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完成的68例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40例,平均年龄(38.7±9.3)岁。于术后定期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律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再次开胸止血。出院时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5.8%。随访无死亡病例。术后第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93.5%、91.6%、90.3%、89.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切口二尖瓣手术合并心房颤动冷冻消融近中期结果安全可靠,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技术和早期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共有57例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心脏手术,其中男性4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6.4岁,术前心房颤动病史(5.7±4.5)年.本组阵发性心房颤动3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7例,长期存在的持续性心房颤动12例;3例患者曾行导管消融治疗,2例已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辅助下实施双侧肺静脉前庭射频消融隔离、心外膜部分去迷走神经化治疗、左心耳切闭(Wolf Mini-maze手术);并在消融前后行心外膜电生理标测.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5 h;术中发现左心房血栓1例,1例患者同期行心外膜的心脏同步化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并发急性呼吸功能不全,1例并发急性心功能不全.共16例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行胸外直流电复律治疗;全组患者出院时、术后1、3及6个月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为78.9%(45/57)、64.3%(36/56)、83.9%(47/56)和87.0%(20/23);术前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则为84.2%(32/38)、67.6%(25/37)、86.5%(32/37)和89.5%(17/19).全组随访1~10个月无血栓及栓塞事件发生.结论 胸腔镜辅助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早期疗效理想,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双房冷冻消融治疗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经右胸切口行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房冷冻消融治疗合并房颤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42~69岁。二尖瓣病因:风湿性心脏病31例,退行性病变16例。房颤病程2~11年,均为长程持续性房颤;左房直径43~60 mm。结果 47例患者顺利完成心脏瓣膜手术及房颤冷冻消融术,无转为正中开胸手术者。体外循环时间95~146(120.3±1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2~115(93.3±7.7)min;冷冻消融时间32~48(38.6±4.5)min。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5~16(7.9±1.9)d。出院时,44例(44/47,93.6%)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6~26(14.4±5.4)个月,41例(41/47,87.2%)维持窦性心律,术后1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6.3%±5.8%。结论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应用双房冷冻消融治疗合并房颤是安全、有效的,其早、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心房颤动(房颤)双心房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54.5±6.5)岁。所有患者均经股动静脉内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经房间沟切口行二尖瓣手术,以单极笔行肺静脉口射频消融,以双极笔经右心房切口行右心房及右侧肺静脉口射频消融,封闭左心耳。缝合左右心房切口。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余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时间(282.9±67.8)min,体外循环时间(165.7±39.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9.9±29.7)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4±3.2)h,住ICU时间(26.5±5.3)h,胸腔引流量(119.7±24.5)ml。随访时间(5.1±1.9)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窦性心律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结论经右胸前外小切口行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心房射频消融术,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同期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手术的应用方法和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3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病变(或同期三尖瓣病变)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切口手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切口显露二尖瓣,在二尖瓣前瓣环缝置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瓣膜手术同期冷冻消融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6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心房颤动(房颤)冷冻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8例,年龄(49.4±14.2)岁。术后追踪复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心律情况。结果术后即刻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8.4%,出院时为93.4%。术后第3、6、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分别为90.2%、87.3%、85.0%和83.3%。35例微创二尖瓣手术组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0.5%,术前房颤持续时间长于7年的患者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增高(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的冷冻消融治疗效果安全有效,短期随访房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06年8月在心内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30例,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2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冠心病1例。手术采用CardioblateTM冲洗式射频消融系统,每例患者分别应用单极系统和双极系统,按照迷宫手术线路分别于左、右心房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手术,并切除左、右心耳,同期完成相应的心脏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手术时间30.5±12.6min。术后死亡1例,其余29例顺利出院。术后当天21例患者(70.0%)转为窦性心律。29例患者出院后随访7.6±4.8个月,24例(82.8%)为窦性心律,5例(17.2%)为心房颤动或房室结性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简单、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下经右侧腋下小切口(5 cm)手术,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和二尖瓣前叶基部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并二尖瓣成形术。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提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满意,二尖瓣闭合功能良好。随访期内无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患者。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治疗HOCM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为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异常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107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胸腔镜组[n=51,其中男20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57±5.24)岁]和正中开胸组[n=56,其中男2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2.12±5.59)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全胸腔镜组优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长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左心房内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房室传导阻滞、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冠状动脉损伤、脑卒中、出血等事件发生。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方法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科手术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胸腔镜下开胸手术并行肋问神经冷冻术镇痛的50例患者病例资料,以同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并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50例患者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镇痛方式后C反应蛋白在围手术期内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都安全渡过手术期,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都有大幅升高,行肋间神经冷冻术镇痛的实验组患者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同期行肋间神经冷冻术镇痛,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明显小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炎症反应轻,应激反应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对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患者实施右侧微创手术的优点及疗效。方法纳入2009月10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4~67(52.4±17.5)岁。经右胸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院内死亡,无术中转常规手术切口病例。置换生物瓣2例,机械瓣6例。手术时间(207.9±18.1)min,体外循环时间(81.7±23.9)min,胸腔引流量(126.7±34.5)ml。术后第3 d房颤心律1例,出院时均为窦性心律。随访时间(18.3±7.4)个月,房颤复发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7例,Ⅱ级1例。结论经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可以同时保证治疗效果并美容,值得在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在创伤性血胸中的应用. 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3月,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中等量以上血胸60例,其中伴休克征象12例,合并肝脾损伤6例.单侧胸腔镜手术48例,除3例心脏损伤辅助小切口行心脏修补术外,均在镜下手术;双侧胸腔镜手术6例;胸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6例. 结果手术时间45~175 min,平均105 min.术后住院7~13 d,平均11 d,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胸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经验。方法对9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瓣膜手术同期行心内膜微波消融。结果全组平均微波消融时间为(14.3±2.9)min。术后随访1~24个月,复发14例,治愈率84.4%,无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心瓣膜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AF)较为常见,二尖瓣病变患者其AF发生率可达60%左右.一般认为瓣膜病变合并大左房AF患者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效果较差,且大左房合并血栓者复发率更高.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们对9例瓣膜病变合并大左房AF患者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施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术后随访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总结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道癌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右胸电视胸腔镜应用于食道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10月~2003年11月间23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道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右胸胸腔镜完成胸腔、纵隔的探查及食道周围的游离,然后经颈部、腹部切口离断食管,再经颈部切口完成食管-胃底吻合.另选择同期行常规手术的食道癌患者作为对照. 结果 23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吻合口瘘等与同期常规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别,但开胸后疼痛轻,肺部并发症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道癌切除手术有微创的优势,可作为部分患者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胸腔镜辅助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JG  Meng X  Han J  Li Y  Xu CL  Luo TG  Wang J  Cui Y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61-1564
目的 回顾性研究胸腔镜辅助微创射频消融联合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胸腔镜辅助微创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性58例,女性25例;年龄32~79岁,平均(57±11)岁.心房颤动病史平均(61±65)个月.随访1. 0~3.6年,平均(2.2±0.8)年.术后将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n=42)与未用药组(n=41),比较两组心律转复情况.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期间1例猝死.全组术后窦性心律38例(45.7%),起搏心律4例(4.9%),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样心律5例(6.0%),心房颤动心律36例(43.4%).出院时窦性心律53例(63.9%),心房颤动心律24例(28.9%).末次随访窦性心律65例(80.2%),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律14例(17.3%).厄贝沙坦组与未用药组的窦性心律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律分别为38例、3例和27例、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Kaplan-Meier分析显示,厄贝沙坦组与未用药组随访中的非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与未用药组相比,厄贝沙坦组心房颤动复发风险较低(RR=0.24,95%CI:0.087~0.637,P=0.004).结论 胸腔镜辅助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术后联合应用厄贝沙坦可以有效降低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二尖瓣手术技术稳定成熟,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已经不满足于心内畸形的纠正,对于手术切口的美观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正中胸骨完全锯开的大切口已被各种微创手术所代替。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2月共完成45例右侧开胸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无严重并发症,临床效果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5年6月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对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胸椎骨折7例(爆裂骨折6例、骨折脱位1例),腰椎骨折8例(爆裂骨折7例、陈旧性骨折并椎间盘突出1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7例,D级1例。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椎管减压彻底、植骨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15例患者术后获4~12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除术前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13例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腰椎前路手术具有微创特点,为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胸腔镜微创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电视胸腔镜辅助腋下Muscle-Sparing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改良胸骨翻转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16例,胸腔镜下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38例报告[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胸腔镜辅助与前正中开胸两种方式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探讨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完成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72例,同期完成前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74例,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前正中开胸时间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腔镜组的胸腔引流液量少于前正中开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只要严格把握好适应证,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可以作为常规手术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