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在社区中推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使学龄儿童改变不健康的用眼行为,以保护儿童的视力.方法将469例社区学龄儿童随机分组,对干预组234名儿童的不健康用眼行为实施干预.结果干预组儿童不健康用眼行为明显减少,视力下降得到有效控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社区干预可有效纠正儿童不健康用眼行为和明显保护儿童的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促进学龄前儿童建立健康的用眼行为,提高家长及老师对儿童视力保健的认识,达到共同保护儿童视力健康的效果.方法 选取辖区范围内6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420名,其中3所幼儿园210名儿童设为干预组,对其不健康用眼行为进行系统干预,并对其家长及幼儿园老师进行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知识指导;另外3所幼儿园210名儿童为对照组,按常规由社区中心每年对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儿童进行不定期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2年后的用眼行为和视力情况,结果干预组的不健康用眼行为明显减少,视力异常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幼儿园针对儿童的用眼行为进行社区干预,可纠正学龄前儿童的不健康用眼行为,家长及老师们对儿童视力保健知识增加,使学龄前儿童视力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江文霞  吴惠平 《现代护理》2005,11(6):482-483
目的 通过对社区在校儿童实施用眼行为干预,探讨时其视力保护的影响效果。方法将435名社区在学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实验组儿童的用眼行为实施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检查视力及散瞳检影等方法,分离出近视人群。结果实施行为干预后实验组儿童视力下降得到极有效控制,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儿童视力保健行为规范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督促其有效行为的形成并持续进行,可明显保护儿童的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社区在校儿童实施用眼行为干预,探讨对其视力保护的影响效果.方法将435名社区在学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实验组儿童的用眼行为实施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检查视力及散瞳检影等方法,分离出近视人群.结果实施行为干预后实验组儿童视力下降得到极有效控制,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儿童视力保健行为规范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督促其有效行为的形成并持续进行,可明显保护儿童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并评价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健康教育方案。方法 2016年8-9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哈尔滨市某社区两所幼儿园大班5~6岁儿童的家长71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1所幼儿园作为观察组(36例),在常规眼保健的基础上实施面对面与微信群相结合的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健康教育方案;将另1所幼儿园作为对照组(35例),在常规眼保健指导基础上给予1次眼保健讲座。干预前、干预结束及干预后1、3、6个月,采用"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知信行问卷"对两组儿童家长的视力保健知识、信念和儿童用眼行为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结束及干预后1、3、6个月,观察组家长的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知识、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信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健康教育方案有利于改善社区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识、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干预措施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自2012年4月-2013年12月我区学龄前儿童3211例(年龄小于6岁),随机分为干预组(1600例)和对照组(1611例),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采用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与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相关的因素如儿童户外活动时间、眼保健操时间、用眼卫生习惯、家长预防近视知识等方面医学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率医学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医学干预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家长保护儿童视力的知识水平,为儿童提供均衡的膳食、纠正儿童不良的用眼习惯,为其平日保护视力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能显著降低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学干预措施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自2012年4月—2013年12月我区学龄前儿童3 211例(年龄小于6岁),随机分为干预组(1 600例)和对照组(1 611例),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采用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与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相关的因素如儿童户外活动时间、眼保健操时间、用眼卫生习惯、家长预防近视知识等方面医学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率医学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医学干预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家长保护儿童视力的知识水平,为儿童提供均衡的膳食、纠正儿童不良的用眼习惯,为其平日保护视力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能显著降低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健康信念模式在社区儿童疫苗及时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20名社区儿童家长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11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采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家长疫苗及时接种知识、态度与信念及行为得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家长及时接种知识、态度与信念及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儿童及时接种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用健康信念模式干预疫苗接种工作,能有效提高家长对疫苗及时接种的相关知识,改善其态度及行为,明显提高疫苗及时接种率。  相似文献   

9.
李芬  刘芬  杨娟 《当代护士》2018,(4):18-21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探究具体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儿童视力保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本市的8所幼儿园中学龄儿童的家长800名,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调查方式按照自行设计的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知信行问卷展开,对于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探究。结果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总分、知识维度得分、态度维度得分、行为维度得分分别是(113.20±9.08)分、(12.09±2.01)分、(47.20±3.59)分、(53.91±5.36)分;经单因素分析,影响单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总收入,影响视力保健信念主要因素是家庭月总收入;影响视力保健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以及孩子有无视力问题。结论学龄前儿童家长视力保健知信行较欠缺,社区护理人员应强化学龄儿童家长眼科保健教育,提高家长眼科保健意识,降低学龄儿童眼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心理行为疗法中正强化疗法与兴趣激励结合治疗儿童弱视,并观察其效果。方法:①选择2000—01/2003—06在开封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患儿172例(287眼)。患者及家长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7例(141眼);心理干预组85例(146眼)。②对照组采用眼科常用的综合疗法(戴镜+遮盖+红光闪烁及精细作业训练,1次/d,15min/次);心理干预组在常用综合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治疗中的正强化疗法及兴趣激励,及时奖赏孩子不同分级的奖品或出游活动,激发弱视儿童的内在合作动机以提高其顺应性。③观察两组患儿视力变化,每3个月复查、验光1次,进行疗效比较。无效为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0.1;有效为视力增长0.2或0.2以上;显著有效为视力提高达≥0.9。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例数/该组总例数。④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χ^2检验。结果:弱视患儿172例(287眼)均进入结果分析。干预有效率:两组随干预时间延长而增高。干预3个月时,对照组与心理干预组相近(46.1%,49.3%,P〉0.05);但干预6和9及12个月时心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1.3%,78.8%,83.5%;55.3%,59.6%,64.5%,χ^2=-7.83,12.43,13.56.P〈0.01)。结论:将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心理行为治疗法中的正强化方法与儿童兴趣激励结合起来,可更有效提高对弱视患儿视力水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家庭护理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价家庭护理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50名单纯性肥胖儿童实施家庭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儿童的心理适应行为和智商的变化;心理适应行为和智商的测定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表量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结果 单纯性肥胖儿童接受干预后的心理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总平均分和各因子得分高于干预前(P=0.000);干预后儿童适应行为商数(ADQ)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0);干预后儿童总IQ、言语IQ、操作IQ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0)。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对矫正单纯性肥胖儿童不良心理适应行为效果明显,同时可提高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智商,能有效促进肥胖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心理行为疗法中正强化疗法与兴趣激励结合治疗儿童弱视,并观察其效果。方法:①选择2000-01/2003-06在开封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患儿172例(287眼)。患者及家长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7例(141眼);心理干预组85例(146眼)。②对照组采用眼科常用的综合疗法(戴镜+遮盖+红光闪烁及精细作业训练,1次/d,15min/次);心理干预组在常用综合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治疗中的正强化疗法及兴趣激励,及时奖赏孩子不同分级的奖品或出游活动,激发弱视儿童的内在合作动机以提高其顺应性。③观察两组患儿视力变化,每3个月复查、验光1次,进行疗效比较。无效为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0.1;有效为视力增长0.2或0.2以上;显著有效为视力提高达≥0.9。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例数/该组总例数。④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χ2检验。结果:弱视患儿172例(287眼)均进入结果分析。干预有效率:两组随干预时间延长而增高。干预3个月时,对照组与心理干预组相近(46.1%,49.3%,P>0.05);但干预6和9及12个月时心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1.3%,78.8%,83.5%;55.3%,59.6%,64.5%,χ2=7.83,12.43,13.56,P<0.01)。结论:将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心理行为治疗法中的正强化方法与儿童兴趣激励结合起来,可更有效提高对弱视患儿视力水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晓晓  王晶晶 《全科护理》2011,9(25):2257-2258
[目的]了解大学生近视保健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便利抽样法对17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近视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大学生近视保健知识及格率为49.13%,大学生在对视力的重视程度、合理膳食和眼保健操及正确佩戴眼镜对视力的保护和帮助都持积极态度,但对于学习用眼护眼知识意识水平较低,普遍存在不健康的用眼行为。[结论]学校应针对性加强大学生近视保健的健康宣传教育,增加大学生近视保健知识,增强近视保健的意识,进而修正自身不健康的用眼行为,促进大学生群体视力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社区儿童家长使用抗生素的知信行水平。[方法]选取社区儿童家长70人,对其进行有关抗生素使用的知信行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社区儿童家长使用抗生素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家长的抗生素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均属于低水平;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家长的抗生素知识水平属高水平,态度属中等水平,行为属不正确。而对照组知信行水平仍属低水平。[结论]社区护士应重视社区儿童家长使用抗生素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白内障患者遵医行为和术后视力的作用.方法 选取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18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每组9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眼科围术期手术护理,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遵医行为和术后视力康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服药遵从、定时复诊、用眼卫生和健康行为实验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0.7 ~0.9和≥1.0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白内障手术病人的遵医行为,促进术后视力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KAP健康教育模式在学龄儿童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32例便秘学龄儿童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与健康教育组,一般治疗组予以药物治疗及行为干预告知与生物反馈训练,健康教育组在一般治疗组基础上辅以KAP模式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为对患儿及家长进行一对一面谈教育,内容包括排便的生理过程、便秘症状发生的机制及治疗的原理、方向、目的和步骤,指导改进、调整膳食结构和建立正确排便习惯的方法,强调行为干预和生物反馈疗法在治疗中的重要性等。结果健康教育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及行为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P<0.01);一般治疗组与健康教育组的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健康教育组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与服药依从性评分、行为干预依从性评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579),服药依从性评分、行为依从性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09)。结论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过程中实施KAP模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强服药和行为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社区护理学     
正社区儿童及青少年保健护理4各年龄段儿童的健康促进4.4学龄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6~12岁为学龄期,此期生长发育速度相对缓慢,但认知发育日益成熟。4.4.1健康行为学龄期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选择自己的健康行为。学龄期儿童应达到在个人卫生、营养、体育锻炼、娱乐、睡眠、安全等方面具备自理能力的目标。实施健康教育是儿童保健的首要内容之一。针对学龄儿童的健康教育项目应通过指导、学习、示范等方式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学龄前视力发育异常患儿血清维生素A(VitA)水平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到该院就诊的视力发育异常儿童60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儿童600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VitA水平。结果两组儿童的年龄、家长是否强调用眼卫生、看电视时间、看电视距离、户外活动时间、血清Vit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岁、家长未强调用眼卫生、看电视时间长、看电视距离近、户外活动时间短、血清VitA水平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学龄前视力发育异常患儿血清VitA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血清VitA水平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在社区腹泻患儿看护人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腹泻患儿看护人206名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腹泻患儿看护人进行腹泻知识教育和治疗行为干预等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与咨询.干预前后调查两组看护人的腹泻知识、态度、行为情况.[结果]经干预后干预组看护人的腹泻病知识合格率明显提高,相关治疗行为也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能明显改善腹泻病看护人的知识、态度、行为,有利于降低儿童腹泻发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对高陵区农村儿童实施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在高陵区农村区域学校抽取7~9岁儿童368名,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4名。观察组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对照组不接受干预。比较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口腔健康行为。结果观察组儿童干预后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儿童干预后的口腔健康行为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农村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应加大农村地区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力度,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口腔健康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