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仙灵骨葆(xianlinggubao,XLGB)对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后骨关节炎大鼠模型膝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2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A组)、ACLT组(B组)和XLGB组(C组).B组和C组大鼠行右膝关节ACLT:A组同法打开关节腔暴露ACL后缝合.术后4 d C组开始持续XLGB灌胃250 mg/(kg·d),A、B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术后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关节软骨Matin法评分,MMP-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软骨基质的降解程度,股骨远端软骨下骨骨密度和胫骨近端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术后12周大体观察A组无溃疡,C组较B组溃疡面小;C组关节软骨Mankin评分和MMP-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光密度值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内侧髁骨密度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胫骨近端骨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LGB 250 mg/(kg·d)灌胃12周可以预防ACLT大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13的表达和增加软骨下骨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交联几丁糖治疗兔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D 4组(n=8),其中A、B、C组采用切断左后肢前交叉韧带方法制备膝骨关节炎模型;4周后,A组关节腔内注射交联几丁糖0.6 mL 1次;B、C组分别注射几丁糖、生理盐水,0.3 mL/次,每2周1次;D组为假手术组,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术后8周,行软骨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观测(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以及Mankin评分)、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结果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示D组软骨结构接近正常,A、B组软骨表面结构磨损较D组严重,C组最严重;组织学染色观察示,A、B组软骨结构相似,且优于C组,但尚未达D组正常结构。B、C组软骨大体评分及Mankin评分明显高于D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D组Ⅱ型胶原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B、C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联几丁糖能明显改善兔膝骨关节炎,延缓骨关节炎病理改变,且注射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关节软骨下骨缺损行骨移植或骨水泥修复后,关节软骨的早期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在胫骨内侧髁距胫骨平台关节面5 mm处,模拟临床膝关节周围良性骨肿瘤局部病灶刮除术,建立关节软骨下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填充不同材料修复骨缺损(A组自体髂骨、B组骨水泥、C组骨水泥联合自体髂骨、D组空白对照)。术后4周取造模侧胫骨平台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观察关节软骨的早期形态学改变。同时将各组组织学观察结果行软骨退变的病理学Mankin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观察:A组与正常关节软骨接近,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平整,浅蓝白色,无裂纹、糜烂及溃疡形成;B组表面粗糙,苍白或灰黄色,滑膜增生,部分有骨赘及软骨塌陷形成;C组表面光滑,发黄,滑膜增生;D组关节软骨表面光滑,颜色较A组稍深,基本与A组相似。组织学HE染色观察:A组6例正常,2例表现为早期退变,Mankin评分为(0.875±1.642)分;B组7例表现为中期退变,1例表现为早期退变,Mankin评分(6.875±0.991)分;C组6例表现为早期退变,2例正常,Mankin评分为(3.250±2.053)分;D组5例表现正常,3例表现为早期退变,Mankin评分为(1.500±2.138)分。A组与D组间及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间及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关节软骨下骨缺损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自体骨对早期关节软骨的影响最小,骨水泥加重关节软骨的损伤,骨水泥与关节软骨间填充部分自体骨可减轻或延缓骨水泥对关节软骨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hydrochloride,Glu/Ch)对关节内出血引起的软骨损伤(blood-induced joint damage,BJD)修复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高剂量Glu/Ch组(A组)、低剂量Glu/Ch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阴性对照组(D组),每组8只。A、B、C组制备关节内出血模型,D组不建模。建模后第1天开始A、B组每天以Glu/Ch灌胃(剂量分别为250、21.5 mg/kg)8周,C、D组以生理盐水灌胃8周。建模后3、7 d及2、8周检测关节损伤标志物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血清硫酸软骨素846(chondroitin sulfate 846,CS846)、尿Ⅱ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terminal telopepide of typeⅡcollagen,CTX-Ⅱ)浓度。8周时处死动物,抽取关节液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IL-1β、TNF-α浓度。取关节软骨组织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表达量;行阿尔新蓝、番红O染色,计算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对关节软骨中的蛋白多糖含量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建模后3 d A、B、C组COMP浓度显著高于D组(P0.05),B、C组高于A组(P0.05);7 d A、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C组(P0.05);2、8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各组间CS846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A、B、C组CTX-Ⅱ浓度均显著高于D组(P0.05);除3 d外,7 d及2、8周时,A组CTX-Ⅱ浓度显著低于B、C组(P0.05)。建模后8周,A、B组TNF-α浓度显著高于D组、低于C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IL-1β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5),A、D组低于B组(P0.05),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组MMP-13表达量显著高于A、B、D组,A、B组高于D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见阿尔新蓝及番红O阳性染色,其中D组染色范围最大、着色最深,其次分别为A、B、C组;两种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关节软骨蛋白多糖相对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C、B、A、D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关节出血模型会引起关节软骨代谢异常和滑膜炎性反应,每天给予Glu/Ch 250 mg/kg灌胃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BJD,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炎性反应引起的关节损伤,下调IL-1β、TNF-α、MMP-13,增加蛋白聚糖合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骨性关节炎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软骨的破溃丢失,盐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OTL)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探讨OTL对兔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雌雄各半,体重2.2~2.6kg。随机分为3组(n=12):假关节组(A组)、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生理盐水组(B组)、ACLT/OTL组(C组)。B、C组行右膝ACLT制备骨性关节炎模型;A组只打开右侧膝关节腔,不切断前交叉韧带。C组于造模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灌胃OTL(150mg/kg),连续12周;B组于同一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A组自由饮食。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12周后处死动物,大体观察膝关节软骨面、关节囊和滑膜,取股骨髁脱钙后,行HE染色以及TGF-β1和IL-1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行Mankin法评分。结果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愈合良好。大体观察,A组关节滑液增多,关节面光滑完整;B组关节面可见大小不等溃疡;C组膝关节面较光滑完整;3组软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关节软骨结构正常,细胞排列整齐;B组关节软骨层变薄,软骨有碎裂现象,细胞排列紊乱;C组软骨细胞分层清晰有序,细胞形态较规则;A、B、C组Mankin评分分别为(1.04±0.13)、(7.97±0.12)、(2.81±0.36)分,3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B、C组TGF-β1评分分别为(50.62±1.51)、(24.81±1.28)、(41.57±1.69)分;IL-1β分别为(13.12±1.21)、(62.53±2.37)、(30.67±1.28)分;3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TL150mg/(kg·d)灌胃能部分阻止兔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IL-1β的表达,上调TGF-β1的表达,从而延缓骨性关节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殷勇  谢利民 《中国骨伤》2011,24(1):44-47
目的:比较经内侧入路拇内收肌切断术与传统入路拇内收肌切断术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就诊的29例43足经拇内收肌切断术治疗的外翻患者,其中经内侧入路组(观察组)16例23足,男1例1足,女15例22足;平均年龄(57.63±17.96)岁;采用经内侧切口微创切断拇内收肌腱及外侧关节囊加常规跖骨远端截骨术,结合术中手法内翻松解、术后持续内翻位固定、被动内翻位功能锻炼。传统入路组(对照组)13例20足,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6.08±13.14)岁;采用传统入路拇内收肌切断术加常规跖骨远端截骨术。测量两组患者的切口总长度、治疗前后外翻角(HAA)及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翻角(HAA)改善情况和疼痛变化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中(截骨矫形后)、术后12周及术后1年牵拉趾至HAA=0°时的拉力数值,比较两组松解程度及断端再粘连程度。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个月。切口总长度观察组(3.00±0.22)cm,对照组(5.13±0.60)cm,观察组较对照组小(t=10.59,P〈0.001)。HAA纠正情况:观察组治疗前(34.00±7.34)°,治疗后(15.26±7.5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P〈0.001);对照组治疗前(38.00±7.98)°,治疗后(15.50±7.1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9.41,P〈0.001);治疗后组间H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术后两组疼痛均逐渐减轻,从第2天至术后12周观察组VAS平均得分由(8.00±1.10)分降至(0.04±0.15)分,对照组由(5.00±0.56)分降至(0.03±0.11)分,术后2周以内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而2周以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截骨矫形后)、术后12周及术后1年牵拉趾至HAA=0°时的拉力数值,观察组分别为(14.87±0.84)、(15.26±0.92)、(17.08±0.53)N,对照组分别为(14.85±0.93)、(15.45±1.10)、(17.19±0.45)N,两组间拉力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方法松解程度、断端再粘连程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内侧入路切断拇内收肌腱与传统入路切断拇内收肌腱的疗效相当,而且切口数量和长度减少,未出现松解不彻底、术后粘连等并发症。是一种简便、创伤小、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SB203580对大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4组。A、B、C组行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组于术后行关节腔内注射0.1mL浓度为100μm/L SB203580,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做为实验对照,C组不予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组,D组为正常对照组。术后8周处死动物。观察各组标本大体评分、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指数以及软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0只大鼠均纳入结果分析。大体评分及Mankin评分显示A组软骨退变明显轻于B、C组(P〈0.05);各组均发现有凋亡的软骨细胞,A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低于B、C组(P〈0.05),D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A组关节软骨Ⅱ型胶原染色吸光度值大于B、C组(P〈0.05)。结论p38MAPK抑制剂对关节软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延缓OA进程,对OA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BD)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的临床资料,分为CDT组(A组)、CDT+低压力BD组(B组)、CDT+足压力BD组(C组),通过随访症状及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三组治疗效果。结果共28例放置腔静脉滤器;55例患者放置60枚支架。三组患者血栓溶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大腿、小腿周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89、P=0.452)。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Villalta评分、CIVID-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illalta评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A组低于C组(P=0.008),CIVID-2评分A组高于B组(P=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术后18个月Villalta评分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CIVID-2评分A组低于C组(P=0.036);余结果符合C组大于B组,A组大于B组,C组大于A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支架通畅率为8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结论低压力球囊扩张治疗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好;足压力球囊扩张增加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髋臼后壁重建区臼面软骨修复的组织学特点,初步探讨软骨柱播种在其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2只家犬共24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后壁截骨法建立髋臼后壁60°弧1/2缺损的动物模型,两侧髋臼后壁缺损区分别选用不同的重建方法:A组:解剖重建+软骨柱播种,B组:解剖重建,C组:普通重建。术后12周取材进行大体形态、光镜观察,参照Pineda标准对新生组织进行评分。结果 A组中以成熟、新生类透明软骨修复缺损,B组为类纤维软骨修复,C组为纤维肉芽组织或板层骨修复。A、B、C组关节软骨修复Pineda总评分平均分别为(5.1±0.1)、(6.5±0.2)、(12.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57,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重建促使部分软骨柱集中在缺损区,其修复组织具备部分关节软骨的组织特性,能够较好地替代关节软骨。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3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方法:选用新鲜颈椎标本(C1-T1)24具(男14具,女10具),年龄55~80岁,平均68岁。采用抽签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每一颈椎标本两侧用不同的植入方法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根据进钉点及进钉方向的不同,采用Takayasu法(A组)、Dalcanto法(B组)、Klekamp法(C组)作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Takayasu法选用侧块中线上中1/3交界处作为进钉点,螺钉向前侧、尾侧倾斜,与侧块冠状面呈60°~80°,平行于矢状面作为进钉方向;Dal-canto法采用进钉点在侧块中点下方2mm,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Klekamp则将侧块中点内下方1mm为进钉点,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对A、B、C组分别统计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植入后椎动脉侵犯、神经根前后支损伤和螺钉通过关节突关节的情况。结果:24具颈椎标本共48侧,植入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192枚,其中A、B、C组各64枚。A组未见下关节突劈裂;B组见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7例,外缘劈裂8例;C组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例,外缘劈裂1例。3组均未见上关节突劈裂。3组螺钉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情况比较,B组下关节突劈裂最多,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B=31.07,P〈0.01;χ2BC=24.83,P〈0.01)。C组2例下关节突劈裂,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C=2.03,P〉0.05)。A组36枚螺钉侵犯椎动脉,B、C组均未见椎动脉侵犯。3组螺钉植入后椎动脉受累情况,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50.09,P〈0.01;χ2AC=50.09,P〈0.01)。神经根前支损伤A组40例,B组5例,C组3例;神经根后支损伤A组16例,B组18例;C组14例。3组间颈神经根前支受累比较,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41.98,P〈0.01;χ2AC=47.94,P〈0.01),而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神经根后支受累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0.16,P〉0.05;χ2AC=0.17,P〉0.05;χ2BC=0.67,P〉0.05)。A组5例未经过关节突关节,B、C2组均经过关节突关节,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3.33,P〉0.05;χ2AC=3.33,P〉0.05)。结论:Takayasu法在螺钉植入过长时易引起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而Dalcanto法在植入螺钉时易引起下关节突的劈裂。相比较而言,Klekamp法临床上更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D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2例FAI患者,随机分为16例实验组,16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NF下肢D2模式+等张组合训练,对照组采用肌肉牵伸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分别治疗4w后观察CAIT问卷得分、等速肌力测试相对峰值力矩(RFT)。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CAIT得分及PRT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R=0.05)。结论:PNF训练组合能改善FAI患者踝关节稳定情况,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是目前治疗骨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之一,在缓解关节疼痛,保护软骨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研究还发现应用SH4~5周可以缓解关节腔内粘连,起到预防关节强直的作用。临床石膏等外固定常需8周甚至更长时间,延长使用至8周是否可以减轻关节粘连和强直,增加关节活动度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比较家兔膝关节腔内注射SH4周和8周的关节粘连及强直情况。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8周用药实验组(12只),右膝关节腔内注射SH(阿尔治,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提供)0.3ml,每周1次,共8周;B组为4周用药实验组(12只),用药及用量同A组,前4周用药,后4周未用药;C组为对照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0.3ml,每周1次;共8周。3组术后均石膏外固定8周,8周后观察膝关节粘连程度、关节活动以及关节滑膜的胶原含量。结果:膝关节活动度,A组平均为70.28°±11.04°,B组平均61.34o±9.89o;C组平均为54.58°±11.23°,A、B两组和B、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关节囊粘连视觉评分,A组平均为(2.17±0.94)分,B组平均为(2.54±0.77)分;C组平均为(3.08±0.67)分,A、B两组和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膝关节滑膜中平均胶原含量,A组平均为(39.04±4.18)μg/mg,B组(34.01±3.55)μg/mg;C组平均为(32.37±4.66)μg/mg,A、B两组和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兔膝关节石膏外固定后,关节腔内应用SH治疗4周和8周均可减轻兔膝关节粘连及强直,增加关节活动度。且8周效果明显优于4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由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和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双层支架构建复合体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获得5月龄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进行分化诱导后作为种子细胞复合双层PLGA构建成复合体。36只兔在股骨髁间制造骨软骨缺损模型,分成三组,A组植入复合体,B组植入单纯双层PLGA支架,C组植入自体骨软骨。第24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Wakitani评分。结果 A组及C组植入物愈合良好,组织学检查见Ⅰ、Ⅱ型胶原纤维形成。A组可见透明软骨修复。Wakitani评分A组2.75,B组7.00,C组1.98,A、C组与B组间统计学分析单项指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兔MSCs+PLGA双层支架能较好地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Nano-HA/PLLA)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取第3代将其与Nano-HA/PLLA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tissue engineering cartilage,TEC)。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内髁关节面造一直径4.5 mm、深度5 mm的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实验组、支架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予复合细胞的Nano-HA/PLLA、Nano-HA/PLLA及空白填充。术后12、24周取材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Wakitani组织学评分。结果实验组显示缺损有骨软骨组织形成,软骨下骨基本达到生理整合,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显示有大量细胞外基质形成;支架组及对照组显示出有限的再生重建。以上三组12周Wakitani组织学评分分别为5.5±1.401,9.3±1.304和10.2±1.052,24周时为2.2±0.837,7.4±1.144和8.2±1.225,两个时间点实验组均优于支架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24周时优于12周(P<0.05)。结论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孔Nano-HA/PLLA能提高成年兔膝关节承重部的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明确三种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在建模成功率及模型相关尿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6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A、B、C、D四个组各15只大鼠.A组大鼠作为对照组不做建模处理;B组大鼠行全尿道游离;C组大鼠行阴道扩张并双侧卵巢切除;D组大鼠仅行阴道扩张.术后1个月,全部大鼠均行耻骨上膀胱置管,测定腹压漏尿点压(ALPP)及最大膀胱容量(MBC),并用喷嚏实验检测模型是否漏尿,恒定模型的成功率.结果:尿流动力学(ALPP、MBC):实验组B、C、D组较对照组A组均明显降低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实验组中B组最低,C组次之,D较高,它们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C、D组ALPP除外(P=0.082);喷嚏试验:四组大鼠喷嚏试验阳性率分别为0、85.71%、64.29%、40.00%.喷嚏试验阳性率,实验组B、C、D组较对照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最高、C组次之,D组最低.B、C及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三种方法(游离尿道、阴道扩张并双侧卵巢切除及单纯阴道扩张)都可以成功建立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且它们在建模成功率及模型尿动力学参数方面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micro-CT监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大鼠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并建立相应影像与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DDH动物模型(n=20),设正常对照组(n=12),于生后10天、4周、6周和8周获取两组髋关节标本,分别行基于造影剂Hexabrix320的micro-CT髋关节软骨成像及组织学蕃红O染色检测,计算股骨头软骨层造影剂浓聚度和石蜡切片蕃红O染色光密度值(OD)以反映软骨基质硫酸糖胺聚糖(sGAG)的含量,采用t-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一般线性回归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时间点的模型组动物关节囊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伴不同程度的髋关节脱位,生后4周出现髋臼变浅,6周和8周时股骨头变扁,髋臼上方形成假臼;模型组和对照组股骨头软骨层的micro-CT造影剂浓聚度均随时间推移进行性升高(模型组:F=94.265,P〈0.01;对照组:F=108.168,P〈0.01),但模型组造影剂浓聚度从6到8周时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后两时间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的造影剂浓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d:t=5.043;4周:t=5.899;6周:t=5.137;8周:t=9.781,所有P〈0.01);蕃红O染色OD值与micro-CT造影剂浓聚度变化趋势相反,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867,P〈0.01)。结论 micro-CT软骨成像技术能反映髋关节软骨的退变程度,可发现DDH髋关节软骨的早期退变。  相似文献   

17.
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5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空白组50例(A组)、消炎痛组55例(B组)和消肿止痛合剂组49例(C组)。154例患者中原发性骨性关节炎9例,继发于髋臼发育不良的骨性关节炎34例,继发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骨性关节炎9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5例,其他6例。手术采用改良Gibson入路,术后除常规治疗外A组患者不干预治疗;B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消炎痛,每次50mg,每天2次,应用4周;C组口服消肿止痛合剂,每次50ml,每天2次,应用4周。术后18个月为研究终点,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包括双髋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片),观察有无异位骨化形成(骨化程度采用Brooker分级法评定);同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自我评价(PAHSS)80分和查评评价(IAHSS)20分。结果:154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1.2个月。异位骨化发生情况:A组27例(54%),其中BrookerⅠ级8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2例;B组12例(21.82%),BrookerⅠ级10例,Ⅱ级2例;C组11例(22.45%),BrookerⅠ级9例,Ⅱ级2例。3组异位骨化发生情况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8个月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进行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数据应用LSD-t法,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反应A组5例,B组35例,C组4例。结论:消肿止痛合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预防效果与消炎痛相似,但其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当前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IVF)的影响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生殖遗传中心659对IVF-ET治疗夫妇,按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分为4组,A组(2%)112个周期,B组(≥2%~4%)180个周期,C组(≥4%~5%)74个周期,D组(≥5%)293个周期。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4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可移植胚胎率有差异。C组(71.90%)和D组(72.89%)的受精率均显著高于A组(57.97%)和B组(63.29%)(P均0.05),C组与D组间、A组和B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正常受精率(57.16%)显著高于A组(46.52%)和B组(50.89%)(P均0.05),C组正常受精率(54.67%)显著高于A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可移植胚胎率(55.62%)显著高于B组(45.75%)(P0.05),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无可移植胚胎患者比例(8.87%)显著低于A组(20.54%)和B组(18.89%)(P均0.05),C组(12.16%)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间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IVF-ET的受精率及胚胎形成有一定影响,用于评估IVF受精结局时,5%临界值略优于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呋唑嗪在输尿管下段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83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B组每天加用2.5 mg阿呋唑嗪,C组每天加用5 mg阿呋唑嗪,D组每天加用7.5 mg阿呋唑嗪,观察对比4组患者结石排出率、排石时间、肾绞痛发生率、哌替啶使用剂量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果:加用阿呋唑嗪的患者排石率提高,肾绞痛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排石率和肾绞痛发生率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用阿呋唑嗪的患者排石时间缩短,哌替啶使用剂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排石时间和哌替啶使用剂量分别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排石时间和哌替啶使用剂量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呋唑嗪可以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排出,每天使用5 mg或7.5 mg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肾移植术后所用免疫抑制方案将18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环孢霉素A(CsA)十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B组:普乐可复(FK506)+MMF+Pred;C组:CsA+硫唑嘌呤(Aza)+Pred。术后随访18~62个月,观察3组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5,P%0.05)。在胃肠道反应、肾移植术后糖尿病、感染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07,P〉0.05);而在肾毒性、高血压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高于A、B组;在多毛、牙龈增生、骨髓抑制、高血脂、肝毒性的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以FK506、MMF、Pred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较CsA、MMF、Pred方案和CsA、Aza、Pred方案相对专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