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红外光疗仪与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温针灸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从月经前7天开始,3组患者均针刺气海、关元、水道、归来、三阴交、地机,1次/天,直至月经来临。治疗组在留针的同时,接受红外光疗仪照射小腹部;温针灸组在留针的同时,接受温针灸;对照组只接受针刺。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随访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3组综合疗效分别为68.18%、63.64%和45.00%;治疗组、温针灸组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温针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温针灸组治疗后VAS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温针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温针灸组治疗后COX痛经症状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温针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红外光疗仪和温针灸均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手段。红外光疗仪以其温控好、易操作、无污染等优点,将具有广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本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温经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痛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素2α(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口服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给予针刺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24例选用安宫黄体酮片口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治疗3疗程并随访3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加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较单纯安宫黄体酮片口服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将60例辨证属寒凝血瘀型原发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少腹逐瘀汤进行治疗。连用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采用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痛经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少腹逐瘀汤的疗效,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使用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采用针灸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10月妇科就诊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20例,按奇偶数法分为两,各60例。常规组予以布洛芬治疗,研究组采取针灸治疗,对比疗效。结果:痛经指标,治疗后改善情况研究组较常规组显著(P<0.05),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较常规组良好(P<0.05),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证候积分,相比常规组,研究组治疗后低(P<0.05),与常规组预后复发率相比,研究组低(P<0.05)。结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予以针灸,能够有效治疗,且预后复发率较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邢蓉  张松兴 《吉林中医药》2020,40(4):542-545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试验组60例采用温针灸关元、子宫、血海联合电针三阴交、足三里治疗。观察2组的有效率(包括即时疗效和长期疗效)及VAS评分。结果实际统计病例115例,其中试验组58例,对照组57例。2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即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8%和84.2%,经统计分析,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长期疗效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86.0%,经统计分析,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本研究试验组在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将2组治疗后VAS评分进行比较,近期VAS评分P>0.05,表明2组在近期疗效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远期P<0.05,表明在VAS评分改善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少腹逐瘀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腹部冷痛,手足冰冷,经血色暗、有血块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联合少腹逐瘀汤可明显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症状,优于单纯中药汤剂治疗。  相似文献   

8.
梅慧 《广西中医药》2014,37(4):26-27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消炎痛片治疗,治疗组42例给予《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消炎痛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75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期)评估疼痛VAS分值。于治疗前、3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期测定血清前列腺素F2α值。于随访期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与对比。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2%,针刺组为72%,电子灸组为76%,针灸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3组病例在3个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前列腺素F2α值明显下降(P0.05),但针灸组低于另外两组(P0.05);随访期3组前列腺素F2α值均有所升高,但针灸组仍低于另外两组(P0.05)。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或艾灸治疗,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改良式鳖甲灸循经推熨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7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其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退出。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口崩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式鳖甲灸循经推熨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2、3个疗程的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VAS评分与治疗前和同期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P<0.05),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疗程后(P<0.05),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34/35),高于对照组的66.67%(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鳖甲灸循经推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程度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宋伟  程敏 《山西中医》2021,(2):44-45
目的:观察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治疗组予温经汤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69.70%(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1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较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疗效更好,可以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少腹逐瘀汤联合中药热敷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少腹逐瘀汤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热敷治疗。2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6.6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联合中药热敷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配合足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月月舒冲剂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口服配合足浴。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周期后,治疗组痛经症状轻度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配合足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中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 将原发性痛经60例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分别给予温针灸和药物治疗,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7.608,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经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温经逐瘀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60例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为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于月经周期前7天开始服药,连续用药10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用药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后前列腺素F2 a(PGF2 a)指标的变化。结果: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浆前列腺素F2 a水平明显偏高。温经逐瘀汤及月月舒均能明显降低血浆PGF2 a水平,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经逐瘀汤能降低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血浆PGF2 a水平,从而改善子宫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寒凝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蓉  陈兴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1972-1973
目的观察温针电针联用治疗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寒凝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与西药组,分别予温针电针联用及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针灸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温针电针联用治疗寒凝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结合热敏灸是一种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田七痛经胶囊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可发挥良好的调经止痛、行气活血功效,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立极针法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立极针法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立极针法联合中药口服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进行痛经视觉模拟量表(VAS)及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血流变检测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和血浆黏度)。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CMSS评分明显降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CM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结论:立极针法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优,并且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