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FDA于2011年6月2日宣布,经过科学分析与评估,确认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s)药物治疗高血压不会增加服药者患癌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对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21-45岁)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4例;A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50mg 2/日口服;B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马来酸依那普利5mg-20mg 2/日口服。每周测量血压,调整药物剂量,4周后,依据血压达标率评定疗效。结果A组达标率为83.3%,B组达标率为72.6%。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年轻高血压患者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一线降压药物可分为A、B、C、D。4类。其中A类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B类药物为B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又称β受体阻滞剂),对于无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此类药物已不常作为降压药物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4.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定基 《甘肃医药》2009,28(4):264-265
高血压是发生重大心血管合并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冠心病和进行性肾衰等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从治疗原则上,把其分成慢性特发性高血压,老年人中的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危、急症,孕娠期高血压。目前推荐用于慢性特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有六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ⅡRA)及α1受体阻滞剂。其次是治疗其它高血压和非一线的:血管扩张剂、神经节后阻滞剂、节后纤维阻滞剂、α、β受体阻滞剂。现将临床主要六大类药物及各种高血压选用药物介绍如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5.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有六大类,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6.
王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824-182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在临床应用的优越性,及是否可以替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临床中应用。方法观察近10年来我院住院后出院带药与门诊确诊病例口服治疗带药患者共360例,统计患者的预后情况。观察指标:再次住院、心力衰竭死亡、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神经精神症状、消化道症状、肾功能不全、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结果应用ARB治疗比应用ACEI治疗患者寿命更长,住院率更低。结论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来说,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朱佳  朱筠 《医学综述》2014,(11):2031-2033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如何选择抗高血压药物,特别是抗高血压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成为临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作为一线用药。而噻嗪类利尿剂、常规β受体阻滞剂则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刘彦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23):16-16
结合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合理的药物联合方案如下:①利尿剂和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②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③β受体阻滞剂和双氢毗啶钙拮抗剂;④β受体阻滞剂和α1受体阻滞剂;⑤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联合治疗另一个优势可提高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9.
韩咏霞 《开卷有益》2013,(12):23-23
β受体阻滞剂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之后,成为新的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药物。然而由于认识有误,我国适合用β受体阻滞剂的心衰患者,只有1/3正在使用该药,多数未能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叶兴龙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055-3056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提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使用较多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沙坦类),应分析它们的降压疗效,评估治疗的依从性、安全性及性价比等,从而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现将沙坦类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联用钙拮抗剂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进展综述如下:1氯沙坦联用钙拮抗剂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之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给予基础心脏病治疗和心衰的常规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组加β受体阻滞剂,ARB组加ARB,ARB+β受体阻滞剂组加ARB和β受体阻滞剂.结果 在改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和心率,ARB+β受体阻滞剂组疗效优于β受体阻滞剂组和AK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与ARB联合治疗CHF,能更好地预防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CHF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患病率高、血压波动大、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是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利尿剂、钙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红 《医学综述》2002,8(12):737-738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受体阻滞剂通过选择性阻断AngⅡ受体的ATI亚型 ,抑制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而产生降压效应。代表性药物氯沙坦 ,缬沙坦和伊贝沙坦已经用于临床。在对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方面 ,这些拮抗剂与ACE抑制剂 ,钙拮抗剂和 β受体阻滞剂同样为一线用药。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之间的比较虽然所有的AngⅡ拮抗剂的作用机制相同 ,但是它们的药代动力学各不相同 ,因此 ,影响了临床的效果和耐受性。ATI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取决于受体的亲和性 ,药代动力学 ,活性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等途径。体外研究表明 ,伊贝沙坦与AT…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的治疗周期较长,需长期服药、终身服药。重视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文章回顾了常用降压药物的最新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做以参考。包括利尿剂对电解质、代谢和肾功能的影响;β受体阻滞剂造成的心脏抑制、哮喘加重和代谢紊乱的结果,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咳嗽、水肿、急性肾功能损伤、高血钾的相关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新发癌症的轻度增加相关联;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出现水肿,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治疗药物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传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有新的转变和新的认识。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对之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洋地黄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等是治疗心力衰竭中较为理想的药物。结论心力衰竭治疗应从最新模式———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模式已从改善血流动力学模式向神经内分泌调控模变,治疗CHF的主要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其中ACEI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将它称为治疗CHF的基石。Garg等人汇总分析了应用ACEI进行的32项临床试验,其中3870例CHF患者应用ACEI,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推广应用,心衰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11例,心律失常8例,心力衰竭4例,死亡3例;对照组患者心绞痛14例,心律失常11例,心力衰竭7例,死亡4例,除死亡率外其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阻滞剂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本科1999年至2000年24例心力衰竭(心衰)患的住院病历,有15例属反复住院.从2001年开始对其中的13例患(另2例死亡)进行正规治疗,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加利尿剂,必要时加用洋地黄制剂,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加用β受体阻滞剂,随访1年,患再住院次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四锐  成涌  冯琳 《医学综述》2006,12(16):1013-1015
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当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就是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阻断心室重塑。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公布了不少有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诊治指南,本文重点综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及正性肌力药物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的若干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