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慧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9):F0003-F0003
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指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诊断时应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引起的溶血或其它非免疫因素(理化因素)引起的溶血相鉴别。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按红细胞破坏的免疫机制分类,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以发生血管内溶血或血管外溶血,但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血管内溶血。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数为血管外溶血,严重者也可发生血管内溶血。  相似文献   

2.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指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诊断时应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引起的溶血或其它非免疫因素(理化因素)引起的溶血鉴别.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cute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elayed hme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按红细胞破坏的免疫机制分类,分为血管内溶血(intravascular hemolysis)和血管外溶血(extravascular hemolysis).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以发生血管内溶血或血管外溶血,但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血管内溶血.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数为血管外溶血,严重者也可发生血管内溶血.事实上,在红细胞破坏的病理过程中,往往同时有多种免疫机制参与,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临床输血反应通常分成三类: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由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随着血型检验与交叉配血技术的改进,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大为减少,使用了一次性封闭式塑料采血器材后血液污染也十分少见.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常有发生.在省内也应引起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输血反应中细菌污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即刻性反应 [1 ] 。美国 (CDA) 1 976年对 2 3 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频率调查表明 ,输血总反应率 0 .94% ,其中细菌污染率占总数的 1 %左右。而近年来此类输血事件不断发生 ,1 994年美国报道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而死亡的病例 ;在加拿大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例是 0 .41‰~ 1 .0 7‰ ;法国 1 994~ 1 997年 5月发生 80 2 8例输血事故中 ,1 44例与细菌污染有关 ,涉及到红细胞的有 97例 ,涉及到血小板的有 5 3例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5 1 %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 2 8% ,棒状杆菌占 6% [2 ]。  在…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类产品细菌污染可能会导致输血相关的败血症,引发严重不良输血反应,甚至导致受血者死亡.本文旨在对预防、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相关研究调查进行探讨综述,寻求提高血小板类产品输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输血相关传染病中血液细菌污染相关的临床严重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是最高的,超过输血相关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率的2个数量级[1,2].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措施之一就是对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笔者汇总了2004年~2005年本中心单采血小板细菌筛检、24h锁定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血液制品病毒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导致的病毒感染风险显著降低,血液制品细菌污染导致的严重脓毒性输血反应成为研究的热点[1]。血小板(PLT)因其22℃的保存条件同样适合广谱的细菌生长,使PLT细菌污染成为输血相关的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者根据1991/2004年PLT细菌污染监测数据推断,PLT细菌污染总的确证阳性率为0.13%,其中机采PLT的确证阳性率为0.045%,输入机采PLT可能导致脓毒性输血反应的概率为1∶48 067[2]。为降低PLT细菌污染风险,国外采供血机构除在PLT采集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控制措施外,还建立了常规的全自动细菌培养监测系统,细菌检测阴性的PLT方可用于临床。尽管如此,可以确定与输入细菌污染PLT相关的脓毒性输血反应甚至死亡仍然发生,因此,需要深入调查细菌是以何种方式进入PLT制品,进一步完善PLT细菌污染质量控制体系。1 PLT细菌污染的来源根据从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PLT中所分离的细菌的分布特点,通常将其分为皮肤定植菌和非皮肤定植菌。研究表明,PLT细菌污染最常见的分离菌都是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具有的条件致病的皮肤定植菌,  相似文献   

8.
输血反应的诊断与处理(续) 四、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原因①保存液或采血、输血器具消毒不严。②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采血和输血器具,污染的空气进入血瓶内。③采血或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④采血室空气消毒处理不当。⑤血液或血浆在保存期中被细菌侵入,如因故启开封口等。⑥供血者有菌血症。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传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的输血反应.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携带的细菌.多次献血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使有效的清洁消毒更为困难,导致皮肤携带的细菌污染采集的血液.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条件有利于细菌增殖,引起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因此对浙江省血液中心质控实验室9000余份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阳性结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已献血次数明显高于整个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小板成分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来人们正试图监测血小板输注前的细菌污染,以减少受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确认污染的目的通常被视为是为了受者的安全,但保证供者的安全同样重要。病例报道患者  相似文献   

11.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排除血型不合之外的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部分医院因条件有限,不能对患实施成分输血,因此对有2次以上输血史的多次输血患,其输全血过程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发生。笔注意到供血空腹状态所献全血与餐后所献全血对患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影响不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临床输血反应通常分成三类: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由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随着血型检验与交叉配血技术的改进,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大为减少,使用了一次性封闭式塑料采血器材后血液污染也十分少见。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常有发生。在省内也应引起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1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 1.1 NHTR发生机理:主要是受血者一次或多次输入一个或多个供血者的血液,使全血或成分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受血者发生了同…  相似文献   

13.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通常每输注一个单位的成分血液制品发生FNHTR的概率为0.5%~1.5%[1],特别是在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概率可能更高.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本文就引起FNHTR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血液成份细菌污染是继溶血后报告到FDA的输血相关死亡的病因,从1985至1999年,约占输血相关死亡病例的10%(77/694)以上。全血在采集时,细菌污染率目前估计为0.2%,血液成份中PLI的污染率高于RBC,已报道的数据差异很大,随培养、制备或保存方法不同而异,RBC的污染范围为0.002-10%,PLT为0.04-10%。血液成份细菌污染导致输血感染发生率未被精确量化。全国死亡估计主要基于FDA的报告,输注的血液成份的1/6百万至1/9百万,PLT输血为1/1百万。因为几个原因,对血液成份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特别是PLT被低估了。首先,许多发热反应被误诊为输入RBC诱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认为是由病人原有疾病造成的,而未被彻底调查以排除细菌污染。其次,FDA仅要求报告在血液采集或输注中出现的死亡病例,而对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非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报告  相似文献   

15.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04-204
答:输血反应以发热最多见,其次是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血液反应极为少见,其他反应还有循环负荷过重、输血后疾病传播等。  相似文献   

16.
采储血环境空气消毒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污染是血液细菌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定期对采供血流程中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消毒,并对消毒质量进行监测,是预防细菌污染引起输血反应,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对近年来本站内不同环境空气消毒的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 ,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 ,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 ,且街头采血车的细菌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目前普遍重视的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 [1]。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 ,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介绍如下 :1 细菌污染血液的原因1 .1 献血者处于带菌状态 ,如扁桃体炎、外伤已结痂等。1 .2 静脉穿刺时 ,皮肤消毒不彻底 ,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的碎屑随血液进入血袋而污染血液。1 .3 空气环境消毒达不到标准 ,…  相似文献   

18.
细菌性输血反应是由于细菌污染血液或血液制品,并在其中增殖,输入患者体内进行血液循环时可引起严重的细菌性败血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血液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在血液的采集、成分的分离、冰冻保存、融化以及血液制品的分发和输注等各环节都有存在细菌污染血液制品的可能和风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血小板输注的发展,血小板需要在温度为(22±2)℃的振荡仪里保存,这样的条件更适合  相似文献   

19.
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利于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胞成分保存的研究已有报告,但有人提出少白 细胞成分室温保存会有助于细菌生长、增加输血感染的危险,作者对此进行实验研究。 方法:取正常献血者CPD全血40单位,采血后1小时内有意污染,选择5种细菌,每毫升全血接种  相似文献   

20.
输血在现代医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当前国内外对输血安全问题很慎重,输血前要与病人讲清输血中的不良反应,要签输血协议书,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仍杜绝不了输血传播疾病的后患.除了过敏、发热、溶血、细菌污染等输血反应外,人们最担忧的是输血传播的病毒性和同种免疫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