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患者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70个社区精神分裂症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患者的社会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实际亲密度得分与MRSS总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能力缺乏量表得分、社交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O.562,-O.545,-O.485,-O.520;P&;lt;O.01);理想亲密度得分与社交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O.373;P&;lt;0.05);不满意亲密度得分与MRSS总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能力缺乏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O.397,O.528.O.404;P&;lt;O.05-P&;lt;O.01);实际适应性得分与MRSS总分、依赖量表得分、活动能力缺乏量表得分、社交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O.455,-O.457,-O.437,-O.381;P(O.05-O.01);不满意适应性得分与依赖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O.403;P&;lt;O.01)。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患者社会功能受损越严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就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脑梗死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108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是否存在抑郁,分为抑郁组(63例)和非抑郁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差别,并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评分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抑郁组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评分均低于非抑郁组患者(P〈0.01),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评分均高于非抑郁组患者(P〈0.01)。抑郁与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均呈负相关(P〈0.05),与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是脑梗死后抑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应对方式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对30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乳腺癌患者面对得分(18.53±1.44)低于国内常模(19.39±3.04)分;而屈服和回避得分[(14.67±1.10),(16.38±1.63)分]高于常模[(8.47±3.58),(14.45±2.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6,29.36,10.54;P〈0.01)。患者家庭亲密度三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患者家庭理想适应性与适应性不满意程度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屈服和回避应对方式分别与实际亲密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实际适应性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14—0.25,P〈0.05或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的应对方式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有密切关系,护理人员可通过干预患者的家庭关系,促进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家庭宣教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恢复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团体家庭宣教,观察10周,随访6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评定自知力与治疗态度、家庭亲密度。结果宣教10周末研究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亲密度不满意度、适应性不满意度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研究组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家庭宣教能巩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提高家庭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接诊的159例符合标准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分别于孕期和产后6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59例初产妇发生产后焦虑21例,发生率为13.2%;焦虑组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均低于非焦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满意程度均高于非焦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产后焦虑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期家庭实际亲密度和适应性低、适应性和亲密度不满意程度高是初产妇发生产后焦虑的相关因素。结论孕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初产妇产后焦虑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肥市高三学生高考前不同时段的焦虑状况、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两所普通高中177名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于高考前6个月、2周时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和强迫因子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高三男女学生高考前6个月及2周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状态焦虑量表、特质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高考前6个月及2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总分及状态焦虑量表、特质焦虑量表评分,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因子分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亲密度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适应性分量表评分高考前2周较高考前6个月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三学生高考前6个月就已处于焦虑状态,对学生及时进行焦虑情绪评估,可预测临考前焦虑状况,以利于早期干预。家庭适应性随高考来临而增加,家庭环境是高三学生面对高考压力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本科生人际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94名护理专业本科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交往焦虑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22.1%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护理专业本科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交往焦虑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评分均呈显著相关(P<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与躯体化、问题解决及实际亲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沟通、角色、情感反应、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结论护理专业部分本科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其影响因素众多,高校管理部门应予以有针对性地干预,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及其与患者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FACESII CV)、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对 5 1个社区精神分裂症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定 ,与量表的正常参考值比较 ,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适应性明显降低 (u <0 0 5或u <0 0 1) ;FACEII CV“拱极模式”中 ,平衡型比例明显减少 ,极端型比例增加 ,中间型比例无变化 ;实际亲密度得分与PANSS总分、阳性量表得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 (P <0 0 5 ) ;实际适应性得分与阳性量表得分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患者精神症状密切相关 ,患者家庭的适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及其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60例抑郁症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进行测评,并与中国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庭环境量表评分研究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矛盾性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知识性和道德宗教因子分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评分研究组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存在缺陷,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与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宁波市4所不同录取批次高校400名04级大学生进行了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和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家庭内支持和领悟家庭外支持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领悟家庭内支持与家庭亲密度的不满程度没有显著相关,但与家庭适应性的不满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录取批次高校大学生的家庭适应性以及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满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领悟家庭内支持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女生在家庭亲密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家庭适应性方面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领悟家庭内支持和领悟家庭外支持方面,女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家庭现实亲密度与领悟家庭内支持方面,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主效应显著,母亲受教育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城乡大学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领悟社会支持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职业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职业治疗组转入康复科接受职业治疗,观察6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职业治疗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分、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职业治疗融合传统农艺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随访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维持治疗和一般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家庭随访,观察12个月。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康复状态量表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随访效果。结果随访各时段观察组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总积极因素及病程总估计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消极因素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随访第1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康复状态量表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随访能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一级亲属童年创伤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述情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4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亲属组)及48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测评分析。结果3组3个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患者组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显著高于亲属组( P<0.05或0.01),亲属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患者组童年创伤问卷总分显著高于亲属组和对照组(P<0.01),亲属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总分与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总分及童年创伤问卷总分呈两两显著相关性(P<0.01)。回归分析发现,功能失调态度可以直接预测述情障碍,在童年创伤和述情障碍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创伤经历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及述情障碍水平均高于一级亲属及健康者,而一级亲属的功能失调性态度及述情障碍水平均高于健康者。功能失调性态度是影响述情障碍的主要因素,童年创伤通过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完全中介效应对述情障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00名初中生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自尊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进行测评。结果不同性别、家庭氛围初中生整体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不同家庭氛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初中生自尊和消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自尊、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结论初中生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具有较高的预测作用,性别及家庭氛围对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住开放式与封闭式病房的意外风险状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入住开放式病房,对照组入住封闭式病房;采用跌倒、噎食、攻击、自杀、出走5个风险因素评估量表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风险状况。结果两组患者中有攻击风险者占40.0%,有自杀风险者占24.4%;研究组跌倒、噎食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走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新入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风险评估管理,是预防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奥氮平组(41例)予以奥氮平治疗,利培酮组(39例)予以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评定认知功能,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末起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或0.01),治疗8周末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总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同期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奥氮平组显效率为48.8%、总有效率为87.8%,利培酮组分别为48.7%、87.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05、0.01,P>0.05)。奥氮平组失眠、肌强直及静坐不能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 P<0.05)。结论组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且相当,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奥氮平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口服齐拉西酮和喹硫平治疗,观察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公认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定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公认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齐拉西酮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慢性分裂症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维持治疗和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观察6个月。训练前后采用阴性症状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康复训练6个月末,研究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激惹、迟缓、总消极因子分均较训练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社会能力、个人整洁、总积极因子、病情总估计因子分均较训练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则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化农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93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的同时予以系统化农疗,观察12个月。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康复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参加农疗6个月后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总积极因素及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分较农疗前显著升高(P<0.05),12个月后升高更显著( P<0.01);6个月后总消极因素及激惹、迟缓、抑郁因子分较农疗前显著下降(P<0.05),12个月后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系统化农疗能显著促进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