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2018年发生在宁波市某社区一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病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查阅中心城区各8家市级医疗机构和6个疫点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日志和住院记录进行病例搜索,并对发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和抗体,提取病毒核酸后扩增E基因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追溯传染源。结果该起疫情持续29天,发现病例27例,年龄以40~69岁为主,16例占59.26%。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100.00%)、乏力(37.04%)、头痛(33.33%)等症状为主,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占48.15%,血小板计数减少占88.89%。病例发病前2周内均无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24例病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3例病例登革热病毒Ig M抗体阳性。基因序列分析发现,病毒株为登革热病毒1型,与2015年从缅甸输入中国台湾的Myanmar/2015/MG894863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次疫情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暴发疫情,输入来源地可能为缅甸。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证杭州机场截获发热患者为登革热,为口岸卫生检疫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离患者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登革热Ig M抗体;同时提取血清中的病毒核酸,采用登革热通用型实时荧光RT-PCR、RT-LAMP及RTPCR法进行检测,并进行核酸分型检测,同时对RT-PCR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登革1型病毒株进行比对,分析该病毒的来源。结果血清学检测登革热Ig M抗体为阳性,登革1型病毒RT-LAMP检测结果为阳性,经序列分析该病毒株与印度株(JN940920.1)最为接近,同源性最高,达到97%。结论杭州机场截获的输入性发热患者确证为登革1型病毒感染,该患者为浙江口岸首次发现的输入性登革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福建口岸输入登革I型病毒E基因序列,为登革热诊断的分子溯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3年福建口岸截获的7例入境Ⅰ型登革热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提取病毒RNA,用RT-nested-PCR扩增包含E基因全长的核酸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用生物学软件进行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用C6/36细胞从7例登革热病例血清中成功分离出7株登革病毒株,经RT-nested-PCR证实均为DENV-Ⅰ型,构建E基因全长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株与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等地的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入境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到的毒株为DENV-Ⅰ型病毒,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均为输入性感染病例,最有可能来源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采集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聚集性输入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样本,进行IgM/IgG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实时荧光RTPCR)以及病毒分离;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分离株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共采集21份血清样本,其中4份样本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IgG均阴性;9份样本为登革热病毒1型核酸阳性。分离得到4株登革病毒,4株病毒的E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印度尼西亚的毒株进化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1%。结论输入性登革病毒与印度尼西亚的登革病毒1型亲缘关系最近,提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尼西亚。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云南中缅边境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状况及其流行病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医院就诊和口岸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疑似登革热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RT-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登革病毒PrM.C和NS,区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8年7—11月在云南省瑞丽市共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103份,经登革病毒IgM抗体和核酸检测,49例确诊为登革热。其中除1例为当地感染病例,其余4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18例来自缅甸木姐市居民,30例为中国居民到缅甸经商或务工返回后发病者。从缅甸输入病例血清中获得2株病毒(RLB61和RLC31)的PrM.C和NS,区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LB61株为登革l型病毒,RLC31株为登革3型病毒,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经血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证实瑞丽市边境地区发生输入性登革热暴发,并间接证实缅甸木姐市2008年存在登革l和3型病毒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13年浙江省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与病原的分子溯源。方法对患者血清样本同时进行登革热病毒Ig M抗体和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阳性分离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在境外登革热流行区暴露史,从患者18份血清样本中检测到登革热病毒Ig M抗体阳性15份(83.3%),核酸阳性8份(44.4%),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6株,4型1株。6株登革热1型株之间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9%~99.7%和96.8%~100%,与浙江省2004年登革热1型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4%~98.5%和96.6%~99.0%;E基因进化树显示,登革热1型株位于GⅠ、GⅣ和GⅤ基因亚型上,登革热4型株位于GⅠ亚型上,2013年7株登革热病毒与浙江省2004-2009年登革热病毒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证实2013年浙江省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输入国为菲律宾、安哥拉、斯里兰卡和巴西等;登革热1型株基因亚型分别为亚洲型、南太平洋型和美洲/非洲型,登革热4型株为东南亚型;登革热4型病毒为浙江省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16年-2018年义乌市输入1型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与分子溯源分析。方法采集登革热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NS1抗原和核酸检测,用RT-PCR法扩增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基因,测定核苷酸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6例登革热病例NS1抗原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6株毒株之间的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99.3%和98.8%~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E基因序列均属于登革病毒1型的GⅠ亚型,与东南亚2003年-2016年分离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结论2016年-2018年义乌市输入登革病毒1型的亚型主要为GⅠ亚型,输入来源主要为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病毒,获取全基因组数据并分析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河北省1例由柬埔寨输入的登革热疑似病例的血清样本,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以及NS1抗原;利用Vero E6细胞从血清中分离登革病毒,并采用Real-time PCR对病毒进行分型;扩增病毒全基因片段,将序列与国内外分离株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胶体金检测显示该病例血清登革病毒IgM、IgG抗体和NS1抗原均为阳性,从早期血清中分离到登革病毒,鉴定为I型登革病毒,分子进化分析揭示该分离株与东南亚地区毒株最为相似,病毒全基因组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99%,而与近年国内其他地区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国内登革热的防控依旧需要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尽早发现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2011年6月20日-2011年8月31日东莞市应急监测病例及疫情监测病例血清样品,采用荧光PCR检测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登革热核酸检测阴性者,再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结果:共收集及检测248份合格血清样品。其中,应急监测病例血清23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疫情监测病例血清14份,检出2份为登革热IgM抗体阳性,1份为登革热核酸阳性,为IV型;确诊2例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结论:通过实验室应急监测,发现了登革热病例,及时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东莞市2014—2019年登革热流行情况和血清型Ⅰ型登革病毒(DENV-1)基因型及E基因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9年东莞市各镇街医院上送的经临床诊断为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共962份,其中的729份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登革IgM抗体检测,全部962份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进行检测,核酸阳性样本中的血清型Ⅰ型样本用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对其E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2014—2019年东莞市登革热7—11月为流行期,9—10月为发病高峰。检出IgM抗体阳性样本261份,阳性率35.90%。962份急性期血清中登革病毒核酸阳性362份,阳性率37.6%,其中DENV-1阳性311份,占85.9%。分离获得35株DENV-1毒株,E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5株DENV-1分离株间核苷酸相似度为89.8%~100.0%,分属基因Ⅰ型、Ⅱ型和Ⅴ型,分别为29、1和5株。所有35株分离株与广州、浙江等地及越南、菲律宾、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当年或往年流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2014—2019年东莞市流行的DENV-1优势型别为基因Ⅰ型。流行方式可能为广州等周边城市及东南亚国家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流行。须警惕基因Ⅴ型DENV-1输入引起登革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分离毒株E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以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分离毒株的E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应用MEGA 5.05进行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2013年广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1 270例,发病率为9.96/10万,以本地病例为主(占98.66%),输入病例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占88.24%)。发病高峰为10-11月(占85.28%)。169份登革热病例急性期血清共分离48株登革病毒(Ⅰ型47株,Ⅱ型1株),与近年来广州、东南亚分离株高度同源。结论广州市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暴发风险较大,须加强监测力度,强化蚊媒的控制,降低登革热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的病原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8年河南省登革热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同时采集血清,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IgM和IgG抗体以及病毒RNA;对于病毒RNA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荧光PCR分型诊断和E基因序列扩增,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18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9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来自东南亚地区(25/27,92.6%)和非洲地区(2/27,7.4%),以<45岁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输入性病例时间空间分布分散。29例报告病例中NS1抗原和/或IgM检测阳性的22例。8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6例阳性且基因分型成功,其中登革病毒1型、2型各3例。1例由马尔代夫输入的2型登革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与2008年柬埔寨2型登革病毒JF730046一致性最高,属于AsianⅠ基因亚型。结论 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较2017年明显上升,但未引起河南省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东省东莞市2010年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疑似病例的标本进行快速诊断分型并对其部分核酸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RT-PCR、PCR、基因测序技术对血清标本中的核酸进行检测分析,同时用ELISA法检测IgM抗体。结果:RT-PCR结果表明标本为Ⅰ型登革热病毒,对PCR扩增产物测序得到了包含衣壳蛋白基因和部分膜蛋白基因的455 bp长度的序列,经Blast比对发现与马来西亚的一株登革热病毒序列(GenBank号FN429890.1)相比,仅有一个C→T核酸差异,氨基酸水平无差异。IgM抗体检测为阳性。结论:PCR技术可方便快捷的用于登革热病毒的检测及分型,同时对扩增产物测序还可了解其相应的基因变异情况。流行病学结合实验室数据表明此病例为一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7—2018年3例发热归国人员进行实验室病毒RNA鉴定,确认为输入性登革热,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河南口岸输入性疫情发生规律。方法采集3例发热归国人员血清样本,提取核酸进行实验室实时荧光RT-PCR检测,调查境外染疫病史。结果 3例发热归国者的血清样本登革热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病毒核酸分型鉴定均为登革热病毒Ⅱ型;病史调查显示,患者感染登革热的时间、地点与疫区疾病流行期吻合,染疫地分别为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随后,对患者进行后续医疗援助,直至疾病康复,无传染性。结论确认3例归国染疫人员均为来自境外疫区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应针对来自疫区短期旅游的归国人员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疾病监测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08年从发热病人中检出的登革热病例,提高监测水平。[方法]对福州、莆田、泉州和宁德等地送检的发热待查病人的血清标本372人份,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型别判定。[结果]IgM阳性率8.3%,IgG阳性率5.9%,其中IgM和IgG均阳性占5.6%,32份阳性标本中,19份检测出病毒核酸阳性,型别测定为登革Ⅰ型4份,登革Ⅱ型9份,登革Ⅲ型5份。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确定32例为登革热病人,阳性率8.6%(32/372)。[结论]32例登革热,31例为输入性,1例为二代病例,并因此发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在登革热监测中,对发热待查者,应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和当地短期内有否出现大量高热、头痛和皮疹者,以及时准确发现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重庆口岸2013年输入性虫媒病病例的检测、处置过程,为制定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国疟疾、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对媒介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3年重庆口岸共检出3例输入性虫媒病病例,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及登革热,其中登革热为重庆口岸首次检出。结论 虫媒传染病检出数量为近年来最多,输入性虫媒病的风险加大。应加强对检验检疫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4):285-287
摘要:目的 分析金华市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4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金华市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32例,发生输入性登革热聚集性疫情4起。4~5 月和8~10 月为登革热输入的高峰期,对外交流多的地方病例数相对较多,发病人群以20~50岁男性经商和劳务输出人员为主。病例感染来源地以东南亚、非洲和国内南部省份为主,各占约1/3。32 例病例登革热IgM 抗体均阳性,12 例IgG 抗体4 倍以上升高;18 例登革热核酸检测阳性,其中登革Ⅰ型16例、登革Ⅱ 型1例、登革Ⅳ 型1例。结论 金华市登革热输入风险日趋加重,加强归国人员的健康宣传教育,有相关症状及早就医治疗,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做到病例早发现、早报告。卫生部门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并及时告知公众,开展相关监测并有效控制白纹伊蚊密度等是输入性登革热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福建省2006年发现的1例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鉴定病毒型别。[方法]应用免疫层析及ELISA方法检测感染者双份血清中病毒IgM和IgG抗体,逆转录-套式PCR方法扩增登革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并与1~4型病毒特异性产物比较,判定其型别。[结果]双份血清标本均检出病毒IgM抗体,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出现阳转。使用通用引物和型特异性引物,在急性期标本中检出血清3型登革病毒特异性核酸,其他型别为阴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人系从菲律宾回国,在当地有蚊虫叮咬史。[结论]该登革热病例为血清3型病毒感染。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其感染地可能为菲律宾,为防止病毒暴发流行,应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发病、处置过程,为制定疾病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病人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PCR核酸检测。结果 3名患者在菲律宾旅游回国后,出现登革热症状,血样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3人、IgM抗体阳性1人、IgG抗体均阴性。结论此起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