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组织中转录因子Sox2和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Oct4)表达水平,并探讨其表达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45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手术切取的新鲜血管瘤组织标本,其中增殖期组23例,消退期组22例;同时收集相应正常皮肤的血管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组织中Sox2、Oct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Sox2、Oct4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分析血管瘤组织中Sox2、Oct4与VEGF的关系。结果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Sox2、Oct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消退期和对照组(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Sox2、Oct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水平高于消退期和对照组(P0.05),消退期和对照组中VEGF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期血管瘤组织、消退期血管瘤组织和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96%、54.55%、31.11%,增殖期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消退期和对照组(P0.05),消退期和对照组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组织中Sox2、Oct4与VEGF分别呈正相关关系(r=0.743,0.655;P0.05)。结论 Sox2和Oct4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与血管瘤病程分期有关,可能通过促进VEGF分泌促进血管新生,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EGFL7)和黏着斑激酶(FAK)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方法检测婴幼儿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EGFL7和FAK的表达水平;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在不同重组人EGFL7浓度下,EGFL7和FA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组织中EGFL7和FAK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而消退期组和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L7和FAK蛋白的表达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重组EGFL7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EGFL7和FAK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形成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的发展,EGFL7蛋白可能成为预测婴幼儿血管瘤的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胎记主要有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婴幼儿血管瘤有家族聚集性发病倾向,部分患儿与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伴发,患儿在瘤体增生期和消退期均存在基因突变。血管畸形可表现为散发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动静脉畸形常因RASA1突变导致。静脉畸形可散发,可呈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静脉畸形基因Tie2/Tek突变导致。此外,约1,2散发静脉畸形会出现Tie2体细胞突变。有关血管性胎记分子水平的研究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EGF及DLL4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26例,消退期24例)组织中VEGF,DLL4和FⅧRAg的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VEGF和DLL4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增生期组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组DLL4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和DLL4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共同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细胞周期蛋白D1,E,A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E,A在小儿及成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以及在血管瘤增生、消退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小儿血管瘤(增生期27例,消退期14例)、6例成人血管瘤、10例血管畸形中CyclinD1,CyclinE,CyclinA的表达。结果CyclinD1与CyclinA阳性细胞指数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组与消退组、增生组与畸形组、增生组与成人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消退组、成人组与畸形组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yclinE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组、消退组、畸形组、成人血管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57%,0%,0%,婴幼儿增生组与消退组、增生组与畸形组、增生组与成人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消退组、成人组与畸形组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yclinD1,CyclinE,CyclinA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殖作用而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VEGF、bFGF、C- myc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32例增生期和 38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VEGF、bFGF、C- myc。结果 VEGF、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均为 100%,而在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73. 68%, 84. 2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1)。C -myc在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 100%,明显高于增生期血管瘤 81. 2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1)。Spearman相关分析,VEGF与bFGF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呈正相关(rs=0.523,P<0.01; rs=0.541,P<0. 01),而C -myc和VEGF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呈负相关(rs=-0.413,P<0.05;rs=-0.472,P<0. 01)。C- myc与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呈负相关(rs=-0.475,P<0. 01),在消退期血管瘤中无相关性(rs=-0.229,P>0. 05)。结论 VEGF,bFGF,C- myc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bFGF共同促进血管瘤增生,而C- myc与血管瘤增生、消退有关。  相似文献   

7.
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在小儿血管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与血管瘤增生、消退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增生期血管瘤、35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Cmyc,bcl2和P53蛋白。结果Cmyc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80.65%,而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bcl2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83.87%,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45.71%(P<0.01)。P53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瘤中的肥大细胞。增生期血管瘤中P53着色的肥大细胞数31.18±9.08/HPF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P<0.01)。结论凋亡相关基因Cmyc,bcl2,p53与小儿血管瘤增生、消退密切相关,且在血管瘤增生、消退的不同时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以探讨p53基因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用PCR-SSCP技术分析筛选并经测序,检测了25例婴幼儿血管瘤中p53基因外显子4~6的变化情况。结果 P53蛋白着色部位在肥大细胞胞浆内。增生期血管瘤中着色的肥大细胞数为31.18±9.08/HPF,高于消退期血管瘤14.05±6.42/HPF,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基因第4外显子PCR产物电泳条带异常者16例,经测序后发现14例为错义突变。第5、6外显子PCR产物中电泳条带异常者4例,经测序后发现1例第6外显子为同义突变。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误位可能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Skp2(S期激酶相关蛋白2)和p27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Skp2和p27^kip1两种蛋白在20例尖锐湿疣组织、12例正常包皮中的表达。结果:(1)Skp2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织(P〈0.05)。(2)p27^kip1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率较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3)尖锐湿疣组织中Skp2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Skp2和p27^kip1的表达异常导致细胞周期失控并促使细胞异常增殖。  相似文献   

10.
皮肤肿瘤     
20053336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在皮肤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黄蓉(华中科大同济医院皮肤科),许成蓉∥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3).-163~166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异常皮肤组织及内皮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退化期血管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表达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期血管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图4表2参8(时岩)2005333…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增殖期与消退期婴儿血管瘤(IH)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mRNA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 2019年1 - 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集行手术切除治疗的8例IH组织(增殖期与消退期各4例),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P < 0.05,差异倍数 ≥ 1.5)lncRNA和mRNA,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并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预测差异lncRNA的顺式作用靶基因。结果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共筛选出405条差异lncRNA(108条下调,297条上调)与772条差异mRNA(107条下调,665条上调)。qRT-PCR验证4条lncRNA(n335248、ENST00000450864、n333319和n335185)与4条mRNA(EDNRA、IFI6、HK2与ITGA1)的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mRNA主要参与血管凝固、轴突导向、血管生成和细胞黏附等生物过程,差异mRNA主要富集在代谢通路、细胞局部黏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由度值 ≥ 15的23条mRNA和58条lncRNA共同构建组成。结论 增殖期与消退期IH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这些lncRNA可能通过调控相应的靶mRNA参与IH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葡萄糖转运体1(Glut-1)抑制剂白藜芦醇(RSV)对婴儿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4例增殖期与4例消退期婴儿血管瘤(IH)组织,采用免疫组化观察Glut-1的表达。从4例增殖期IH组织中提取原代HemEC,采用qPCR与Western印迹检测HemEC与对照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中Glu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HemEC,分别采用0(对照组)、50、100、200、400、800 μmol/L RSV干预24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HemEC增殖能力,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采用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仪观察HemEC迁移能力及凋亡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增殖期及消退期IH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Glut-1均阳性,但增殖期表达丰富,消退期表达明显降低。HemEC中Glu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1.793 ± 0.041、1.959 ± 0.144)均高于HUVEC(0.820 ± 0.073、0.648 ± 0.046,t = 16.35、12.28,均P < 0.001)。采用Glut-1抑制剂RSV干预HemEC后,0 ~ 800 μmol/L组HemEC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 043.00,P < 0.001),所有RSV干预组HemEC的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 < 0.05)。GraphPad Prism 8计算得出RSV IC50浓度为150 μmol/L,Transwell实验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150 μmol/L RSV干预组HemEC组细胞迁移数(61 ± 5)低于对照组(150 ± 6,t = 15.11,P < 0.001),凋亡率(13.01% ± 0.45%)高于对照组(3.93% ± 0.68%,t = 19.34,P < 0.001)。结论 糖酵解关键酶Glut-1在IH增殖期组织与HemEC中高表达,RSV干预可以抑制HemEC增殖及迁移能力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总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0例增生期血管瘤组织和8例退化期血管瘤组织总ERK1/2及p-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织总ERK1/2的蛋白表达(0.87±0.14)与退化期血管瘤组织总ERK1/2的蛋白表达(0.7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血管瘤组织p-ERK1/2的蛋白表达(0.44±0.04)明显高于与退化期血管瘤组织p-ERK1/2的蛋白表达(0.2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瘤增生与ERK活性增高及ERK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水平变化。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17例,静止期13例)皮损AngⅡ和ACE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中AngⅡ和ACE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1),且进行期高于静止期(P0.001)。结论:AngⅡ和ACE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上调,推测可能与银屑病皮损中新血管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糖酵解关键酶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对婴幼儿血管瘤(IH)内皮细胞(HemEC)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4例增殖期及4例消退期IH组织,从增殖期IH组织中提取原代HemEC,以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对照。通过免疫组化与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FKFB3在IH组织与HemEC中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检测0 ~ 10 μmol/L PFKFB3特异性抑制剂PFK15对HemEC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外培养HemEC,采用5 μmol/L PFK15干预细胞,采用Transwell法观察HemEC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HemEC凋亡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增殖期IH组织中PFKFB3表达丰度(74.34% ± 5.26%)高于消退期(41.46% ± 2.99%,t = 9.40,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HemEC中PFKFB3相对表达水平(0.73 ± 0.05)高于HUVEC(0.45 ± 0.04,t = 8.50,P < 0.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0.625、1.25、2.5、5、10 μmol/L PFK15组HemEC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1)。Transwell实验显示,PFK15干预组HemEC迁移数(297 ± 15)低于对照组(422 ± 8,t = 12.59,P < 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PFK15干预组HemEC凋亡率(6.69% ± 0.64%)高于对照组(0.34% ± 0.07%,t = 17.07,P < 0.001)。结论 糖酵解关键酶PFKFB3在IH增殖期组织与HemEC中高表达,PFKFB3抑制剂PFK15可抑制HemEC增殖、迁移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小儿皮肤血管瘤增生消退过程中细胞增生和凋亡状态 ,以探讨小儿血管瘤发生发展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和TUNEL检测 5 8例不同阶段血管瘤组织中PCNA增殖指数 (PI)和凋亡指数 (AI)。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PI明显高于消退期 ,AI显著低于消退期 (P <0 .0 5 )。消退Ⅰ、Ⅱ、Ⅲ期PI逐渐降低 ,AI逐渐增高 ,除Ⅱ、Ⅲ期AI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I/PI在消退期明显高于增生期 ,在消退Ⅰ、Ⅱ、Ⅲ期随着病变发展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小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与细胞增生、凋亡有关。凋亡指数增高可作为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早期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管增生性皮肤病中血管抑素(AS)和内皮细胞抑制素(ES)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病理切片43份,新鲜组织19份,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分别作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AS与ES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水平。 结果 AS、ES在各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及胞膜上均有一定的表达,毛细血管瘤中AS和ES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77 ± 5.92)%,(19.35 ± 7.81)%,基因表达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2.4和2.7倍;其他各型血管增生性病变与正常组织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S、ES在毛细血管瘤内高表达,提示二者可能通过特异性作用于增殖活跃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在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遗传相关性。方法:将广西汉族88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患者(病例组)和105例正常汉族婴幼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对两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HLA-DRB1*16等位基因频率为28.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76%(RR=3.29,P<0.05);病例组HLA-DRB1*1401等位基因频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RR=0.32,P<0.05)。结论:HLA-DRB1*16可能为广西汉族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易感基因。而HLADRB1*1401可能为其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9.
磷酸化ERK,p38MAPK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磷酸化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在小儿血管瘤增生、消退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血管瘤(增殖期26例、消退期21例)组织中磷酸化ERK和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磷酸化ERK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其在增殖期和消退期的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67.71±12.68)%和(21.54±6.85)%;磷酸化p38MAPK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其在增殖期和消退期的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83.78±5.25)%和(57.79±7.63)%;增生期磷酸化ERK与p38MAPK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而消退期呈负相关。结论磷酸化ERK和p38MAPK参与血管瘤的增生、消退过程;ERK通路可介导内皮细胞的增生和存活,而p38MAPK可能主要在消退期传递内、外源性凋亡信号,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毛细血管瘤组织中p63和p73基因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p63基因和p73基因蛋白与毛细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儿童毛细血管瘤和2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p63基因和p73基因蛋白的表达;对所获得的检测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处理。结果 在正常人皮肤组、增生期与退化期血管瘤中,p63和p73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923±0.191,0.953±0.120;8.271±1.953,6.408±2.151;0.920±0.187,1.073±0.516;阳性面积率分别为0.106±0.014,0.087±0.012;0.370±0.071,0.184±0.015;0.116±0.012,0.098±0.014。增生期组与退化期组、正常人皮肤组分别比较,p63和p73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化期组与正常人皮肤组之间,p63阳性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63基因在毛细血管瘤中并未作为肿瘤抑制基因起作用,相反是作为癌基因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可能与血管形成关系密切。p73在毛细血管瘤的增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