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胸腔引流位置不同,将接受胸外科手术的62例患者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单根膈肌上置引流管,B组21例采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置引流管,C组21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置引流管。对比3组患者VAS评分、引流时间以及肺不张、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A组术后引流时间比C组、B组明显延长;A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肺不张发生率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胸腔引流管置管位置,能有效减少胸外科手术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包压塞后乳糜胸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人 女 ,2 6岁。 2 0 0 1年 5月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 10d出现胸闷、气短。X线胸片显示心影明显增大 ,左侧肋膈角消失。B超检查提示有大量心包腔积液、左胸腔中等量积液。立即心包穿刺抽出血性液 30 0ml,留置心包腔引流管。左侧胸膜腔穿刺 ,抽出血性液体 6 0 0ml。 2d后B超检查 ,心包内已无积液 ,拔除心包引流管。左胸膜腔仍有中等量积液 ,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引流量每日 130 0ml左右 ,引流液渐呈乳白色 ,苏丹III染色阳性 ,确诊为乳糜胸。遂行开胸胸导管结扎术。术后 2周病人痊愈出院。随访半年 ,病人体健。   讨论 …  相似文献   

3.
目的乳内动脉采备过程中造成的胸膜破损会显著增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的可能。我们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疼痛程度以及肺功能差异的作用,以期探讨最佳的应对方法。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连续选取我院行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取左乳内动脉并出现左侧胸膜破损的300例患者,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63.1±8.7)岁。术中完成搭桥后,将出现胸膜破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经剑突组(n=100),分别放置心包引流管及经剑突下左胸腔32号弯引流管各一根;经侧胸壁组(n=100),放置心包引流管一根、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32号直胸腔引流管一根;关闭胸膜组(n=100),缝闭胸膜破损,放置心包引流管及32号纵膈引流管各一根。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及术后第5 d分别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及用力咳嗽时的疼痛程度,拔除引流管后检查胸腔积液量,术后第5 d测量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对3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术后总引流量: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与关闭胸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分别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引流管后出现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者: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患者疼痛程度:经侧胸壁组经剑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 d疼痛程度、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二氧化碳分压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 d肺活量(VC)关闭胸膜组与经侧胸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大于经剑突组(P0.05)。术后第5 d氧分压(PO_2)关闭胸膜组最高且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缝闭破损的胸膜、而后仅放置心包加纵隔引流管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胸腔积液发生的概率,对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也有优势,可以作为术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普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应用单根膈肌上胸腔引流管置管,B组35例应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胸腔引流管置管,C组20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胸腔引流管分别置管,比较3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疼痛评分比较: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胸腔积液发生率: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胸腔积液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术中引流管置管位置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4岁,以"胸痛、胸闷8天"为主诉于2013-10-25入院。入院1周前在当地医院行胸片及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左侧液气胸",给予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及对症处理。2天前发现左侧胸腔引流管中有消化液流出,口服亚甲蓝液后可见蓝色液体自胸腔引流管排出,遂转入我院。急行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1)左侧脓气胸;(2).左侧膈疝;(3)胃肠坏死,肠瘘。经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左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左侧胸腔大量粪样积液,左侧膈肌破裂,结肠及大网膜疝入左侧胸腔内,结肠可见长约7 cm破口。将左侧胸腔反复冲洗,考虑结肠破口周围组织炎症水肿较重,若单纯修补,则术后再发肠瘘可能性较大,遂于左侧腹壁行结肠造瘘术,并修补膈肌破裂口。患者术后恢复好,并于术后第20天全麻下再次行结肠部分切除,端侧吻合术,术后第15天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乳内动脉采备过程中造成的胸膜破损会显著增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的可能。我们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疼痛程度以及肺功能差异的作用,以期探讨最佳的应对方法。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连续选取我院行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取左乳内动脉并出现左侧胸膜破损的300例患者,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63.1±8.7)岁。术中完成搭桥后,将出现胸膜破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经剑突组(n=100),分别放置心包引流管及经剑突下左胸腔32号弯引流管各一根;经侧胸壁组(n=100),放置心包引流管一根、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32号直胸腔引流管一根;关闭胸膜组(n=100),缝闭胸膜破损,放置心包引流管及32号纵膈引流管各一根。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及术后第5 d分别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及用力咳嗽时的疼痛程度,拔除引流管后检查胸腔积液量,术后第5 d测量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对3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术后总引流量: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与关闭胸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分别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引流管后出现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者: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患者疼痛程度:经侧胸壁组>经剑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 d疼痛程度、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二氧化碳分压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 d肺活量(VC)关闭胸膜组与经侧胸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大于经剑突组(P<0.05)。术后第5 d氧分压(PO_2)关闭胸膜组最高且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缝闭破损的胸膜、而后仅放置心包加纵隔引流管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胸腔积液发生的概率,对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也有优势,可以作为术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包开窗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邢台市第三医院332例冠心病患者行CABG术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行心包开窗术分为两组。开窗组:166例(男119例、女47例),年龄36~72(62.7±10.3)岁,关胸前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同时行心包开窗术;对照组:166例(男122例、女44例),年龄38~79(62.2±11.4)岁,关胸前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未行心包开窗术。拔除引流管后1~30 d出现中等量以上积液为迟发性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开窗组术后发生2例膈肌上抬,反复呃逆,经药物治疗后好转。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组迟发性胸腔/心包积液发生率较对照组低(7.2%vs.23.5%,P0.05)。开窗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包开窗术用于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胸腔积液与心包积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两种不同单根胸腔闭式引流方法的引流效果。方法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177例,根据其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软管组(28F-蕈形引流管,前端置入胸膜腔顶,胸膜腔底部留置侧孔)和硬管组(普通硬质胸腔引流管,置入胸膜腔深度3~5 cm,前端留置侧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管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4.31±0.22)分,硬管组为(5.22±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采用软管引流方法,其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分别为(3.92±1.85)天、(6.81±1.65)天和12.9%,硬管组分别为(4.61±2.36)天,(8.87±2.21)天和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于下肺叶切除的患者,软管引流除了减少疼痛刺激以外,其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端置入胸膜腔顶部、底部留置侧孔的单根软管胸腔闭式引流更适合于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尤其是上肺叶切除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以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3至9月7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于胸腔引流量≤3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早期组),29例于胸腔引流量≤1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24、48 h胸腔引流液的量和性状,检测术后24 h及拔管即刻的胸腔积液常规、生化指标;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后及早期拔管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24 h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70例患者术后24、48 h胸腔引流量中位数为300 ml(200~ 400 ml,第一、三四分位数,下同)、250 ml(200 ~300 ml)(Z=-2.059,P=0.039).早期组术后24、48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296±153) ml、(285±103) ml,与常规组(332±149) ml、(252±10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0 d(4.5~6.0d),短于常规组的6.0 d(6.0~8.0 d)(Z=-3.882,P=0.000).早期组拔管时间中位数为术后44 h(44 ~68 h),短于常规组的67 h(65 ~90 h)(Z=-2.914,P=0.004).两组术后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复发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设定为引流量≤300 ml/24 h是可行并且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对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吻合口均位于胸腔内)的病人120例,将120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术中在吻合口下方放置纵隔引流管;对照组未放置纵隔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相关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分别为(732.67±57.33)ml和(572.76±66.7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纵隔引流管的引流量为(594.75±30.61)ml,约占胸腔总引流量的70.0%;研究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平拔除时间为(5.82±0.90)天,对照组为(5.47±0.9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为(37.81±0.76)℃,对照组为(38.53±0.45)℃,术后平均白细胞计数峰值分别为(14.52±1.22×109/L)和(16.49±1.19×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对侧胸腔积液行穿刺引流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出院后半年吻合口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确诊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所致病死率、吻合口漏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是能更好地通畅术后胸腔引流、降低对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症状,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吻合口漏,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吻合口漏的治愈时间,降低吻合口漏所致死亡率。但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与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最佳引流方法。方法将79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负压引流组30例,将皮下积液排出后继续保留负压引流管引流;半管引流组22例,采用橡胶管半管引流条1根在积液腔最低处置入引流;硅胶管引流组27例,采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将置入体内的导管再剪2~3个侧孔,在积液腔最低处置入引流。观察三组愈合时间和皮瓣坏死率。结果硅胶管引流组平均愈合时间和皮瓣坏死率显著优于负压引流组和半管引流组(P〈0.01,P〈0.0125),负压引流组和半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0.0125)。结论硅胶管引流比较彻底,可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皮瓣坏死率。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引流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克秀 《护理学杂志》2007,22(18):26-2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最佳引流方法.方法 将79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负压引流组30例,将皮下积液排出后继续保留负压引流管引流;半管引流组22例,采用橡胶管半管引流条1根在积液腔最低处置入引流;硅胶管引流组27例,采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将置入体内的导管再剪2~3个侧孔,在积液腔最低处置入引流.观察三组愈合时间和皮辩坏死率.结果 硅胶管引流组平均愈合时间和皮瓣坏死率显著优于负压引流组和半管引流组(P<0.01,P<0.0125),负压引流组和半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0.0125).结论 硅胶管引流比较彻底,可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皮辩坏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并发胸腔积液的成因。方法:对285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MPCNL治疗,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91例,肾结石16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多发性结石27例;均为单侧结石。结石大小1.2~4.5cm,平均2.3cm。术中在超声引导下于第12肋下腋中线至肩胛线之间穿刺,明确避开胸膜后建立经皮肾通道取石。用含0.1%中华墨汁的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术后行胸部X线及B超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并发胸腔积液较多者在B超定位后行胸腔穿刺抽液并抽取外周血进行镜检,寻找有无碳颗粒,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无胸膜损伤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B超检查发现16例并发胸腔积液,CT检查发现5例并发少量胸腔积液。其中13例抽出术侧胸腔积液,离心后提取沉淀物镜检可见碳颗粒,而抽取外周血镜检未见碳颗粒。胸腔积液组结石大小、数目、术中冲洗液灌洗时间、灌洗压力和用量明显高于无胸腔积液组(P〈0.05),其中灌洗时间、术中灌洗压和灌洗液用量是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胸膜损伤MPCNL并发胸腔积液,可能因术中灌洗液量大、灌洗时间长和灌洗压力高导致术中灌洗液外渗至腹膜后间隙和(或)腹腔,再通过膈肌进入胸腔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胸腔引流方法。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00例食管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按手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的数量不同分为两组,双胸腔引流管组(双引流管组):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61.8±11.4岁),术后行双胸腔引流管引流;单胸腔引流管组(单引流管组):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76例,女24例;年龄57.5±9.3岁)作为对照,术后均行单胸腔引流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胸腔引流时间、胸腔引流总量、气胸或肺不张发生情况、术后拔管后胸腔穿刺或再次胸腔引流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单引流管组(50.8±7.3hvs.75.6±9.4h,P〈0.05),术后气胸或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引流管组(2%vs.12%,P〈0.05)。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拔管后仅有2例因术侧胸腔内有残余积液需行胸腔穿刺,无须行再次胸腔引流;单引流管组拔管后有10例因胸腔内有积液或气胸需行胸腔穿刺,有6例需行再次胸腔引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放置双胸腔引流管引流更有利于肺充分复张,缩短胸腔引流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2 8岁。顺产 12小时后即感左胸和左肩部疼痛、呼吸困难 ,在外院摄胸部 X线片示左胸腔大量积液 ,行左胸闭式引流术未引流出液体 ,症状进行性加重 ,5天后转入我院。检查 :左胸饱满 ,下胸部呼吸音消失。胸部 X线片示左膈肌升高 ,膈水平之上有大片阴影 ,其内有透亮区 ,心脏和纵隔向对侧移位 ,肋膈角消失。在电视透视下口服少量造影剂 (碘水 5 0 m l) ,见胃在胸腔内。诊断为膈肌破裂。急诊开胸发现左胸内有少量积液、胃大部分疝入胸内并与膈肌破口紧密粘连 ,膈肌裂口约 8cm,胸腔引流管插在胃壁内。拔出胸腔引流管 ,仔细分开胃与膈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膈下积液形成的原因并总结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7 年7 月至2018 年9 月接受右肝切除术的84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留置腹腔引流管的不同方案,分为两组:A组(n=45)采用常规引流方案,即术中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且肝癌切除后不常规对拢缝扎膈肌创面,膈下留置双套管一根;B组(n=39)采用改良引流方案,在留置膈下双套管之外,另外留置膈下单腔管一根。比较两组肝硬化情况、肿瘤大小、肝门阻断时间以及膈下积液发生和处理情况。结果 A组较B组术后膈下积液发生率及微创穿刺率明显升高[60%(27/45) vs 7.7%(3/39),48.9%(22/45) vs5.1%(2/39),均P<0.01]。结论 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且不常规对拢缝扎膈下创面,留置双套管并附加留置膈下单腔管,能较好地预防术后膈下积液的发生;对于已形成的膈下积液,膈下穿刺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安全有效,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肋缘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中不常规留置纵隔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6月无大血管损伤和肺组织损伤的经肋缘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108例资料,2016年4月前32例常规留置纵隔引流管,以后76例不留置纵隔引流管。比较2组术后再次置管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不引流组2例因气胸需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组均于术后第1天拔除纵隔引流管,无再次置管,2组术后再次置管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不引流组术后第1天VAS评分(2.9±0.8)显著低于引流组(4.5±0.8)(t=9.080,P=0.000),术后住院时间[(3.1±0.7) d]显著短于引流组[(4.0±0.6) d](t=6.200,P=0.000),2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933)。结论经肋缘下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不常规留置纵隔引流管安全可行,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脓胸常发生于肺炎、胸腔手术或创伤之后 ,约66%的脓胸源于肺周围积液 ,约 4 0 %肺炎患者可发生脓胸。本研究比较外科和内科治疗晚期脓胸的结果。方法 :将加利福尼亚大学 Irvine医疗中心 1992~ 1997年收治的脓胸患者分二组 ,A组进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 ,B组内科治疗 (胸腔插管造口及抗生素药物治疗 )。诊断 :包括胸片、CT胸片、胸腔穿刺、胸部超声。描述积液性质、胸膜厚度及积液深度。发病前处理包括对任何侵入性胸腔操作和任何正常胸腔完整结构破裂 ,分为因非脓胸的胸腔插管造口、选择性或急症开胸术、穿透性胸外伤、闭合伤 (导致挫伤、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微创中心收治的83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术中采用引流管的不同,分为负压引流管组(n=40)和28F号常规引流管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气、积液、皮下气肿、胸引液总量、引流管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引流管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率、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切口VAS疼痛评分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胸腔积液、胸腔积气、皮下气肿发生率,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引流管持续时间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引流管组比较,负压引流管组患者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瘢痕反应率明显降低,拆线时间明显缩短,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安全、有效,与常规28F胸引流管临床效果相当,且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0岁,因胸部刀刺伤半小时于2005年5月15日急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呼吸浅快,心率110次/min,血压75/40mmHg(1mmHg=0.133kPa)。右肩胛下角处第8肋间可见一2cm长伤口,左脊柱旁第4肋间可见一长2cm伤口,探查均进入胸腔。伤后当时X线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腹腔超声除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外无异常,左侧胸腔闭式引流出不凝血300ml,经补液治疗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伤后第3天拔出胸管,第4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8.5℃,第5天发现右胸部广泛皮下气肿,右胸伤口可见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复查X线胸片提示右胸腔大量包裹性积液,双侧膈下游离气体。放置右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出少量褐色脓性液体。遂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开胸探查,术中见右侧膈肌一长约7cm锐性伤口,部分肝脏疝入胸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