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11,32(9):1196-1198
整体思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方方面面。受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养生建构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养生理论,顺应自然养生观、形神兼顾养生观、精气神养生观、五脏六腑养生观以及调畅情志养生观,均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对整体思维模式对上述养生观的建构影响进行了剖析,以揭示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象思维是中医学思维体系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清代吴鞠通在其著作中广泛运用此思维方式进行辨证论治。观其治验,大抵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临证、治疗过程中法象思维的应用;另一方面是用药、煎服法象思维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观点所具有的超前学术思想,以及其神形共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潜在优势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而"神形共养"则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的养生方式.文章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守神全形的养神观以及清静养神的方法论等三面,阐明形神共养、养神为先的养生观,以及守神而全形的养生法,以期使传统的养生理论为当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法象药理学"思维模式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名老中医遣方用药的一个重要方式。旷惠桃教授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痹证,尤擅运用"法象药理学"思维选用中药治疗痹证,并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养生的渊源、发展、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分析认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亦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和目的;"顺乎自然、燮理阴阳"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是中医养生的精髓和重点,亦是中医养生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固守精微、摄养精神"的形神合一生命观是中医养生的内涵和要领,亦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6.
以"法象思维"为指导,从气味、外形、质地、色泽、性情、用药部位等多个角度理解中药性能与定位,从而提升中医用药针对性、合理性,也可以丰富理论教学手段促进中医传承。  相似文献   

7.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06,27(10):1253-1255
目的: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及其思维模式特点。结论: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由此提出养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此外,中医养生理论承袭了儒家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探讨了"求本"观在中医养生学的体现,以期对中医养生学本质的认识有所助益。认为中医养生学的"求本"观,以人为中心,并依据个人不同特点,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生理机能水平、生命质量和长度为价值取向,以追求培养巩固人体"生生之气"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辛宝 《陕西中医》2012,(9):1190-1192
佛教养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孙思邈虽然是道教信徒,但他却以博大胸怀将有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佛教理念引入到中医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之中,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养生观。他在佛家"好生"好善"思想影响下,结合儒家、道家思想,在全面继承此前中医养生成就的基础上,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开启了中医养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瓜蒌"属于《神农本草经》中品之药,其果实、果皮、果仁、根茎分别以瓜蒌实、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而命名入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文章从法象思维出发,通过分析瓜蒌形、色、气、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形与象,总结瓜蒌之药"象"、辨析其"药象"机理,并结合临床历代医家经验,提出瓜蒌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等"法象"之理,以传统中医思维方法解读中药本草,为中药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琴  薄彤 《江苏中医药》2017,49(5):64-66
《中外卫生要旨》是中国第一部引进西洋保健内容的中医养生书籍,辑录中西医家的养生要旨。书中中医养生思想内容包括精神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和四时养生五方面,体现了中医预防观、整体观、辨证观。  相似文献   

12.
中医思维方式在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以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为切入点,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文中基于中医思维原理,探析中医思维在中医状态学中的具体体现,从整体观、恒动观及辨证论治3个方面,分别阐述中医思维在中医状态学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气一元论"是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气一元论"思想体系中,气是哲学、医学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独特、最高的范畴,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是中医理论体系整体观、功能观、运动观特点形成的哲学基础,以此产生了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变易思维等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及其现代系统工程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建立了"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健康"的康寿自然养生模式.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追溯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养生需要从顺时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饮食养生、调控养生、药物养生等6个方面综合调理,不能单打一,从而形成现代中医养生系统工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中医的古代哲学内涵,认为中医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古代"象思维"奠定了其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则促进了整体观和平衡观的形成;"以人为本"强调医者的医德修养,以"治人"为核心理念,秉承"顺应自然"和"治未病"的养生预防观;这些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朴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贯穿在医者诊病处方,医患交流的整个医疗实践中。肯定中医独特的哲学内涵,是在中西医学激烈碰撞下中医寻求发展与创新所必须坚守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一期《中医养生》栏目中,我们讲述了中医养生的三个基本观念,包括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本期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从疾病的预防观,到精神上的和谐观、权衡观等方面,继续探讨这个话题常听长者教诲子女择偶的"三观"要正,否则再有钱、名望和能力,却似好莱坞明星皮特一样婚后抽大麻、脾气暴躁、出轨这般"毁三观",也难逃被老婆朱莉休掉的结局。婚姻失败可再觅良人,而养生——养护的是生命,一旦失手,可不一定还有第二次机会。上次我们讲了中医养  相似文献   

17.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认清这一学术思想,对读懂《伤寒论》将起关键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病将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和思维,是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贵中"、"尚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执两用中、恰到好处的思维方式。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待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中医生命观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其中,中医生命观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是通过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来进行阐释的。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深受中和思维的影响。本文以对"中和"二字的字义疏解为着手点,从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两个大的方面出发,简单探讨中和思维对中医生命观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体质学说强调不同体质的形成与先天、情志、饮食及外感疫疠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较为准确地解释了《黄帝内经》所阐述的体质发病观、"因加而发"发病观、"两虚相得"发病观及伏邪发病观的内涵。通过对中医体质学说与诸发病观联系的探究,可以指导临床体质相关疾病的诊治分析,同时"过用致病"之说对中医体质养生亦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养生中的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儒、道诸家均十分重视对人道及长生久视之道的研究。《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就在于“保命全形”。因此,中医养生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常常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其中,天人观、形神观、动静观、中和观、无为观等哲学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是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中医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