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性昏迷或者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基础代谢紊乱,且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标志着肝功能的衰竭,死亡率较高.肝性脑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隙性肝性脑病.小儿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的肝病脑病存在差异性,但目前临床上对小儿肝性脑病的试验研究并不常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多根据小儿肝性脑病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及时治疗,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张洪斌邓华亮艾邸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临床上多数是由于病毒性肝炎、严重的胆道感染、肝癌和血吸虫病引起,导致急性肝损害,肝功能衰竭,或慢性实质性肝病,或广泛门——腔侧枝循环建立,致使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未...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各种肝病、慢性肝损伤的常见病理转归。主要特征是以细胞间质异常过度沉积,损伤正常肝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早期诊断肝纤维化是控制肝硬化发生的重要有效措施,肝硬化在早期逆转,阻断肝硬化的形成,肝穿活检是确诊肝硬化的一种方法,但不易被病人接受。而血清标记物通常可做非损伤性诊断方法,我科采用放射免疫(RIA)法对286例慢性肝病患者,同时联检外周血三项指标HA、IV—C、LN的水平。初步评价这三项指标在慢性肝病中,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肝脏胆道疾病尤其是肝病之末期,常可转向昏迷。此种昏迷通常称之谓“肝性昏迷”,是肝脏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综合病征。它有着一些不同的名词,如肝脏衰竭,肝性脑病等。肝性昏迷一旦发生,就表示肝病已到最严重阶段;用现代医学的各种疗法处理,虽有苏醒的希望,可是究占少数。故肝性昏迷的治疗,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尚无满意的方法,尤其是由肝癌及黄色肝萎缩引起的肝性昏迷,多在第一次昏迷中死亡。江西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最近收容一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进入昏迷状态后,按照中医理论采用  相似文献   

5.
和肝散结方抗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治疗,早期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而一旦形成肝硬化则难以逆转。因此,积极预防和逆转肝纤维化。对于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性昏迷是肝病过程中极严重的合并症,往往为肝机能衰竭的末期表現,預后多不良,且有认为是死亡的征兆。中医虽无肝性昏迷的名称,但对该症的认识和治疗記载甚多,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宝貴经验,如清代王孟英医案卷七陈秋槎案,卷九吳某一案,很明显的是肝性昏迷搶救获癒的生动記录,前者发生于大吐血下血之后,用清热止血固气之剂救治,后者是发热身黄,突然昏迷,用牛黄丸、紫雪丹及清营汤等治疗,这足以說明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造成的弥漫性肝脏损害。在病理组织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肝脏肿大或萎缩、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面色黝黑、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出血等。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习称肝性昏迷,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的调查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中医证候,复合证候分解成单证统计,分析其证候演变规律。结果:肝胆湿热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增加;脾虚湿困证、肝气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下降;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证候复杂程度发生变化、正气耗损加重、瘀血证候增多。  相似文献   

10.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可分急性和慢性.慢性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有明确的诱因.在肝性脑病前常出现先兆症状,若能早期发现、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较好.现将肝性脑病早期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软肝胶囊治疗慢性肝炎及抗肝纤维化34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软肝胶囊是我院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1998年至1999年间,我们用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34例,并观察研究其治疗前后抗肝纤维化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姜黄素抗肝纤维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继发于各种形式慢性肝损伤之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这些损伤包括病毒感染、药物造成的肝炎以及长期酗酒等,它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必经的病理过程。如果早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HF就会发展为肝硬化。HF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大量ECM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临床上多数是由于病毒性肝炎、严重的胆道感染、肝癌和血吸虫病引起,导致急性肝脏损害,肝功能衰竭或慢性实质性肝病,或广泛门-今腔侧枝循环建立,致使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未能被肝细胞代谢去毒而进入体循环,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等代谢产物的含量增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在严重肝病的基础上,伴有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运动异常等继发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概括在黄疽、温黄、膨胀、积聚、昏债、神昏等症挨门中。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百草柔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用百草柔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及早期肝硬化患者10例,疗程0.5年。治疗前、中、后分别采血进行血清化生化检测、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呼治疗前后肝组织活检。结果:临床症状改善率达75.0 ̄91.7%,ALT复常率达68.8%。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连蛋白值随病程延长明显下降。肝脏病理组织学炎症计分由治疗前的  相似文献   

16.
常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与特征,表现为以胶原为主的肝脏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过多沉积在肝内。若进一步发展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与结节形成,最终必然导致肝硬化。对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预防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能够提高肝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开展肝纤维化基础研究及实验治疗研究的重要手段,既可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又可以为临床筛选防治肝纤维化药物。本文针对常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其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的重要阶段[1],临床如能在肝纤维化早期采取抗纤维化措施,有可能使之停止发展或逆转。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疗效,多采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类中药,显示良好抗肝纤维化疗效,对于多种慢性肝病治疗有积极  相似文献   

18.
肝性昏迷是肝脏疾患的严重合併症,也是肝病患者导致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近年来,作者从实际工作中对共病机証治逐步有所认識。初步认为,根据誘因来分析肝性昏迷的病机,尚难对病机提供具体內容从而指导治疗,只有从临床証候来分析病机,以証候为基础,以誘因作参考,以此作为分析了解病机的依据,才能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复杂,大多数认为血氨升高为主要原因,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肝性脑病多发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慢性肝性脑病多发于肝硬化或门脉高压。肝性脑病大多数有诱因,患者在发病前常出现先兆症状,若能早发现,早处理,预后较好。现将多年临床资料进行总结,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早期病状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医杂志》2009,50(9)
荣肝汤是我国已故著名老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先生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经验方,我们对该方进行加减,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