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78例与健康体检人群50例,分别计为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心电图、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另外观察组患者均接受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酷似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PT、a PTT、TT、PaO_2、SaO_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O_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T、a PTT、TT、PaO_2、SaO_2显著上升,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O_2显著下降(P0.05)。结论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和凝血功能检测对复发性流产(RSA)监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以62例RSA患者为RSA组。以同期6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健康孕妇组,以60例体检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检测三组PLT、凝血指标水平。结果三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RSA组a PTT、PT水平低于健康孕妇组(P<0.05),RSA组a PTT、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孕妇组a PTT、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A组Fbg、全血高切表观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水平高于健康孕妇组(t=5.467,P<0.05),RSA组Fbg、全血高切表观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孕妇组Fbg、全血高切表观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RSA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A组PLT水平高于健康孕妇组(P<0.05),健康孕妇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SA患者的PLT及凝血功能较正常妊娠者增强,临床应定期检测妊娠期PLT及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抗凝治疗对高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形成(DVT)患者的疗效。方法以80例高龄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术后接受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及凝血状态,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DVT发生率及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术后1 d全麻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均显著较高(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PLT、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高(P0.05),PT、TT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概率为39.02%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7.3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且硬膜外麻醉不会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60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凝血指标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创伤性四肢骨折与血液黏度升高及凝血功能障碍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功能指标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AIHA患者为对象(原发性AIHA患者45例,继发性AIHA患者45例),以同期4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三组Fbg、hs-CRP、凝血指标水平。结果三组Fbg、hs-CRP、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继发性AIHA组、原发性AIHA组Fbg低于对照组(P<0.05),继发性AIHA组Fbg低于原发性AIHA组(P<0.05)。继发性AIHA组、原发性AIHA组hs-CRR、a 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继发性AIHA组hs-CRR、a PTT、PT、TT水平高于原发性AIHA组(P<0.05)。结论AIHA患者Fbg水平较低,而hs-CRP、a PTT、PT、TT水平较高,上述指标在不同类型AIHA患者中浓度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4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 PTT、PT、TT水平升高,Fbg、PLT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可对凝血功能造成干扰,需密切监测患者凝血指标,防止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巴曲酶与血管扩张剂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巴曲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纯音听阈水平,眩晕、耳鸣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TT、PT、a PTT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纯音听阈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眩晕、耳鸣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听力恢复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9%(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87%与对照组的13.04%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巴曲酶相较于血管扩张剂更能够提高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桑文翔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25-25,3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17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用疏血通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1次静滴,连续15d。对照组85例以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g静脉滴注。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2.22%,对照组60%,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异常增高值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全血黏度高切值、全血黏度低切值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U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及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相关指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67.50%(P0.05);两组较治疗前PAI-1、Fbg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PA、PT、a PTT、T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AI-1、v WF,Fbg表达水平降低显著(P0.05),t-PA、PT、a PTT、TT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LMWH对老年UA患者的治疗,抗凝作用显著,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无肝素、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在重症脓毒血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及血栓前体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脓毒血症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无肝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采用LMWH连续性血液净化,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及血栓前体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a PTT、PT、TT、Fbg及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 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脓毒血症患者采用LMWH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前体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方法对脓毒症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为脓毒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抗凝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8年3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CBP治疗的脓毒症患者96例,按照抗凝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取肝素抗凝,观察组采取局部枸橼酸抗凝,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变化、治疗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滤器使用寿命以及出血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患者PT、APTT以及TT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以及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滤器使用寿命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与普通肝素抗凝在脓毒症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中具有着相似的滤过效果,但局部枸橼酸抗凝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可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同时有助于延长滤器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血通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方法:将所观察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疏血通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组)32例,对照组(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组)30例,分别治疗7 d后观察临床疗效,14 d后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Holter 24 h缺血总时间等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甘油三酯、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其中全血高切比黏度的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且能降低血脂、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而无出血现象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保温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低体温、寒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将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C反应蛋白(CRP)、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等应激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寒战程度及低体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PT、TT、a PTT、Fbg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RP、AD、NE等应激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观察组寒战的发生率为15.56%较对照组57.78%显著较低(P0.05),低体温发生率为11.11%较对照组44.44%显著较低(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患者保温护理能保护患者凝血功能,减轻手术应激反应,降低患者寒战、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6):2278-2281
目的:探讨丹七软胶囊辅助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1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5),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丹七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IL-6、FIB、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较组内治疗前,其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IL-6、FIB、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PT及APT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七软胶囊辅助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其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凝血因子和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因急性脑梗死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案下疗效、凝血因子和血液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是,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丹参川芎嗪的使用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凝血因子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可考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158-161
目的 探讨空气压力波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05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凝血、纤溶指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周,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压力波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在预防DVT的发生率中有明显作用,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中患者相关凝血风险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80例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及滤器管路凝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滤器和管路凝血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配合预见性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状况,在降低滤器和管路凝血发生率方面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握拳运动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4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握拳运动组(观察组,n=52)和常规干预组(对照组,n=52),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常规运动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握拳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腋静脉血液流速、腋静脉血流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积(Hct)]变化情况差异,并记录两组干预2周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酶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栓烷素B2(TXB2)]及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腋静脉血液流速、腋静脉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HBV、LBV、PV、Hct)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则均较干预前降低(P 0.05),且低于观察组(P 0.05),而血液流变学指标则较干预前升高(P 0.05),且高于观察组(P 0.05);观察组部分凝血指标(Fbg、D-D、TXB2)水平及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握拳运动可改善PICC置管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可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