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细胞癌(Oncocy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乳腺嗜酸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丰富,浆内见弥漫均匀分布的强嗜酸颗粒,无顶浆分泌现象,细胞核大小较一致,呈圆形、卵圆形,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象。癌细胞呈腺性及实性结构,部分见导管内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不表达肌动蛋白、S-100蛋白、Syn及CgA,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光镜下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误认为是大汗腺癌,其发病率可能比目前认为的更高,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病理组织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为癌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宽广,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中度异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癌细胞大多呈松散的大片块状分布,部分呈梁状、条索状或弥漫成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CK、EMA阳性表达,不表达SMA、S-100蛋白、CgA、Syn及GCDFP-15。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癌及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病理组织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为癌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宽广,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中度异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癌细胞大多呈松散的大片块状分布,部分呈梁状、条索状或弥漫戍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CK、EMA阳性表达,不表达SMA、S-100蛋白、CgA、Syn及GCDFP-15。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癌及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涎腺玻璃样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涎腺玻璃样透明细胞癌2例临床资料、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组织学特点为胞浆透明的癌细胞排列成小梁状或岛状,被玻璃样变的间质所包绕。免疫组化染色示癌细胞呈上皮性标志阳性而肌上皮标志阴性,2例CK8/18和CK5/6均呈阳性表达,S-100、SMA、CEA和TTF-1均为阴性,P53其中1例为阳性,另1例为阴性。AB/PAS染色均为阴性。结论:玻璃样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新的上皮来源的涎腺肿瘤,需与其它类型涎腺肿瘤相区别,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57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2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临床特点、肉眼观、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多有血尿或肾区疼痛临床症状,巨检切面呈多彩状多伴出血、坏死及囊变;嫌色细胞癌临床上大多无症状,巨检切面呈淡棕色,出血、坏死罕见.镜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胞浆透明或嗜酸性;嫌色细胞癌胞膜厚似植物状、部分胞质嗜酸性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化染色57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E-cadherin全阴性表达,Vimentin全阳性表达,而22例嫌色细胞癌两者的表达正好相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虽在形态上有一定的交叉,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联合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可做出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64岁女性患者乳腺分泌型癌进行光镜观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分泌型癌病理形态学特点无年龄、性别差异,均为小管、微囊结构及实性片状区域,以不同形式组合;癌细胞有嗜酸性细胞与透明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大卵圆形,有小核仁,S-100蛋白强阳性,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独立类型的乳腺实体肿瘤,根据其形态学特点、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预后好,治疗以局部切除;在男性与中老年女性,预后较差,建议改良或根治为主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OPRCC病人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7岁和53岁,均因体检发现,均行手术治疗。OPRCC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体观察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褐色。镜下观察:1例病人肾肿瘤完全由发育较好的纤细的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被覆单层立方状胞浆丰富的强嗜酸细胞,核圆形、规则,核仁不明显,FUHRMAN核分级Ⅰ级,局部区域瘤组织出血、囊性变。另1例病人瘤组织主要由密集、大小不等的管状结构组成,部分管腔内可见有或无纤维轴心的乳头状突起;管壁及乳头结构表面均衬覆单层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强嗜酸性的瘤细胞,其中散在胞浆透明空泡状的瘤细胞,瘤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粗、可见核仁及核内包涵体,FU-HRMAN核分级Ⅳ级。免疫组化染色:2例瘤细胞均呈EMA、CK7和CK18弥漫强阳性;vimentin、AMACR和E-cadherin表达不一;CD10、RCC、CD117和CD68均阴性。结论 OPRCC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罕见组织学亚型,诊断时需与其他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对2例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光镜病理形态特点和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瘤细胞中AE1/3、EMA、S-100、α-乳白蛋白、ER、PR、c-erbB2、CEA、GCDFP15、p53、Ki-67的表达,PAS及AB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分泌物的性质,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分泌性癌表现为境界相对清楚的质硬肿块。形态学上以微囊状、致密实体状和管状结构等方式生长。细胞异型性较小。癌细胞内、外含丰富的PAS及AB染色阳性的分泌物。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α-乳白蛋白;c-erbB2阴性;ER、P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p53和Ki-67表达率低。结论分泌性癌是很少见的乳腺肿瘤,具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采用组织病理、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分泌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印戒细胞癌在大体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组织形态学上有3种结构,印戒样、小管状和小叶样。免疫组化染色中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CK20阴性而CK7和PR阳性,而胃转移性乳腺印戒细胞癌的CK20呈阳性表达而ER、PR和CK7阴性。结论乳腺印戒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囊性附属器癌的病理学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微囊性附属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特征综合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皮损位于上唇及面部,病史为50余年及10余年,临床行肿瘤切除术.光镜下肿瘤位于真皮,向皮下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由基底样细胞及鳞状细胞呈条索状、小巢状或腺管样排列;肿瘤浅层见大量角质囊肿形成.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浆略嗜酸,细胞核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肿瘤细胞表达CK5/6,CK7、EMA及CEA在有腺体特征的区域阳性表达,腺管周围细胞P63阳性,而其中央的细胞阴性,CK20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微囊肿性附属器癌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向毛囊和汗腺双向分化的低度恶性附属器肿瘤,预后良好,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主要与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基底细胞癌、汗管瘤、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万春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85-186
目的探讨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一例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光镜、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患者因腰部酸痛不适而就诊,大体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红色,镜下肿瘤主要由小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和粘液样间质构成,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染色:EMA、CK19、CKpan、vim均阳性表达,SMA、S-100、CD10、CD15均阴性表达。Ki-67〈5%。结论肾脏粘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肿瘤,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印戒细胞癌在大体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组织形态学上有3种结构,印戒样、小管状和小叶样.免疫组化染色中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CK20阴性而CK7和PR阳性,而胃转移性乳腺印戒细胞癌的CK20呈阳性表达而ER、PR和CK7阴性.结论乳腺印戒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1例极少见腮腺嗜酸细胞癌病例,总结其病变特点。方法应用组织学方法,HE染色进行观察。结果癌细胞呈圆形到多边形,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呈轻一中度异型,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多见。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伴腺管及乳头形成。结论腮腺细胞癌,生长快,病程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髓质癌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肾髓质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肾髓质癌好发于青少年,组织结构多样,常见卵黄囊样、网状、微囊状、腺管腺泡状、实性巢状等7种排列;间质明显纤维化及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癌细胞高级别,胞浆嗜酸性,泡状核,核仁明显;免疫组化同时表达Cam5.2、EMA和Vim,局灶表达CK7,其余标记均为阴性,高分子量CK(34βE12)阴性有助于同肾集合管癌鉴别。结论:肾髓质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以细胞核高级别和组织结构多样性为特点,需与乳头状肾癌、肾集合管癌、肾横纹肌样瘤、肉瘤样肾细胞癌鉴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低级别腺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进行光镜形态学观察及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随访并文献复习。结果3例乳腺低级别腺鳞癌位于乳腺实质部.由小腺样结构、实性上皮细胞巢和含有梭形细胞的问质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巢组织上皮性标记物(CK、CK5/6、P63)及EGFR表达阳性,ER、PR、HER2呈阴性表达;癌巢外层细胞肌上皮标记物(Calponin、SMA)呈灶性表达。分别随访4年、3年、1年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低级别腺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化生性癌,预后良好。对该肿瘤的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同时需和其他肿瘤如乳头汗管瘤样腺瘤、乳腺腺病、乳腺原发性鳞癌或腺鳞癌、高分化浸润性导管癌或小管癌、乳腺髓样癌、放射状瘢痕/复杂性硬化性病变、乳腺纤维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功能性。②方法本对1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患瘤体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光镜观察,并复习献报道的20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③结果患出现典型的Cushing综合征,化验血皮质醇增高,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皮质醇不被抑制,B超及CT均示左肾上腺肿物。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胞浆充满嗜酸性颗粒,无核分裂像,无坏死,无包膜、血管及血窦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AE1/AE3局灶阳性,波形蛋白阴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嗜铬粒蛋白A均阴性。④结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多数为体检时发现,光镜表现为胞浆中含有大量嗜酸颗粒,电镜表现为胞浆内大量线粒体聚集。有关细胞色素P-450的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其功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2例乳腺分泌性癌并结合文献分析其镜下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淀粉酶消化后PAS及黏液卡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结果:2例乳腺分泌性癌年龄分别为52岁和28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形成实性、微囊性和管形结构,癌细胞胞浆内外能产生大量甲状腺胶质样的分泌物,对PAS及黏液卡红染色出现阳性反应,肌动蛋白(Actin)和P63呈阴性反应。结论: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也可见于中老年女性。根据组织学实性、微囊性和管形3种混合结构及甲状腺样胶质和小叶结构消失及肌上皮消失的特点,可作出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8.
郑炜华  卢洪胜 《现代实用医学》2013,(8):918-919,921,F0004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内癌(E-DCIS)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及临床特点。方法观察2例E-DCIS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组织学形态:乳腺末梢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增生,呈实性巢状排列或筛状或乳头状排列;筛状结构内可见嗜伊红的分泌物,乳头状结构内可见明显胶原化;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嗜酸,细胞界限不清;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核仁;核分裂像未见;细胞异型不明显;瘤细胞局限于导管内生长。免疫表型:90%以上的细胞均存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表达(CgA和Syn),两种标记物阳性均呈胞浆内弥漫的颗粒状。结论 E-DCIS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神经内分泌标记物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乳腺分泌型癌进行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分泌型癌的病理形态学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细胞质和细胞外出现大量分泌物,对PAS染色出现阳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S-100恒定表达。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比较少见,为预后较好的乳腺癌。诊断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时还需与一些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及组织起源.方法 对1例乳腺分泌型癌进行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分泌型乳腺癌主要表现为乳房内近乳晕区无痛肿块,大体观察肿物大多周界较清、质硬;光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性较小,排列为实性、小囊性和导管性三种结构,癌细胞有颗粒性嗜酸性胞质,癌细胞内外有大量均质嗜伊红耐淀粉酶的PAS阳性分泌物.免疫组化标记:CK( );CEA( );α-乳清蛋白( );S-100( );CgA(-);NSE(-);actin(-);E R:(-);P R( ).腋下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好的肿瘤.临床易误诊为良性肿瘤.确诊必须依赖于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S-100强阳性而其他神经内分泌标记均阴性,是否排除神经内分泌肿瘤而考虑为乳腺肌上皮细胞向粘液上皮分化而形成的肿瘤,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