10 mg/kg体重,最大剂量1 g;腔内组关节囊缝合完成且止血带未放松前,将氨甲环酸1 g注入关节腔。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腔内组患者术后引流量(252±63)m L低于静脉组(545±61)m L,隐性失血量(603±59)m L低于静脉组(882±114)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腔内组患者PT、APTT、INR与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有效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且相对安全,并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组);不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比较三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引流量(447.2±101.9) ml,大于单次使用组(273.6±99.6) ml和重复使用组(168.5±80.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失血量(1 100.8±288.3) ml,大于单次使用组(959.1±291.7) ml和重复使用组(818.7±206.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第1、3、5天的血红蛋白均低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重复使用组均高于单次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8.0%(4/50)、6.0%(3/50)和22.0%(11/50),对照组高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降低输血患者比例,术后3 h重复使用能进一步减少失血量,但不能进一步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使用氨甲环酸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氨甲环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仅纳入因类风湿关节炎(Steinbrocker 3、4级)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数据,最终纳入197例。其中68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单次给药组),74例术前2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术后3 h再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重复给药组),5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女52例、男16例,平均年龄58岁;重复给药组女54例、男20例,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女40例、男15例,平均年龄55岁。比较三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单次给药组、重复给药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816.80±245.09)ml、(975.15±216.33)ml和(1295.68±263.85)ml,术后引流量为(221.60±70.05)ml、(337.20±113.10)ml和(479.74±120.66)ml,输血率为5.41%、10.29%和25.45%,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为(2.71±0.74)g/dl、(3.18±0.62)g/dl和(3.83±0.70)g/dl;各指标给药组均较对照组低,重复给药组较单次给药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更低。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单次给药组8例、重复给药组6例、对照组8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8/68)、8.1%(6/74)、14.5%(8/5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5,P=0.508)。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相对于术前单次使用氨甲环酸,更推荐术前及术后3h重复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给药方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140例,年龄55~83岁,平均70.32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给药)和对照组(单一给药)(n=70)。试验组在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对照组在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的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变化、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及肺栓。结果对照组显性失血量(316.6±92.3)m L,大于试验组(210.8±94.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隐性血量(746.6±96.4)m L,大于试验组(596.4±92.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10 min按10 mg/kg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可安全、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侧TKA手术中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对术后出血影响及安全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因膝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的手术30例,没有使用氨甲环酸注射关节腔的手术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注射溶有1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灌注20mL生理盐水。手术后闭合引流4h,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24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时评估手术后两组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减少出血,可能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88例(88膝)行初次TKA术的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使用TXA(TXA组)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XA组,在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给予15 mg/kg剂量的TXA;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1例失访(TXA组,5例;对照组,6例),剩下77例(TXA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对其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下肢瘀斑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t=0.390,P〉0.05)、性别比(Х^2=0.127,P〉0.05)、合并疾病(Х^2=0.142,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TXA组术后24 h引流量(t=6.512,P〈0.01)、总引流量(t=4.913,P〈0.01)、隐性失血量(t=5.980,P〈0.01)、总失血量(t=5.808,P〈0.01)、24 h D-二聚体值(t=18.401,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X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1);TX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共1200 ml)和4例(共14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P〉0.05)。TXA组和对照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均为3例(P〉0.05)。TXA组下肢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18.4%,P〈0.05)。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两种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对围手术失血总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60例60~75岁单侧TKA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组(30例,术中采用截骨完成后使用止血带至手术结束)和B组(30例,术中采用全程在止血带下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比较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在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A组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手术当中截骨完成后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方法,是一种能够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比例及输血量的新手术方式,同时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关节外科失血较多的手术之一,如何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一直是关节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 目的:通过术中选择性应用止血带及术后适当关闭引流管对TKA失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拟行单膝TKA患者53例,根据术中应用止血带方式及术后引流管开放形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对照组2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及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两组术后输血的病例数,并计算平均输血单位,记录术后1、3、5 d的晨起体温,记录出院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输血例数及平均输血单位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围手术期晨起体温、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可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髋关节置换(TKA、THA)围手术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于术前、术后1、3、7、14d测定61例TKA、THA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男15例,女46例;年龄33~82岁,平均(63.62±10.75)岁。TKA手术36例,其中单侧TKA手术25例,19例使用止血带、6例不使用止血带;双侧同期TKA11例,均使用止血带。单侧THA手术25例。术前、术后7d下肢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DVT,术后有1例单侧TKA发现右胫后静脉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测得患者术前、术后第1、3、7、14第测得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0.39±0.41)、(2.18±1.72)、(0.85±0.39)、(1.32±0.85)、(1.38±0.97)μg/m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873,P〈0.05)。术后第1天达最高峰。单侧TKA组与单侧TH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6,P〈0.05),其中术后第1天单侧TKA组明显高于单侧THA组(t=2.251,P〈0.05);单侧TKA组与双侧T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44,P〈0.05),其中术后第7、14天单侧TKA组均明显低于双侧TKA组(t=2.832,P〈0.05;t=3.110,P〈0.05);单侧TKA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25,P〉0.05)。结论 TKA、TH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TK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HA。双膝同期TKA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侧TKA。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其常伴随显著的失血且需要输血,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未使用氨甲环酸患者291例(对照组)和2013年4月至9月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患者220例(氨甲环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失血量,输血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3.30±355.65)ml vs(1275.20±453.75)ml,5.45%vs 20.62%,P〈0.001]。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5.15%(P=0.937)。氨甲环酸组中1例(0.45%)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例(0.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肺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氨甲环酸组的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术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及输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2-03—2015-04在本院初次行TKA治疗的106例RA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给药组、关节注射组和联合组,静脉给药组于止血带充气前15 min静滴氨甲环酸(TXA)1g,关节注射组术毕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TXA 1g,联合组于止血带充气前15 min静滴TXA 1g,术毕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TXA 1g。结果联合组术后24、72 h Hb、Hct均高于静脉给药组和关节注射组,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低于静脉给药组和关节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和术后Fib、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组和联合组均无输血者,3组均未发现DVT和肺栓塞。结论 RA患者TKA术前静脉滴注TXA联合经关节囊局部用药可减少围术期失血量,且不会增加DVT和肺栓塞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针对氨甲环酸(TXA)能否安全有效地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失血量和输血率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TXA在THA围手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03年至2013年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发表的有关TXA在THA中应用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TXA组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9篇,共460例(460髋)。与对照组比较,TXA可减少THA患者的术中失血量[WMD=-87.04,95%C(I-148.54,-25.55),P=0.006],术后失血量[WMD=-123.35,95%C(I-215.04,-31.66),P=0.008],总失血量[WMD=-247.74,95%C(I-350.60,-144.89),P〈0.00001],降低输血率[OR=0.34,95%C(I0.21,0.55),P〈0.0001],而VT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TXA可明显减少THA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同时不增加发生VT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X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PubMed(1966年至2012年6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1期)、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4月)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6月)中关于TXA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截止到2012年4月.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XA组与安慰剂组失血量采用均数差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发生率采用优势比评价.结果 共纳入高质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TXA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失血量(均数差值-129.16,95% CI[-195.09,-63.23],P〈0.01),术后失血量(均数差值-146.46,95% CI[-256.61,-36.31],P〈0.01),总失血量(均数差值-283.93,95% CI[-469.45,-98.40],P〈0.01),降低输血率(优势比 0.4,95% CI[0.25,0.65],P〈0.01),而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注射TXA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和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不同的使用方法的作用。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对45例骨关节炎患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根据止血带不同的使用方法分为两组,A组24例,在安装假体前至安装假体后骨水泥硬松开止血带;B组21例,在手术开始至安装假体完毕,骨水泥硬化后松开止血带,术野止血后关闭伤口。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后患肢肿胀情况和术后HS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t=3.0,P〈0.05)、术中(t=9.2,P〈0.05)和术后(t=13.5,P〈0.05)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是总出血量(t=0.6,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肢肿胀情况(t=2.3,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少使用止血带时间可能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