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 tumor,SPT),特别是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solid seudopapillar carcinoma,SPC)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男性SPT的术前诊断率,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搜集并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5年~2016年经病理证实的9例男性SP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复习参考相关文献。结果统计数据显示男性良恶性SPT在年龄(P=0. 001)、大小(P=0. 029)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与囊实性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32例SPN和14例囊实性P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长径、位置、形状、边界、质地、强化方式、“浮云征”、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侵犯或转移情况的发生率,测量计算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和比值比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模型在SPN和囊实性PC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SPN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2岁,囊实性PC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N组病灶平均长径大于囊实性P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 cm vs. 3.90 cm,P=0.017);SPN组“浮云征”的发生率高于囊实性PC组(84.4%vs. 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囊实性PC较SPN发生侵犯或转移的概率更高(42.9%vs. 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患者性别、病灶位置、边界、形状、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助于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鉴别诊断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例结直肠神经鞘瘤和25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MSCT影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二者影像学特征,ROC曲线分析阳性指标用于鉴别的效能。结果相对结直肠间质瘤而言,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直径小(2.5±1.3,t=3.850,P0.001),结肠来源(75%vs 16%,Χ2=14.272,P0.001),圆形(68.8%vs 36%,Χ~2=4.188,P=0.041),边缘光滑(68.8%vs 32%,Χ~2=5.299,P=0.021),均质(93.8%vs 48%,Χ~2=9.081,P=0.003),较少发生囊变(12.5%vs 60%,Χ~2=9.069,P=0.003)、坏死(6.25%vs 44%,Χ~2=6.716,P=0.010),轻中度强化(87.5%vs 52%,Χ~2=5.468,P=0.019),区域淋巴结肿大(31.3%vs 0,Χ~2=8.898,P=0.003)。两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有无钙化、表面溃疡、远处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T测量的肿瘤最大径4.4cm为最佳界值,鉴别结直肠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22/25)和87.5%(14/16),曲线下面积(AUC)=0.915。结论结直肠神经鞘瘤MSCT特征表现为结肠来源体积较小的肿瘤,边缘光滑,均质,较少发生囊变和坏死,可伴区域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男、女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方法:收集行M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胰腺SPNP(男7例,女22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男性与女性胰腺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结果:男性胰腺SPNP患者的中位年龄(56岁)明显大于女性(29岁),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男、女性胰腺SPN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肿瘤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男性胰腺SPNP患者的肿瘤最大径(3.9cm)明显小于女性患者(7.0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SPNP的钙化比例、实性肿瘤比例均较女性多见(P=0.026,P=0.036)。结论:与女性相比,男性胰腺SPNP的MSCT表现为病灶较小,实性成分、钙化比例较多,具有典型的SPNP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小于等于3厘米实性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3 cm实性周围型肺癌的MSCT 征象,以提高肺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病理证实的3 cm以下实性肺癌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及MSCT征象(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瘤肺界面、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用Fisher确切概率法、R×C列联表χ2检验、χ2分割法、非参数Mann-Whitney U、 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5例结节中圆形或类圆形 101例(96.19%),瘤肺界面清楚毛糙100例(95.24%),分叶85例(80.95%),毛刺60例(57.14%),棘状突起33例(31.43%),空泡征12例(11.43%),支气管扩张扭曲或截断的共55例(52.38%),胸膜凹陷征59例(56.19%),血管集束征35例(33.33%).≤1 cm肺癌的分叶(12例)明显低于2~≤3 cm组(29例) (χ2值=8.13,P<0.0125).鳞癌的男女比例(14GA9552)及病灶大小(2.12 cm±0.63 cm)均高于腺癌(45GA95542、1.72 cm±0.62 cm)(P=0.008 vs 0.032<0.05).腺癌与鳞癌间仅胸膜凹陷征有统计学差异(54例vs 4例,χ2值7.55,P=0.006<0.05).结论 3 cm以下实性周围型肺癌具有一定的MSCT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胰腺囊腺瘤患者的MSCT表现特点.应用SPSS 18对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两组病例的一般特征和影像特征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两组病例瘤体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浆液性囊腺瘤=4.95 1.63,F黏液性囊性肿瘤=9.21 3.70,t=2.925,P<0.05);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及瘤体个数[性别(x2 =2.136,P=0.141);年龄(t=1.019,P=0.319);部位(x2=2.778,P=0.096);瘤体个数(x2 =0.329,P =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在形态、分房个数、有无钙化及囊壁特征[形态(x2 =0.116,P=0.734);分房个数(x2=0.146,P=0.702);钙化(x2=0.529,P=0.467);囊壁(x2=2.778,P=0.0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例黏液性囊腺癌出现病灶边缘钙化;3例黏液性囊腺癌均出现壁结节、囊壁厚薄不均及囊内较多实性成分.结论 胰腺囊腺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MSCT可较好地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l P)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MSCT影像特征。结果病变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其中弥漫肿胀12例(75.0%),局限肿胀4例(25.0%);病灶大部分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强化及延期强化特点;15例胰腺病变区出现鞘膜样结构(68.8%);胰管狭窄7例(43.8%),狭窄程度不一;出现脾血管受累2例(12.5%);出现胆管狭窄15例(93.8%);1例AIP伴有双肾受累。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影像学改变,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病变细微结构的显示,综合分析MSCT征象有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影像特征,分析相对较大病灶与小病灶之间的影像征象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6例SPT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根据最大径将56例病例分为大病灶(>3.0cm,35例)与小病灶(≤3.0cm,21例),比较其影像征象差异。结果:56例肿瘤的平均最大径为(4.19±0.34)cm(0.9~14.5cm)。肿瘤位于胰头19例(19/56,33.9%),胰颈7例(7/56,12.5%),胰体8例(8/56,14.3%),胰尾22例(22/56,39.3%)。大病灶与小病灶SPTP在病变的分布、形态、性质、钙化及强化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942)。男性与女性SPTP患者在肿瘤部位、大小及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3〗(P>0.05)。大病灶SPTP的影像表现多较典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并渐进性填充,常出现钙化及出血灶。小病灶SPTP则常表现为实性肿块,少见囊变或出血,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并缓慢持续强化,强化程度常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大病灶与小病灶SPTP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当胰腺肿瘤表现出典型的SPTP征象,即使并非SPTP的好发年龄、性别,仍需考虑或排除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SP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均为单发。良性SPT 24例,平均(29.13±11.96)岁;22例呈圆形、卵圆形,2例呈分叶、不规则形;21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恶性SPT 9例,平均(44.22±19.04)岁;5例呈圆形、卵圆形,4例呈分叶、不规则形;3例包膜完整,6例包膜不完整。年龄、肿瘤形态及包膜情况在良性及恶性SP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肿瘤直径、位置、实性部分CT值及其他影像学特征在良性及恶性SP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及恶性SP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年龄、肿瘤形态、包膜情况对SPT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比较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与多期动态增强MS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224个病灶)的Gd-EOB-DTPA增强MRI和多期动态增强MSCT影像学资料。将肝转移病灶按部位分为肝被膜下、胆管旁和肝实质病灶三组,按直径分为≤0.5cm、0.6~1.0cm、 1.1~2.0cm和>2.0cm四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显示不同大小、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能力的差异。结果:Gd-EOB-DTPA增强MRI共检出217个病灶,检出率为96.88%(217/224),多期动态增强MSCT共检出188个病灶,检出率为83.93% (188/224),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EOB-DTPA增强MRI对胆管旁和肝实质内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胆管旁病灶:100% vs. 0%,P=0.029;肝实质内病灶:100% vs. 88.68%,P<0.001);两者对肝被膜下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Gd-EOB-DTPA增强MRI对直径≤0.5cm和0.6~1.0cm病灶的检出能力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0.5cm病灶:87.50% vs. 65.00%,P=0.018;0.6~1.0cm:84.21% vs. 36.84%,P=0.007);两者对1.1~2.0cm和>2.0cm病灶的检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3、1.000)。结论:Gd-EOB-DTP增强MR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多期动态增强MSCT,特别是肝实质内、胆管周围转移和微小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3 cm以下肺恶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fGGO)与实性结节的MSCT征象,旨在发现恶性fGGO是否存在特异性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3 cm以下的105例实性肺癌和48例恶性fGGO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及MSCT征象(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瘤肺界面、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改变),用Fisher确切概率法、X~2检验及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性结节的男女比例(60:45)高于fGGO组(18:30),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5.09,P<0.05).实性结节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毛刺、空泡征、支气管征走行正常的分别为101、4、60、12、0例;fGGO相应分别为38、10、19、25、7例(X~2值依次为11.48、4.07、29.70、22.38,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性结节的边缘形态(分叶、尖角、棘状突起)、瘤肺界面(清楚光整、清楚毛糙、模糊)、内部结构(蜂窝征)、邻近结构(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分别为85、0、33、5、100、0、0、59、35例;fGGO相应分别为42、1、15、3、45、0、2、32、16例(X~2值依次为1.00、2.20、0.00、0.15、4.43、1.50、0.00,P值均>0.05),2组结节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恶性fGGO与实性结节的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瘤肺界面、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的改变大多数表现一致,但fGGO中不规则形、空泡征和支气管走形自然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实性结节,毛刺征低于实性结节,这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肿瘤的病理学基础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PET-CT、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患者PET-CT、CT及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2例患者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明确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27例;2)PET-CT的符合率为93.7%,显著高于单独应用CT、MRI符合率的71.9%、7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2346,P=0.0032;X~2=6.9538,P=0.0037)。结论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的PET-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影像表现及病理检查,可提高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显示鼻腔恶性淋巴瘤侵犯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局部脑膜受侵的临床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GBM患者的术前MRI图像,明确病变水肿和坏死程度(轻度、重度)、肿瘤体积及邻近脑膜有无强化。按照病理结果分为脑膜受累组和正常组,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水肿和坏死程度、体积及邻近脑膜强化率的差别,并对脑膜强化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脑膜受侵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51±11. 4)岁;脑膜正常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 1±13. 5)岁,组间年龄无差别(P=0. 525),性别有差异(X~2=4. 719,P=0. 030)。脑膜受侵组轻度水肿率、明显坏死率、体积中位数、局部脑膜强化率分别为60%(18/30)、43%(13/30)、69178. 8mm3及77%(23/30),正常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1%(10/32)、59%(19/32)、30475mm3及34%(11/32)。两组病变在水肿率、体积、局部脑膜强化率有明显差别(X~2=5. 168,P=0. 023; P=0. 029;X~2=11,182,P=0. 001)。以局部脑膜强化判断脑膜受侵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711,灵敏度为0. 767。结论 GBM局部脑膜受侵多见于男性患者,瘤体较大,水肿较轻,局部脑膜强化是重要的征象,从而提示术中注意切除该部分脑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磁共振成像(MRI,1.5T或3T)与多层螺旋CT(MSCT,16层或64层)对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的诊断效能.方法 在20 d内接受腹部MSCT与MRI检查且发现肝脏结节病灶(直径≤3 cm),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手术或穿刺)或介入治疗及其他临床、典型影像学表现所证实的2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47~76岁)共计29个病灶纳入本研究,结节病灶大小0.5~3 cm,平均(1.6±0.55) cm,影像诊断结果采用盲法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依照ELSA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并给出诊断结果,对发现病灶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分析MRI与MSCT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于肝炎肝硬化背景上的SHCC,MSCT诊断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40%;MRI诊断的敏感度为86.95%,特异度为80%,但两者敏感度及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0.847,P=0.380;特异度:χ2=1.323,P=0.230).结论 MSCT与MRI对肝炎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定性诊断价值相似,但对于<2 cm的SHCC,MRI的鉴别能力优于MS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T增强对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IAF)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IAF患者23例(IAF组)和GIST患者37例(GIST组)的资料,均行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定性分析比较两组形态学表现,定量分析病灶长径、短径、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图像由两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与测量。对于测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结果与GIST组相比,IAF组CT表现多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内部坏死少见,均匀强化(P=0.001,P=0.005,P=0.003,P=0.001);而病灶边界、瘤内血管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P=0.11)。IAF组与GIST组最大界面长径、短径和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9)cm vs(5.8±1.8)cm,(5.5±1.5)cm vs(5.7±1.6)cm,(31±2)HU vs(30±3)HU,P=0.717,P=0.616,P=0.186);两组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绝对强化值及静脉期绝对强化值均小于GIST组(36±7)HU vs(35±10)HU,(45±8)HU vs(62±10)HU,(6±6)HU vs(23±10)HU,(15±8)HU vs(31±11)HU,P=0.001,P=0.001,P=0.001,P=0.001)。以动脉期CT值小于47HU,静脉期CT值小于56HU为鉴别诊断的阈值,诊断IAF的敏感度分别是87.0%、91.3%,特异度分别是89.2%、78.4%。结论与GIST相比较,IAF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形态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内部少坏死,均匀强化,动脉强期CT值多低于47HU,门静脉期多低于45HU,这6个特征对鉴别IAF与GIST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NETP患者的MSCT表现。将神经内分泌瘤与神经内分泌癌分组对各期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68岁,平均46岁。9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癌。胰头5例、胰颈5例、胰体尾部5例。1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4例肿瘤的强化较均匀,11例为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神经内分泌瘤与神经内分泌癌的各期C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认识其多样性及不典型影像学征象,对提高诊断水平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MSCT表现。结果:MSCT表现为小结节影(1~3cm)14例(73.6%,14/19),大结节或团块影(>3cm)6例(31.6%,6/19);肺段或亚段分布的实变影8例(42.1%,8/19),磨玻璃影3例(15.8%,3/19);6例(31.6%,6/19)合并CT晕圈征,5例(26.3%,5/19)合并空气新月征或空洞影,2例(10.5%,2/19)可见中心低密度征,5例(26.3%,5/19)合并胸水。结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主要征象是单发或多发的结节伴空洞形成及肺段或亚段的实变,而出现结节晕圈征和空气新月征时,则高度提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经皮经肺微波热凝固(MCT)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MS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MCT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32例(共34个病灶)。微波频率2 500MHz,功率60~80W,每个固化点加热10~15min。根据肿瘤的直径及形状进行单点固化或者多点多次固化。结果:肿瘤MCT治疗后即刻,MSCT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或出现气化灶。治疗后2个月复查MSCT显示病灶消失者(CR)4例,病灶缩小>50%者(PR)19例,有效率(CR+PR)为67.6%。随访3~40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8.8%(22/32),46.9%(15/32),28.1%(9/32)。相关并发症为气胸4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MSCT引导经皮穿刺MCT治疗周围型肺癌是有效、微创和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 MPR方法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 rupture,TDR)的价值.方法 21例手术证实TDR,15例排除TDR的胸腹部创伤患者术前MSCT图像,由3名高年资医师先后对MSCT横断面和MPR图像行盲法回顾分析,以发现横膈异常升高、膈肌中断缺损及"颈圈征"作为TDR诊断依据.对照手术结果计算MSCT横断面及MPR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MSCT横断面和MPR对膈肌中断缺损、"颈圈征"的辨认率差异及其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 MSCT横断面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1%(15/21)、80%(12/15)、83%(15/18)、67%(12/18)和75%(27/36);MPR分别为86%(18/21)、93%(14/15)、95%(18/19)、82%(14/17)和89%(32/36).21例TDR中,MSCT显示膈肌中断、缺损横断面12处(9例),采用MPR重组方法除显示上述12处外,还进一步显示8处(6例),共20处(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MSCT横断面显示"颈圈征"6例,MPR方法显示14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SCT横断面上观察膈肌中断缺损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3%(9/21)和80%(12/15),MPR分别为71%(15/21)和93%(14/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5和0.500).MSCT横断面上观察"颈圈征"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6/21)和100%(15/15),MPR分别为67%(14/21)和100%(15/15),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MSCT诊断TDR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MPR是横断面诊断TD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提高TDR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48例IPMN,探讨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 IPMN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可分3型;1)主胰管型4例(2例恶性),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2)分支胰管型23例(8例恶性),表现为胰腺分支胰管扩张,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可呈单囊或多囊形,和主胰管相通,恶性者可见分隔、壁结节;3)混合型21例(12例恶性),该型同时具有分支胰管、主胰管扩张的特点。IPMN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90.9%(20/22)、77.3%(17/22),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5%(23/26)、76.9%(20/26),统计学无差异(P0.05)。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3.7%(45/48),明显高于CT(79.2%,38/48),统计学有差异(P0.05)。参考2012年新版IPMN诊治共识指南中的高危特征,良、恶性IPMN出现强化的实性成分分别为3/26 vs 13/22,其中1例良性IPMN壁结节及10例恶性IPMN壁结节大于10mm;主胰管直径大于10mm分别为2/26 vs 8/22,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诊断对其良恶性判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