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3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35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术后7d内,3、6和12个月时的心律失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术中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3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7d内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经股静脉插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后3~12个月共发现2例新发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操作规范、及时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种类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在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1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儿,共27例,对其术后早期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儿的中位年龄7个月(P25为0.6个月,P75为192个月),中位体重为6 kg(P5为2.5 kg,P75为47 kg),术后Holter检查监测心律失常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5 h(P25为10 h,P75为146 h).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以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为主,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中,严重心律失常以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多见,治疗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降温治疗,死亡1例.结论 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易出现交界性异位性心动过速,发生时间多位于术后24 h内,及时发现并在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中远期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VSD介入封堵术的1 071例患儿在术后第l、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的门诊随访资料。结果1 071例患儿中,早期(术后1个月内)出现心律失常者272例(25.4%),主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期前收缩等,其中Ⅱ度以上AV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22例(2.1%),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在以后的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2.8±1.7)年(1~107个月),持续存在心律失常者161例(18.2%),主要为AVB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严重心律失常10例(1.1%);4例迟发型AVB中3例在术后早期就已出现过AVB,1例患儿随访过程中复发CLBBB并出现左心室增大,最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4例患儿随访过程中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AVB或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复发可能性大;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可出现复发或加重;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大多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DP)是一类少见的恶性心律失常。我科曾收治并抢救成功1例 ,现报告如下。患儿 ,男 ,2岁。因发现心律失常6个月 ,反复抽搐5个月 ,加重2天 ,于1999年11月20日收住我科。患儿6个月前因“上感”后“面色苍白” ,在外院体检发现心率缓慢 ,ECG示 :Ⅲ°AVB ,交界性逸博 ,右房高电压 ;心脏超声波示 :三尖瓣关闭不全。诊断“先天性Ⅲ°AVB” ,予阿托品口服治疗 ,维持心率45次~60次。1个月后再次“感冒” ,突发全身性抽搐 ,抽时发绀 ,双眼凝视 ,四肢强直 ,神志不清 ,持续5秒钟左右可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09—2006-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 09—2006 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 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46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11例中8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3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4例及结性期前收缩2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4例治愈,2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于发作24 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263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出现心电图变化者进行分析。结果出现异常心电图变化有77例(心律失常57例),其中围手术期出现变化的有65例[交界性2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7例,CRBBB+交界速5例,CRBBB+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3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2例,CRBBB+早搏2例,CRBBB+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LAH 4例,电轴左偏19例;术后1个月出现变化4例(其中CRBBB3例,电轴左偏1例);术后3个月出现变化5例(其中交界性1例,CRBBB 3例,CLBBB 1例);术后6个月出现变化3例(其中交界性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对心脏电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从而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近期、中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容忽视,术后长期密切随访观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9.
1979~1989年10年间,我院儿科收治心律失常患者196例,其中18例(9.18%)出现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其诊断均符合Morgannth 等人提出的标准.18例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为1岁6个月;连续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最长为3个月,最短为10天,平均为20±5.6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新生儿心律失常42例病因为感染18例,缺氧11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原因不明6例;心律失常表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23例,传导异常11例,室性心律心常7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烦燥不安、面色苍白、阵发性发绀、拒奶及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均予营养心肌药物,室上性心动过速者予普罗帕酮,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予利多卡因,预激综合征予普荼洛尔。结果:出院后随访3个月,37例心电图恢复正常,40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感染及缺氧为主;临床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表现无特异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远期心律失常的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uo Y  Zhou AQ  Li F  Huang MR  Yang JP  Li Y  Zhu M  Zhang HY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28-731
目的 了解法洛四联症 (TOF)根治术后远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54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患儿 ,男 3 5例 ,女 19例 ;年龄 5~ 14岁 [( 9 4± 2 5)岁 ]。术时年龄 17个月~ 117个月 ,随访年限 2 8~ 9 0年。进行了心电图、2 4小时Holter、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结果  18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3 3 % ,其中 1例患儿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4例右室收缩压增高者均存在明显室性心律失常 ,右室收缩压正常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2 8% ( 14 / 50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体外循环时间≥ 90min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53 % ( 10 / 19例 ) ,体外循环时间 <90min的患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2 3 % ( 8/ 3 5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轻度肺动脉瓣返流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2 1% ( 4 / 19例 ) ,中、重度肺动脉瓣返流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40 % ( 14 / 3 5例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 χ2 =1 989,P >0 0 5)。随访年限 5年以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3 2 % ( 8/ 2 5例 ) ,5年以上患儿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3 4 % ( 10 / 2 9例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 χ2 =0 0 3 7,P >0 0 5)。手术年龄  相似文献   

12.
改良Fontan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律失常是改良Fontan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而且直接关系到预后。分析Fontan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对术前完整地评价手术条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1999年5月~2004年3月行改良Fontan术后4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期提高对Fontan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因素的认识。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行改良Fontan术后的患儿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岁3个月~17岁,平均年龄6.5岁;体重8~35.5kg。术前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18例(45…  相似文献   

13.
小儿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453000)朱继先,李俊杰,牛玉顺,杜德录我院自1986年12月~1995年12月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行心脏直视手术115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3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及治疗进行分析。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 .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婴儿TOF术后35例,年龄4~12个月.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一期根治30例,姑息术5例.结果 10例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6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灌注肺2例.随访1年,发现右室流出道严重残余梗阻2例,残余漏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4个月死亡1例,死因为单肺灌注,病死率8.6%.31例患儿心功能评级为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Ⅰ或Ⅱ级.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法 和心肌保护、及早发现和正确处理并发症、对少尿患儿尽早行腹膜透析,可有效地降低婴儿TOF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对于有症状的TOF病例,应在婴儿期行根治手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由于心内膜心肌活检在临床难以广泛应用 ,因而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的临床诊断常缺乏特异性依据。我科自1982年4月至2001年6月共收治EFE患儿42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16例 ,女26例 ;年龄2个月~1.5岁 ,平均年龄5.3个月。入院主诉 :咳嗽、发热伴拒奶、烦躁31例 ,颜面、下肢水肿、活动后气急、喂养困难6例 ,拒奶、哭吵3例 ,下级医院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而来我院进一步检查2例。体检示心界扩大29例 ,心音低钝32例 ,心脏杂音12例 ,心律失常4例 ,紫绀32例 ,肝肿大35例 ,浮肿6例。心电图示正常3例 ;左室高电压9例 ,其中1例合并室上性心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C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2例心律失常患儿,包括9例房性心动过速(AT),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例右室室性早搏(PVC),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在Carto系统或Ensite系统三维标测导航下行RFCA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准确找到消融靶点,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未能诱发,术中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24个月,Ensite Array系统组1例AT病例复发,可用药物控制。结论 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标测指导儿童心律失常RFCA治疗安全可行,尤其适合于疑难复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持续的心律失常的RFCA治疗。  相似文献   

17.
婴儿危重时与临终前瞬间心电图的动态观察,尚少报道。本组自1981年2月至1986年6月,共观察33例此类心电图的改变,抢救时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现报告如下。一、观察对象条件:凡1岁以内患婴除外先天及后天心脏病,危重时经抢救无效死亡者均列为本组观察对象。本组33例中患肺炎者31例,黄疸原因待查与硬肿症者各1例。最终均死于肺炎。其年龄分布是,生后1个月以内6例,~6个月9例,~12个月18例。危重时与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Carto和Ensite)在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安全性、适应证和优越性.方法 ①在Carto指导下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消融8例;年龄(6.2±1.7)岁,体重(18.0±2.0)kg.②在Ensite指导下心律失常消融10例.其中应用Ensite Array系统指导消融8例,包括频发右室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例,右房AT2例,年龄(11.3±1.2)岁,体重(40.0±5.0)kg;应用Ensite NavX系统指导消融2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结果 ①在Carto指导下8例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切口"性AT6例,左房耳AT和右房AT各1例;1例"切口"AT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②在Ensite Array指导下6例频发右PVCs和2例右房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PVCs从术前(32 333±4509)个/24 h下降至0~4个/24 h;1例AT患儿1 d后出现另一种周期的AT.在Ensite Navx指导下成功消融2例B型预激综合征.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 Carto系统适合持续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而Ensite Array系统适合大于10岁、不持续右心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Ensite NavX可迅速建模,显示心内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组男 3例 ,女 1例。例 1:男 ,15岁 ,法洛四联症术后8年 ,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心房扑动 1个月 ;例2 :男 ,4个月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5 1d ,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心房扑动 4 2d ;例 3:男 ,7岁 ,既往有明确心肌炎病史 ,诊断为房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 6个月 ;例 4 :女 ,5岁 ,频发室性早搏、频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4 0d ,在外院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停搏 ,阿 斯综合征 1次 ,诊断为特发性短联律间期变异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以上 4例患儿于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因严重心律失常在我科住院…  相似文献   

20.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心脏横纹肌瘤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的心脏横纹肌瘤(CRM)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15例合并CRM的TSC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结果。结果 11例(73%)患儿为多发CRM, 肿瘤绝大部分位于左右心室, 在心脏彩超上显示多数呈类圆形强回声团, 边界清晰。3例患儿出现心律失常, 2例发生心力衰竭。2例患儿行基因检测, 均检测到TSC基因致病性突变, 分别为TSC1基因和TSC2基因突变。随访3例患儿(随访时间6个月~3年2个月), 其CRM均自发缩小或消退。结论 TSC患儿合并CRM多为多发, 部分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是发现CRM的重要方法。CRM可能有自然消退的倾向。TSC基因检测可在分子遗传学上确诊T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