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60-1861
作者采用跨年度样本方法,对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泄泻124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得出泄泻病的中医五行辨治特色是:1临床泄泻病的整体性;2五行辨证模式集中在脾、肝、心、胃、胃(肠)脏腑的母子乘侮辨证上;3五行治法用药在于损有余,补不足恢复脏腑五行制化关系。由此可完善泄泻的五行辨治系统。  相似文献   

2.
泄泻病的发生跟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脾不和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病病机.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转之枢纽,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调理肝脾气机是泄泻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泄泻的论述,探讨泄泻的名称及分类后发现,古代有关泄泻的名称繁多,根据发病脏腑、临床表现、病因及发病规律,大致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4.
急性泄泻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而使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导致急性泄泻。笔者认为急性泄泻不但与脾胃,而且与肝胆关系密切。1脾胃与肝胆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联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及腐熟水谷。肝主疏泄,胆贮藏胆汁,在肝的  相似文献   

5.
泄泻以脾虚湿盛者多见,历来以燥土渗湿为其治疗大法,然而临床上阴精亏损,阳失阴助,相应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者亦非少见,故滋阴补液之法的运用亦应得到重视。本文分别从所涉脏腑着手,介绍胡翘武养阴治泄的经验和体会。精血总属阴类,文中对其与泄泻的关系也有论及。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21,36(6)
泄泻的发生和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脾不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运转之枢,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故调理肝脾气机是治疗泄泻病的一种常规思路。本文另辟蹊径从《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来探究肝脾不调型泄泻的病机证治,以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理对该病论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泄泻是婴幼儿常见多发病。临床上以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带不消化乳食及粘液为其主要特征。针对婴幼儿泄泻病因和临床特点 ,笔者采用辨证施护方法 ,提高了临床疗效 ,现介绍如下。1 病因分析1.1 感受外邪 婴幼儿泄泻与时令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婴幼儿脏腑娇嫩 ,易为外邪所侵 ,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 ,若脾受邪困 ,运化失职 ,升降失调则引起泄泻。外感风、寒、湿、暑均可发病 ,临证应依季节、气候、病因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护方法。1.2 内伤饮食 婴幼儿泄泻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调护失宜 ,乳哺不当 ,饮食失节或过食生…  相似文献   

8.
五更泄泻乃肝木乘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五行的关系和五行之生克制化关系着手,结合四神丸药物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认为五更泄泻非仅属脾肾阳虚,尚因五更之时,肝木之气得四时木气之旺乘脾而致;四神丸亦非仅温肾暖脾,且有抑肝、折木之功。结论:肝木乘脾是五更泄泻的主要机制。临床在四神丸方中加入疏肝理气健脾之品,治疗五更泄泻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肝泄是指情志不舒、郁怒伤肝所引起的泄泻。本文所述泄泻,为郁病基础上的并发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泄泻。肝脾不和是泄泻的基本病机,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进行脏腑虚实寒热的辨证施治是治疗泄泻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如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称为泻。泄泻与现代医学中的腹泻含义相同。一、病因病机泄泻的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病变关  相似文献   

1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脏腑诸证逻辑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诊断的核心内容.但脏腑诸证间确立的同位关系、递阶关系和种属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难以摆脱的逻辑矛盾,给辨证论治体系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旨在揭示脏腑诸证间客观存在的逻辑矛盾,提请学术界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中医理论探讨哮喘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主要从肺与大肠的经络、脏腑、先后病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肺与大肠的经络相关是通路基础,肺与大肠的阴阳五行关系是哲学基础,肺与大肠的生理相合和病理传变是发病基础和条件。临床发现哮喘、肠易激综合征合并多为过敏体质患者,往往对寒邪(冷风、冷饮)敏感,受情志影响较大,且在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上具有先后性,提示我们在治疗时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和传变规律,辨别体质和证候倾向,肺肠互治或同治,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情绪的变化与肝主疏泄的理论有着一定的联系。脏腑功能随着情绪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当情绪失控时,脏腑功能失调,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相应的疾病产生。现代研究证实,情绪的改变可影响人体内环境,导致体内相关生理功能的改变。随着现代生活的多样化,人们情绪的波动也不稳定。过度剧烈的情绪波动大大地增加中风病的发病几率。情绪的控制对各种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从肝主疏泄、情绪与中风病相互联系入手,阐述调畅肝脏疏泄、调控情绪对降低中风病发生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浅析芒针调气法与“圆运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芒针调气法与“圆运动”关系。芒针针长深刺,结合了长针和毫针的优点,贵在调气。芒针调气重脾胃,调肝肺,可宣畅上焦、疏调中焦、通利下焦,使“轴”得固,“轮”随之旋转,“圆运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6.
宋曦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0):2311-2312
慢性咳嗽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常见病证,周兆山教授以脏腑虚实立论,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学说,辨证中注重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对肺气宣降的影响,使治疗不离肺,又不囷于肺;处方遣药时不拘一格,经方、时方并用,加减配伍精当,故而临床效果卓著。  相似文献   

17.
古今疾病脏腑辨证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见中医疾病咳嗽、痰饮、呕吐、泄泻、消渴、水肿、淋证、积聚、黄疸和虚劳为对象,考察各病所属脏腑诸证古今的继承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古今常见疾病脏腑诸证分布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疾病属性的脏腑定位数量不同;疾病辨证的具体脏腑互有参差;疾病相关脏腑侧重角度不同;疾病所属脏腑诸证的性质不同。明确古今疾病脏腑辨证的重大变化,对深刻认识辨证论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郁证发微(三十)——郁证泄泻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郁证性泄泻的病脉证治。由情志因素导致或加重的泄泻,且从郁论治或辅以从郁论治有效者,概为郁证性泄泻,主要包括怒泄、惊泻、肝泄以及心劳、脾劳、肺劳泄泻等类型。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心、脾、肺;病机涉及肝气郁结、胆虚受惊、思虑伤脾、费神劳心、悲愁伤肺等多端,可交杂出现。根据郁证性泄泻的不同类型有多种的治疗方法,包括疏肝解郁、壮胆镇惊、养心安神、养脾补肺、调整气机等,其中尤以疏肝抑木、强脾实土最为重要而常用,心理宽慰、调整患者生活态度等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亦不可忽视。现代医学中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所致腹泻,大抵属于郁证性泄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的重要疾病,是多发疾病,也是常见伴发疾病。其中,心悸是其临床常见症状,而怔忡是心悸的一种类型。中医药治疗心悸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疗效良好。本文立足脏腑辨治怔忡,分别从以肺论治、以肝论治、以脾胃论治、以肾论治、以胆论治5个方面,梳理主要古代文献及医家相关论治怔忡的机制与治法,并认为在治疗怔忡中,应先补养心脏,再根据各脏腑病症及变证,或以清热,或以温阳,或以调神,或以化痰活血之类,治疗中不必泥执古书,因病情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0.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凯文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643-1648
目的:分析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并阐明“穴药”法的中药归经研究法.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群(物)的归经及与经络脏腑功能(象)的互应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不足与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这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体现“物”性;经络脏腑的功能状态以一定的证候表现出来,体现“象”性,一定功能的经络脏腑对特征中药成分群有反作用,可用于探知和表征经络脏腑,体现“候”性,三者实为“物-象-候”印迹关系.经络脏腑功能状态也可通过针刺特异腧穴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通过中药定量药理学参数表征,据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研究的“穴药”新方法,也可以探讨中药成分与病证网络靶点的关系,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结论:中药与经络脏腑及其功能三者互为“物-象-候”印迹关系,可通过针刺特异性腧穴改变,“穴药”法既是中药归经研究最简捷的方法,也是探知经络脏象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