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底积液X线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非感染性肺底积液的X线征象。结果:肺底积液的主要X线表现是假膈征、心淹征、双膈影征和变换体位液体弥散征象。结论:熟悉肺底积液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对肿瘤患者胸膜转移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肺底积液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不典型肺底积液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X线、B超及CT检查确诊的肺底积液150例,从中收集50例不典型肺底积液资料。结果X线表现为:(1)站立后前位一侧横膈影升高形成“假膈顶”,可随体位改变而改变;(2)肺血管影于膈处突然终止或膈上肺纹移位呈水平走行;(5)心膈角变钝(即心淹征)等征象。结论X线检查对发现不典型肺底积液有一定价值,结合超声、CT检查诊断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肺底积液的检查方法与X线诊断报告.方法 肺底积液在常规后前位胸片或常规胸透中,表现为"横膈" 阴影的抬高,对于拟诊肺底积液的患者,为了能与真性横膈抬高相鉴别,一般都需要增摄特殊体位的胸片或透视下改变体位观察. 讨论:肺底积液表现特殊,误诊、漏诊率较高,提高诊断正确率的关键在于熟悉它的各种征象,加深对它的认识.灵活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显示出液体流动征这一特征性的x线表现,一般的肺底积液病例均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肺底积液是一个常遇见病例,其最主要X线表现是假性膈肌增高,往往不为人所关注,特别是刚参加工作、诊断经验不足的年轻放射科医生对其更尤为陌生.尚若对其认识不足,欠充分了解,就会与真性膈肌升高互相混淆,造成对疾病的误诊,延误了治疗,危及生命.本文收集、筛选了22例肺底积液的病例资料及其X线表现,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论述本病征的X线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湿肺症的X线诊断.方法:对46例新生儿湿肺症(NWLD)的临床和X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肺泡积液征42例,肺间质积液38例,胸膜及胸腔积液19例,肺血管扩张35例,肺气肿7例,心影增大及纵隔增宽6例.结论:肺泡及肺间质积液,胸膜及胸腔积液和肺血管扩张是NWLD的常见X线征象,短期复查发现其X线征象的渲变是新生儿湿肺与其他新生儿疾病进行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经手术证实的73例肝顶包虫囊肿的X线诊断。无胸内并发症组(43例)主要表现膈升高隆起呈驼峰状,半球或球状;心脏抬高移位,心右缘变短,心影向左歪斜,肺底显示受压征象及下胸廓肋间隙增宽等改变。胸内并发症组(30例)表现为包虫囊肿破入胸腔呈大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且多系包裹性积液改变;并可见到肝顶支气管瘘及囊肿经膈肌破口穿入肺底或叶间的征象。肝顶包虫囊肿在X线诊断上常需与肺底包虫囊肿鉴别,一般对其胸內并发症也认识不  相似文献   

7.
肺底积液是指液体聚于肺底与横膈之间的胸膜腔内。临床常见,但常因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而漏诊、误诊。现就我们医院近3年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55例肺底积液的X线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新忠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90-91,F0003
目的探讨肺底积液的X线表现以及形成机制,提高认识水平,减少漏、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肺底积液患者的胸部C1R资料。结果假膈征、侧位假膈后倾角变小、膈下血管纹理缩短和消失、膈上纹理聚拢、后肋膈角变钝消失、侧肋膈角变钝和消失、心淹征、左脊柱膈角变钝和消失、胃泡一膈距增宽检出率分别是100%、84.85%、66.67%、36.36%、72.73%、42.42%、60.61%、66.67%、83.33%。结论肺底积液是患者直立位或自由体位时游离性胸腔积液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当胸部CR图像表现提示肺底积液存在时,有针对性进行多体位透视、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是一种正确有效的检查入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底积液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肺底积液,对其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肺底积液超声显示:膈与肺底胸膜影分离,两者间多呈上下径线窄,前后径线宽的扁平状液性暗区,上界模糊,下界清晰。结论:超声诊断肺底积液特异性高,优于X线,并能指导临床治疗、抽水。  相似文献   

10.
肺底积液是指液体积聚在肺底与横膈之间的胸膜腔内,是胸膜炎的一个特殊X线表现类型。L921年由Haudel氏报告,临床常见。由于对其X线征象认识不足,易导致误诊、漏诊。本文报告38例结合文献着重从常规X线检查角度讨论其X线表现及常见误诊、漏诊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胸部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6例SLE患者的临床和胸部X线资料.结果:56例SLE患者的胸部X线检查有46例可见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部、心脏、胸膜和膈肌的浸润.结论:X线检查对SLE胸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各种原因引起的干骺端致密带征X线及临床表现。方法 在 10 0 0例儿童腕、膝关节X线片中寻找具有干骺端致密带征的病例 ,并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 31例有干骺端致密带征 ,根据X线表现和临床资料分析由 7种原因所致。结论 干骺端致密带征缺乏特异性 ,其原因的确定要借助X线表现和密切结合临床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3.
林建华  阚和平  周杰 《广东医学》2011,32(6):707-709
目的 对比分析肝移植及常规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原因,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符合入选条件的56例肝移植病例及同期83例常规肝切除病例,通过B超及X线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术后胸腔积液情况,对影响呼吸功能的患者实施胸腔穿刺置放深静脉插管抽液,分析胸腔积液的原因.结果 56例肝移植患者中B超检查提示有39例术后...  相似文献   

14.
颧颌骨病变的平片和CT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豆豆  尤志军 《医学争鸣》2000,21(2):180-182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颧、颌骨病变的X线平片、断层摄影,CT扫描表现,讨论了合理选择不同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4例颧骨、3例上颌骨行瓦氏位投照,2例硬腭行侧位投照,11例下颌骨行正,侧位投照。20例CT横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其中4例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轴位检查。  相似文献   

15.
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①目的探讨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学诊断特征。②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人的X线和CT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③结果X线表现为按叶、段分布的肺实变。CT表现包括蜂窝状改变、磨玻璃样阴影和大叶性均匀性实变。CT血管造影征7例,支气管充气征10例,其中6例呈枯枝征。④结论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人胸部X线平片无特异性,而蜂窝状改变、CT血管造影征和枯枝征对其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纵隔型肺癌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纵隔型肺癌的X线表现,提高其认识和诊断水平,以减少误诊。方法搜集23例纵隔型肺癌病例,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纵隔型肺癌X线共同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中央型肺癌伴有肺门增大或肿块、肺不张及其引起的局部肋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气管移位,邻近肺叶有不同程度代偿性肺气肿等改变。胸膜下纵隔型肺癌还表现为轮廓分叶、毛刺征。隐匿型纵隔型肺癌仅表现为一侧纵隔增宽。结论纵隔型肺癌的共同X线表现为纵隔影增宽,中央型纵隔型肺癌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较易于诊断,周围型肺癌和隐匿型肺癌由于缺乏这些特点,诊断较为困难,需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7.
对11例腱鞘巨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其中1例压迫骨组织,2例侵蚀骨组织,从而证实它能压迫骨组织,也能侵蚀骨组织。侵蚀骨的肿瘤X线可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提出要与侵犯软组织的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应结合病史、体征、X线表现及病检等综合判断。治疗应尽量完整切除,骨内病变刮除到正常骨。  相似文献   

18.
报告输尿管囊肿12例,其典型X线表现为膀胱内输尿管末端的囊状扩张及囊壁形成的“光晕征”,囊肿还可以有节律地膨胀和收缩。认为X线透视下动态观察有助于输尿管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普通胸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对其复杂X线征象进行总结。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3例该病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中,胸膜改变21例,胸腔积液13例,肺间质改变15例,肺内栗粒样改变及片状浸润13例,肺水肿3例,心脏增大10例。结论 胸膜改变及胸腔积液是最常见的病变;肺间质改变、肺内栗粒样改变及片状浸润是肺脏的主要损害;心脏增大和双肺蝶翼样肺水肿也是常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李晖 《中原医刊》2011,(1):27-28,3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急性期影像学表现,为手足口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提醒临床及早发现重型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搜集本院收治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结果除发热、皮肤黏膜疹、呕吐、惊颤等临床症状外,其中18例胸部X线片检查示阴性,11例示胸部X线片两肺提示肺炎,20例胸部X线片支持支气管炎,1例胸部X线片两肺提示瘀血、水肿、出血。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提高诊断警惕性和及时识别出重症病例的早期影像学表现是降低HFMD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