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构成了一个结构功能相似的多肽因子家族,除BMP-1外同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成员。近期研究表明BMPs除了可在异位诱导骨、软骨形成外,对靶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凋亡,对机体胚胎发育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发现BMPs不仅与部分骨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与涎腺、前列腺和卵巢肿瘤等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但BMP与胃肠道疾病苊其是胃黏膜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尚不明了:为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BMP-2,4在不同类型胃黏膜疾患中蛋白质和mRNA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鼠给予较大日剂量的芪归胶囊时的急性中毒及死亡情况,连续重复给予芪归胶囊对大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为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给药组和空白组各20只。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给药组给予浓度为0.6224g/ml的芪归胶囊内容物溶液0.8ml灌胃;空白对照组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7d内小鼠体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芪归胶囊急性毒性试验显示小鼠1d内灌胃的最大药量至少为65.5117g/kg,未见动物发生死亡,无其他异常生物学特征。2组小鼠体质量变化和脏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归胶囊按拟定临床剂量及疗程服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对2例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光镜病理形态特点和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瘤细胞中AE1/3、EMA、S-100、α-乳白蛋白、ER、PR、c-erbB2、CEA、GCDFP15、p53、Ki-67的表达,PAS及AB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分泌物的性质,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分泌性癌表现为境界相对清楚的质硬肿块。形态学上以微囊状、致密实体状和管状结构等方式生长。细胞异型性较小。癌细胞内、外含丰富的PAS及AB染色阳性的分泌物。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α-乳白蛋白;c-erbB2阴性;ER、P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p53和Ki-67表达率低。结论分泌性癌是很少见的乳腺肿瘤,具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采用组织病理、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分泌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C ,VEGF C)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 2 0例胃上皮内瘤变组织和 5 0例胃癌VEGF C表达。结果  (1)VEGF C可在一些肠上皮化生组织、倾向上皮内瘤变的肠上皮化生组织以及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胞浆染色 ,上皮内瘤变组织VEGF C染色阳性率为 6 5 % (13/2 0 )。 (2 )原发胃癌中 ,4 4例胃腺癌VEGF C染色阳性率为75 % (33/44 ) ,6例印戒细胞癌未见明显VEGF C染色 ,高、中分化腺癌VEGF C染色通常强于低分化腺癌 ,但后者与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VEGF C表达与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浸润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肝转移以及静脉浸润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淋巴结转移组VEGF C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1)。结论 胃肿瘤前病变和胃癌细胞均可分泌VEGF C ,VEGF C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ERβ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晶  王培军  汤如勇  方建萍 《肿瘤》2006,26(3):264-266,275
目的:探讨ERβ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155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中ERβ的表达情况。结果:155例标本中ERβ的阳性表达率为42.6%,ERβ的表达与绝经、淋巴结转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无关,而与肿块大小及乳腺癌的TNM分期显著相关(P〈20.001,P〈0.01)。ERβ在乳腺导管内癌及伴微浸润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浸润性小叶癌之间,导管内癌及伴微浸润、黏液腺癌、浸润性小叶癌之间,导管内癌及伴微浸润、黏液腺癌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Rβ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和KAI1在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1例胆囊腺癌患者的病理石蜡标本和临床病理资料,将标本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m23、KAI1的表达.所有患者随访3年.结果 31例患者中,nm23阳性表达22例(71.0%),KAI1阳性表达19例(61.3%).早期与中晚期患者的nm23和KAI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确切=0.0051,P确切=0.0084),且两基因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趋势=0.0047,P趋势=0.0058).高、中、低分化胆囊腺癌的nm23和KAI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确切=0.0328,P确切=0.0020),且两基因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趋势=0.0086,P趋势=0.0006).术后3年,存活(17例)与死亡者(14例)的nm23和KAI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确切=0.0038,P确切=0.0001),存活者中两基因均表达阳性15例,而死亡者中两基因均表达阴性7例(P确切=0.0005).结论 nm23和KAI1蛋白表达与胆囊腺癌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nm23和KAI1蛋白高表达预示胆囊腺癌患者预后较好,并且两基因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2(BMP-2)在结肠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结肠癌标本30例作为肿瘤组,正常结肠黏膜标本15例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BMP-2和Smad蛋白表达。结果BMP-2在正常结肠黏膜中和结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5/15)和53.33%(16/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1在正常结肠黏膜和结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5/15)和50%(15/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和Smad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BMP-2和Smad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BMP-2和Smad1蛋白存在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BMP-2和Smad1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BMP-2和Smad1蛋白可能与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无关。  相似文献   
8.
CK19和PCNA在甲状腺良恶性乳头状增生上皮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19(CK1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甲状腺良恶性乳头状增生上皮中的表达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对15例甲状腺恶性乳头状上皮及15例甲状腺良性乳头状上皮组织进行CK19及PCNA表达,以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作半定量计分的依据。结果 良恶性乳头状增生上皮AB项和的平均值经t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联合应用CK19和PCNA,在区别甲状腺良恶性增生乳头上皮中的表达,准确率达95%以上,在鉴别诊断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淋巴管生成[常表现为淋巴管密度(LVD)增加]和癌细胞淋巴管浸润(LVI)可能是肿瘤淋巴结转移前的两个重要过程,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静脉右支结扎后,肝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规律。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右侧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均结扎组(HA PV组)和单独右侧门静脉分支结扎组(PV组),观察术后3、12、24 h及3、7、14 d肝叶的大体形态,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电子显微镜、末端脱氧核苻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细胞凋亡和增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右侧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均结扎后,肝右叶发生凝固性坏死,肝细胞坏死,早期有少量凋亡细胞。单独右侧门静脉分支结扎后,肝右叶萎缩,3 h即出现凋亡,24 h达高峰,随后出现坏死,凋亡细胞数减少。肝左叶代偿性肥大,增殖指数增加,至14 d时最高。结论大鼠肝右叶门静脉结扎后,肝右叶细胞凋亡,左叶细胞增殖,分别以24 h和14 d最为明显,可为实验提供肝细胞凋亡与增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