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砭字为石字旁,是古人治疗疾病的一种石制工具,砭术产生于石器时代.石器时代人类所用的各种工具主要是用石头制成的,从先民们患病后信手抓块石头在患部压、刺、擦到形成系统的砭术, 制成各种专用的砭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近年来在内蒙古、 河南等地出土的砭具,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砭术在"术"和"具"两方面已有了相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锐利的石片刺人体一定部位来治疗疾病。所以针法的原始工具是石质的,称为“箴石”、“砭石”。针刺疗法就是在砭刺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探讨砭石刺法的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针刺手法及其理论的发展演化规律,将有一定裨益。“砭石”的形成、发展及用途从大量的史料证明,针灸疗法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公元二世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砭,以石刺病也。”也就是说,砭石,即尖锐锋利的小石片,刺压或刺破人体体表某部来治疗疾病。南北朝全元起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镜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为石针”。可见砭石在当时就是刺病用的石器。从出土文物来看砭石有石质,有玉质,有天然的,有磨制的,所以它的发展是随着使用在不断的按人们意志来磨制,在治疗应用方  相似文献   

3.
中医外治疗法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洒剂等,应用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围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施治整体综合疗法是这类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其中外治法和体位疗法的效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简称穴敷法)是将中药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俞穴上,利用其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笔者就结合穴敷法常用中药剂型对其透皮给药可行性进行一些探讨。1 穴敷法溯源穴敷?..  相似文献   

5.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  相似文献   

6.
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疼痛3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女性腹部手术后继发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施氏砭术综合疗法以传统砭术为基础,以砭毯、砭板等砭石工具与针灸、火罐等相结合,分虚实辨证,着重任督二脉的治疗,结合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补虚泻实,以达到治疗目的。结果: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疼痛,总痊愈率39.47%,总有效率97.37%。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于腹部手术后继发的慢性盆腔疼痛有可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刺络疗法是针灸的传统方法之一,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刀具等刺破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外治法的鼻祖——砭石疗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维波 《中国针灸》2003,23(5):299-300
目的:挖掘与弘扬砭石疗法。方法:通过文献考证、新器械研制以及临床实践介绍砭石疗法的操作手法和临床适应症。结论:砭术是古代中医五大医术之一,有砭刺和石熨两大手法,新砭石疗法具有痛苦小、安全、作用面积大、作用方式多及简便易学等特点,适应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相似文献   

9.
在远古时期,人们并不知道人体上有所谓的经络穴位,仅是由偶然的触碰、砸伤、灼伤或抚摩而使疾病减轻,而后有意识地刺激(砭刺、按摩等)这些点来治疗疾病,这就是穴位的由来。随着发现穴位的增多,以及针感传导的观察,人们发现许多主治功能上相似的穴位在同一条“线”上,而后又有意识地在“线”上寻找新的穴位,经过反反复复的临床实践形成现代的经络理论,其间,无不渗透古代的自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刮痧用油———紫草油的配制及使用张仲源主题词@紫草油配制,使用刮痧疗法,是用动物的角、骨或石器、瓷器、铜钱等,在人体的背部、胸部、腿部或某些穴位上刮至皮下呈现斑疹样出血点或红斑。这种疗法具有清热泻火、使内热外透等功效。刮痧的用具多比较坚硬,手法过轻...  相似文献   

11.
定痫散治疗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一根直径有0.7毫米的苎麻线,经过名贵药材制备液浸泡而成。取药线一端在灯火上点燃,形成圆珠状炭火,直接灼灸于人体穴位或病变部位上,即可治疗疾病。笔者于1989~1992年6月,运用本疗法治疗斑秃30例,疗效较好,现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12.
指疗法是用指头直接按摩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疗效很好,颇值得推广,兹将本人运用本法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中医张跃武发现一个人体减痛穴位,可以治疗30多种疾病.最近,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将这个穴位正式定名为"气泽穴".该穴位于人体下唇系带部位.针刺这个穴位,患者会头清目明,心宁神安,胃健肝舒,减痛止痒.张跃武把这种"减痛点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阴道凉、阴痒、睾丸凉痛、遗尿、淋症、乳腺炎、外痔、药疹等疾病都获得较好疗效.据治疗9400例统计,总有效率达95%  相似文献   

14.
藏医放血疗法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疾病的斗争、研究和总结而积累的一种特殊疗法。在当时的生活实践中偶然被石块或犄角等尖锐物刺破肿胀部位或某些特定部位时排出血液或脓以后,对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在这种启发下,有意识地用尖石、骨针等割刺病变部位血管后放出血液来治疗病痛,这样便产生了最原始的放血疗法。论文将粗浅探讨论文的缘起,放血疗法的概述以及放血疗法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5.
沈阳消息,“多穴位截根疗法”是沈阳朝鲜族医院副院长、主治中医师常振方在常氏祖传医技针灸疗法的基础上研制发展而来,对治疗淋巴腺结核,小儿急慢性淋巴结炎、乳腺增生、乳腺炎等症具有显著效果,经数万例治疗显示,有效率达96%以上。 “多穴位截根疗法”吸取西医的手术方式,对疾病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直接截治。其原理基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内脏有病时便在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可按其相应经络进行取穴治疗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一、含义:中药外敷穴位疗法,是选择中药研末,用各种赋形剂调成糊状,外敷于某些穴位,以达到治疗作用,叫做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它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二、意义: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具有方法简便、节省药物、疗效较好、使用安全、对内脏无损害等优点。三、原理:中医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络;穴位是经气输注交会于皮肉筋骨之间的部位。经络和穴位同属于一个系统,在生理、病  相似文献   

17.
<正> “刺络”,又称“放血”或“刺血”。刺络疗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常能收到显著效果。下面特将这一疗法作以简介。一、刺络疗法的起源和发展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身体某一部位偶然被尖石或棘刺伤出血,发生痛苦,但身体另一部位的病痛却意外的得到减轻或消失。这种现象经过多次偶然或有意的的重复试验,人们便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刺破身体某些部位出血,可以减轻或治愈疾病。于是出现了医疗专用的石制工具一砭石。“《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可以想象,这种石针刺到人体皮肉,是会出血的。到了铁器时代,医疗上才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具。《内经》记载了许多剌络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初步统计,明确指出刺络适应证的有40多篇。《灵枢·血络论》中就详细的讨论了刺络的治疗原则、针法、取穴,主治范  相似文献   

18.
浅谈刺络拔罐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刺络拔罐疗法是用梅花针叩击体表的一定部位,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皮肤反应后立即进行拔罐,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是一种外治法。梅花针疗法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具有调和阴阳、疏通营卫、舒筋活络的作用。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汽、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刺络拔罐疗法可直接作用于经络皮肤穴位,通过调整经络穴位的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当人体有病变时,人体所感受到的外邪或内邪之气,均以经络为通路,随气血循行而内传外达,充斥经络穴位,致经气凝滞或气…  相似文献   

19.
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质料制成的粗细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古代又称之为燔针、口刺、白针、烧针和武针.  相似文献   

20.
割治疗法是在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用刀片割开皮肤,取出皮下少量脂肪,或放出一些血液,或划割皮肤渗血后外敷药物等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现将近年来临床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