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冠状动脉微血管分布远较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广泛,但其结构及功能不能为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显示,因此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并没有如心外膜血管病变那样在医学实践中得到足够重视。近几十年来的临床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不仅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胸痛患者,而且在其他心脏病患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构成特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性试验以及其临床表现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梗阻和/或非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长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此外,在肥厚型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中,亦可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存在。因此,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评估十分重要,其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目前,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技术众多,新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出现。相比非侵入性技术,侵入性检测方法可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疗技术和水平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日趋细化,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有效地治疗心外膜血管的狭窄,但微循环的功能障碍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是一种操作简便、可靠的评估微循环的方法,现就微循环阻力指数的测量方法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微循环通过收缩和舒张功能调节冠脉血流量,影响心肌灌注,对于冠心病和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有着深远影响。随着近期无创和有创技术的发展,药物治疗领域不断更新,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本文就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新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会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准确识别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对疾病干预和预后意义重大。随着有创和无创技术的发展,出现多种方法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如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以及有创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其中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将对各种冠状动脉微循环评估方法的原理、准确性、预后研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冠状动脉大血管不同,微血管不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直接显像,因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基于介入检查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到近年来发展出了基于X射线、MRI、超声和放射性核素等影像学技术的新型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指标。现简要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适用范围、优点与缺点、评估情况。  相似文献   

7.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早期开通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外膜闭塞血管,但半数以上患者远端冠状动脉微循环未得到有效恢复,进而增加死亡率.因此,缺血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不容忽视,目前认为CMD可能主要包括微血管渗漏、微血管梗阻和心肌内出血,IMH是心肌微循环障碍最严重的类型,并可维持数月...  相似文献   

8.
过去20年,研究者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也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之一,并且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存在影响。尽管无法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冠状动脉微血管,但最新的有创及无创技术,可通过特定参数来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这些技术包括通过导管检查获得的有创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核素显像。尽管每项检查都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但通过这些检查让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及整个冠状动脉体系的生理、病生理状态及调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许多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可能患有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这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是心肌微循环障碍。因此改善微循环将成为HFrEF重要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起病急,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是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尽管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仍有1/3的患者因微循环功能障碍,使得心肌得不到有效再灌注而预后不佳。最近,一种新的方法被引入,这是允许通过热稀释技术测量充血性远端冠状动脉压力和血流量,并计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方法,IMR是特异性反映微循环的指标,在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价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来已逐步成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指标。现就IMR在STE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预后往往不佳。目前,有中国专家共识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分为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其他类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三型。其中,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较为深入,循证医学证据较多。现就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微循环对血流代谢性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微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功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量,影响心肌灌注。心外膜冠状动脉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绞痛的发作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可见微血管在调节心肌血流灌注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不同检测手段的优缺点,合理选择评估方式非常重要。现概述目前临床上的诊断技术,包括非侵入性评估方法(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侵入性评估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流速储备和微血管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肾脏病(CKD)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心血管疾病(CVD)在CKD患者中普遍存在,且CVD的发生率随着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而增加。在归因于eGFR下降的死亡中,心血管死亡超过与终末期肾脏病(ESRD)相关的其他病因死亡,因此,CKD患者预防CV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1]。近年来,冠心病的诊治进入"微时代",很多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与CKD相关的CVD联系密切,现将国内外冠状动脉微循环与CKD的研究进展做一综  相似文献   

15.
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通过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供和心肌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并不意味着心肌组织的有效灌注,也不一定能够挽救缺血心肌组织。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指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经PCI成功再通后,由于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16.
约50%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都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许多证据显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有更显著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住院、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以单独出现,或者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一同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存在相类似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衰老、高血压、高血脂及肥胖。正常生理条件下,瘦素通过平衡能量摄取与能量消耗来调节体重。有些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血浆瘦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卒中和冠状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有独立相关关系,表明高水平的血浆瘦素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风险,而高瘦素水平表现为瘦素抵抗。国内外资料就瘦素抵抗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鲜有报道,现就两者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其心外膜动脉血流正常,仍然有1/3的患者没有达到心肌微循环灌注。微循环功能障碍被认为是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始作俑者,可以独立预测远期死亡的发生[1]。近年来提出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是目前评价微循环功能相对简单的定量指标。通过与血流储备分数(FFR)同样的设备可以测定IMR。以下就IMR在PCI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后,由于微循环功能障碍常会发生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治疗性血管新生通过多种机制修复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为心肌无复流的防治带来新启示。本文就无复流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防治效果和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现代医学认识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同样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但是现代西医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学在治疗胸痹症状方面有独特疗效,但是缺乏相应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特别是影像学方面的依据。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早在《内经》时代就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谓:"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内经》还将胸痛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PCI手术的ACS患者45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22例和氯吡格雷组23例,分别在PCI术前12h内给予替格瑞洛片180mg和氯吡格雷片600mg口服,采用术前和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进行微循环功能评价。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CI术前两组FFR、IMR和CF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疗前数值为协变量,替格瑞洛组疗后IMR、CFR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而FFR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口服替格瑞洛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