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传统发汗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_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为常用中药 ,野生资源渐少 ,各地纷纷引种栽培。丹参以色紫、粗状为质佳。传统加工方法发汗能使丹参颜色变紫 ,本文采用高效液湘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相结合的方法 ,对发汗前后的野生丹参、栽培丹参中丹参酮 A 的含量高低进行了比较。以说明产地传统初加工的必要性。1 仪器与材料高效液湘色谱仪 (日本岛津 ) ,薄层层析板 (硅胶G板 ) ,甲醇为 GR级 ,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丹参酮 A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野生发汗、未发汗丹参 (采自江苏镇江郊区 ) ,栽培发汗、未发汗丹参 (来自江苏射阳 )。2 提取与分离栽培未发汗丹参粉…  相似文献   

2.
野生与栽培丹参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秀兰  王长根 《中药材》1989,12(6):31-34
本文对不同地区的野生和栽培丹参进行了脂溶性、水溶性有效成分分析。就水溶性成分做了溶血、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理试验。结果表明,野生丹参优于栽培品,其中河南产的丹参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3.
野生与栽培丹参隐丹参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随着丹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丹参的需求量增加,栽培品的数量也随之加大。栽培品与野生品相比质量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二者的隐丹参酮含量进行了测定。1 材料和仪器1.1 材料 丹参药材由泰安市药材公司提供,经山东中医学院中药鉴定室鉴定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野生品为多年生,栽培品为一年生。 隐丹参酮标准品由上海药物研究所植化室提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产地丹参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学比较并进行评价。方法:对8个不同产地丹参含丹参素及含丹参酮成分进行了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及MDA的测定,对实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药效评价。结果:8种丹参的两种提取物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降低MDA的作用。结论:就上述活性而言,山西产丹参野生及栽培药效近似且较优于其他产地,四川中江栽培、山东野生、河南栽培药效近似,优劣居中;陕西安康野生和河南栽培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山东栽培丹参的质量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薄层、纸层—紫外和薄层—扫描等方法,对同一地区的栽培和野生丹参进行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抑菌作用等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栽培丹参能够同野生品一样供药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产地丹参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学比较并进行评价.方法对8个不同产地丹参含丹参素及含丹参酮成分进行了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及MDA的测定,对实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药效评价.结果8种丹参的两种提取物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降低MDA的作用.结论就上述活性而言,山西产丹参野生及栽培药效近似且较优于其他产地,四川中江栽培、山东野生、河南栽培药效近似,优劣居中;陕西安康野生和河南栽培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不同产地丹参遗传关系的DNA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丹参的遗传背景与遗传关系,为丹参药材的栽培育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APD与ISSR标记对4个产地的野生丹参、6个产地的栽培丹参共计50个样本进行分析,利用分析软件计算遗传相似性,建立遗传聚类图.结果 DNA标记共检测了102个位点,多态条带比率(P)为95.10%,栽培丹参的P值高于野生丹参;居群的总遗传变异Ht为0.238 9;UPGMA聚类可以将不同来源的丹参很好地区分开来.结论 不同产地间的丹参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丹参种质在遗传背景上较为复杂,不同产地的丹参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但是与地理分布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丹参栽培品、野生品及其不同产地丹参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差异比较。方法:药材性状比对,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测量和比对。结果: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根有数条,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常呈鳞片状剥落。丹参栽培品根多分枝,表面砖红色或红棕色,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显微组织方面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木质部导管有直径较大和较小的相间排列形成的导管束;有的产地样品皮层有石细胞。丹参栽培品无石细胞;导管径向或切向排列,未见导管束。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不同,其根较粗壮肥实,直径可达1.2 cm;质坚实,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根横切面木质部导管稀疏,径向排列,维管束19~24束,木纤维少。结论: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丹参在材性状与显微组织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药材外观形态、根横切面维管束的排列方式等特征鉴别。  相似文献   

9.
用聚类—矩阵和法评价不同产地丹参提取物相关活性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对不同产地丹参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学比较并进行评价。方法:对8个不同产地丹参含丹参素及含量参酮成分进行了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及MDA的测定,对实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药效评价,结果:8种丹参的两种提取物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降低MDA的作用。结论:就上述活性而言,山西产丹参野生及栽培药效近似且较优于其他产地,四川中江栽培,山西野生,河南栽培药效近似,优劣居中;陕西安康野生和河南栽培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宋嬿  赵志刚  郜舒蕊 《中成药》2014,(5):1026-1029
目的对丹参主产区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丹参从活性成分含有量角度进行品质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有量进行测定分析。Wond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0.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68 nm、286 nm。结果栽培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有量范围分别为0.23%0.80%、7.63%0.80%、7.63%13.93%、0.02%13.93%、0.02%0.23%、0.08%0.23%、0.08%0.30%,野生丹参上述4种成分的含有量范围分别为0.54%0.30%,野生丹参上述4种成分的含有量范围分别为0.54%0.94%、7.95%0.94%、7.95%12.25%、0.03%12.25%、0.03%0.20%、0.12%0.20%、0.12%0.29%。结论栽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量多低于野生丹参,而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量却较野生丹参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产地丹参药材栽培种与野生种能够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泰山种植与野生的丹参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种植与野生丹参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两种丹参中锌、铜、铁等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两种丹参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结果:种植丹参与野生丹参中均含丰富的微量元素,野生丹参中锰含量高于种植丹参,铁含量低于种植丹参,其它6种元素含量相近。结论:种植与野生丹参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变化规律,寻找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并收集了1997年以来不同产地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数据,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丹参野生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近50%栽培品丹参酮ⅡA低于0.2%;数据的统计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数据差异较大,其中以四川产地的数据分歧最大;野生丹参的变异系数低于栽培品,不同产地栽培丹参的变异系数不同,反映出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不同;市购样品的变异系数大于自采样品;加热回流提取法得到丹参酮ⅡA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13.
泰山产丹参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泰山产的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根、茎、叶和花组织中分离到内生真菌。方法采用微生物形态学观察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并分析其生物多样性。结果从泰山野生紫花丹参、栽培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茎、叶和花中共分离出53株内生真菌,分属于9属,分布最广的类群是链格孢属(Alternaria),占总菌株的43.4%;其次是Leptodontidium sp(13.2%)和镰刀菌属(Fusarium)(11.3%)。各组织获得菌株数量比例最大的分别为野生紫花丹参根和茎部(15.38%)以及栽培白花丹参根部(13.46%)。泰山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根、茎和花中分离到的菌株类群和数量明显多于叶。有的内生真菌表现出一定的宿主或组织专一性。结论泰山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间以及丹参不同组织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组成上均存在差异,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可作为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丹参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Salvia mih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是重要的活血调经、止痛、安神养血药,有谓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丹参苦寒清泄,人心及心包肝三经,对心血失养、心悸、怔忡、失眠不寐等症效果良好。是速效救心丸配方之要药,云南省以紫丹参入药,但以野生采挖为主,应积极引种栽培,以满足对丹参日益增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云南昆明地区引种的陕西商洛丹参产量、外观质量及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评价,为正品丹参在云南引种栽培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方法对引种商洛丹参、云南野生丹参、对照原产地商洛丹参的农艺性状、主要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云南昆明引种商洛丹参,根条粗壮、匀长,表面呈红棕色,断面较平整,气微,味微苦涩,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丹参药材性状描述之要求;昆明直播2年生和分根1年生丹参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大幅高于《药典》要求;昆明直播2年生和分根1年生丹参脂溶性成分和总丹参酮接近对照陕西商洛分根1年生丹参,丹酚酸B和水溶性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对照陕西商洛分根1年生丹参;昆明野生滇丹参除二氢丹参酮、迷迭香酸、丹参素含量略高于引种和原产地丹参外,其他成分含量均较低,达不到《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结论:综合比较云南引种丹参与云南野生滇丹参、对照原产地陕西商洛丹参外观质量性状及内在品质,正品丹参适合在云南昆明地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评价甘肃丹参质量优劣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比较野生品和栽培品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色谱条件:Hypersil ODS(250mm&#215;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0mL&#183;min^-1。结果:确定了甘肃丹参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中的13个共有峰,10个样品的相似度在0.90以上。结论:8批野生品和2批栽培品的甘肃丹参质量相当,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作为全面评价甘肃丹参药材质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丹参栽培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Salvia m iltiorrhizaBge.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功能,以丹参组成的复方制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1]。由于丹参的种质来源混乱、栽培技术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丹参的产量和药材质量。本文对近年来丹参栽培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为丹参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实施丹参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1丹参的生物学特性1.1自然分布丹参植株适应性较强,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常野生于林缘坡地、沟边草丛、路旁等阳光充足、空气湿度大、较为湿润的地方,主产于河南、山东、四…  相似文献   

18.
山东产丹参遗传多样性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指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山东产丹参的遗传多样性,初步探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丹参道地性鉴别上的应用。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山东产15个丹参样本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利用4对引物组合构建了15个丹参样本的DNA指纹图谱,通过相似性和聚类结果分析,丹参和白花丹参样本的遗传相似性较低,聚类结果也划分为两大类群,证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化明显。临沂地区的野生和栽培丹参样本聚在一类,且栽培品种和野生品种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结论山东产丹参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AFLP技术可用于丹参道地性鉴别。  相似文献   

19.
李秀兰  陈力 《中草药》2012,43(2):375-379
目的建立三倍体丹参培育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方法应用"基因组多倍化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二倍体白花丹参人工诱变成同源四倍体(4x=32),然后与栽培或野生二倍体(2x=16)丹参进行杂交,转育成三倍体(3x=24)丹参。结果 4x♀×2x♂或2x♀×4x♂均能获得三倍体丹参,三倍体丹参具有多倍体和杂交种双重优势,根条数增加94.23%,根部鲜质量增加215.33%,主要药物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酚酸B均达到或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水平。三倍体丹参杂交一代通过无性繁殖成为永久杂种,长期保持不变。结论三倍体丹参的培育是我国丹参种质资源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区丹参中丹参素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丹参中丹参素的含量,对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方式的丹参进行含量比较,为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用Kromails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2%醋酸(10:90),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1.0 mL·min-1,温度为室温。结果 丹参素在0.252-1.26μm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13×105X-1.85×104,(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7.61%(RSD=1.37%,n=5)。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作为丹参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成为控制丹参药材质量的方法之一。应用本法,比较了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方式的丹参,其中四川中江(栽培)产的丹参素含量最高,河北承德(栽培)产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