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心泰治疗气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益心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力衰竭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力衰竭总积分、LVEF、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心力衰竭总疗效、心功能疗效、中医症状总疗效为93.33%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泰治疗气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参芪益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参芪益心方加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MLHFQ)评分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LHFQ评分、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LVEDd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参芪益心方可以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症状,改善病人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型收缩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变化及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LVEF均明显提高,血浆NT-proBNP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总结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医证型、证素演变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来源,检索有关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证素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采用SPSS 27.0统计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证候的例数及证素的频次等信息,按出现频次统计构成比,分析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累计病例10 058例。将频率≥3.00%的证候作为常见证候,包括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浊阻肺、阳虚水泛、心肾阳虚、心肺气虚、心气阴两虚血瘀、气虚血瘀痰饮、心血瘀阻9种证候。将频率≥3.00%的证素作为常见证素,常见病性证素包括气虚、血瘀、阳虚、阴虚、水饮、痰浊6种,常见病位证素包括心、肺、肾、脾。结论:心力衰竭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肾、脾等均有密切关联。在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病人中,Ⅰ级主要证候以气虚血瘀痰饮证最突出,其次为心肺气虚证、心气(亏)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瘀;Ⅱ级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证、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心汤合耳压法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中医辨证属气虚(阳虚)血瘀证、水饮内停证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心汤合耳穴压豆法,均以2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16周、24周两组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在改善心功能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周、24周两组LV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健心汤合耳压法可以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补益宗气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D-CHF,气虚血瘀)的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指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CHD-CHF(气虚血瘀)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益宗气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衰症状(Lee氏心力衰竭评分)、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s)CD146、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sST)2水平、不良反应及MACE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研究组治疗4、8 w后自汗、疲倦乏力、心悸、气短评分明显低,LVEF明显高,LVEDD、LVESD及血清NT-proBNP、sCD146、sST2水平、Lee氏心力衰竭评分、MLHFQ评分、MACE发生率显著低(均P<0.05)。结论 补益宗气方治疗CH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联合温肾活血方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生存质量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5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治疗,3组均以治疗8周为1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和NT-proBNP、LVEF、LVEDD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A组、治疗B组中医证候疗效更佳(均P<0.05),且NYHA分级提高更显著(P<0.05),NT-proBN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改善LVEF更为明显(均P<0.05)。治疗B组较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P<0.05),而治疗A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改善6 min步行距离方面优于治疗A组(P<0.05)。而在改善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缩小LVEDD方面治疗A组、治疗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改善中医证候,提高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降低LVEDD,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增加6 min步行距离方面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改善不明显,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病人6 min步行距离,并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组与非心力衰竭组在心冲击图主要指标和心功能改变方面的差异,探讨心冲击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改变的可行性;评价冠心病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主要指标及心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疑似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人130例,按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力衰竭指南进行评估,对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诊断病人进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且除外排除标准后的病人纳入心力衰竭组,排除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的病人纳入非心力衰竭组。对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病人均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联合同步采集心电图-心冲击图,测定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IJ、JK、RJ间期。结果心力衰竭组共纳入病人100例,其中包括气阴两虚证30例,气虚血瘀证29例,心肾阳虚证21例,阳虚水泛证20例;非心力衰竭组病人30例。心力衰竭组病人BNP、RJ间期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组病人,LVEF明显低于非心力衰竭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力衰竭组和心力衰竭组HI、IJ、JK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不同中医证型与BNP、LVEF、RJ间期、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BNP相关性最强(r=0.673,P0.01);随着心力衰竭组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中医证型的转变,BNP、RJ间期、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分期呈逐渐增大趋势,LVEF呈逐渐减小趋势,气阴两虚与心肾阳虚、气阴两虚与阳虚水泛、气虚血瘀与心肾阳虚、气虚血瘀与阳虚水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1)BNP、LVEF、RJ间期在心力衰竭组与非心力衰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其他心冲击图主要指标,应用RJ间期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改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BNP、LVEF、RJ间期均能间接反映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预后;(3)BNP、LVEF、RJ间期、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分期均与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有益的客观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心颗粒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HFNEF)患者心功能和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水饮内停证HFNE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服健心颗粒,两组均连续服药12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血浆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A)和6 min步行距离(6MWT)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改善,血浆BNP以及LVEDd降低,E/A、6MWT水平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健心颗粒可以改善气虚血瘀、水饮内停证HFNEF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的80例心力衰竭病人,使用WPS表格生成随机数字表,按3∶1分成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参照慢性心力衰竭指南规范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中药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4周后观测两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乏力、心悸、胸闷(痛)等主要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分级、NT-proBNP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LVEF、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安全性方面,两组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方可提升心衰病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及症状评分,改善心功能,提升LVEF,降低NT-proBNP,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畅心饮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与西院心内科门诊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5例,中医辨证为心气虚血瘀/痰饮阻肺证,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按规范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畅心饮,疗程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脑利钠肽(BNP)变化及血流动力学西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6%与58.1%,P0.01);治疗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5%与41.9%,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较治疗前升高(P0.01),BNP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P0.01),BNP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扩血管药物、利尿剂以及强心剂3类血流动力学西药使用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标准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畅心饮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观察泻肺利水合剂干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水停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水停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病人在接受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服用泻肺利水合剂,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中医证候积分、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水平的变化,评价泻肺利水合剂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水停证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左室舒张末内径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人口学特征、测量指标、药物应用、生化指标等基线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降幅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肺利水合剂可以降低病人血清NT-proBNP水平,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和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的中医四诊和证候分布特征。方法依据心力衰竭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HFpEF组和HFrEF组,对两组病人基本信息、中医四诊和证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FpEF组女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和脑血管意外者较多,常见心功能Ⅱ级和Ⅲ级,HFrEF组男性、扩张性心脏病病人显著增多,常见心功能Ⅲ级和Ⅳ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常见39项四诊条目,HFpEF组易出现晕眩、口唇青紫、胸闷、胸痛、口淡和夜尿频多,HFrEF组易出现呼吸困难、畏寒、自汗、盗汗、喘息、腹胀、手足不温、浮肿、齿痕舌、沉迟脉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本研究出现10种证候、7种证型,气虚证、血瘀证、水停证、痰浊证、阴虚证和阳虚证为心力衰竭常见证候;二证型、三证型和四证型为主要证型,HFpEF组易出现单证型,HFrEF组则较易出现血瘀证、水停证、痰浊证、阳虚证和湿证及五证型、六证型、七证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HFpEF组病人处于心力衰竭初期、中期阶段,与心、气、瘀关系较为密切,常见心气不足、气虚血瘀等证;HFrEF组病人处于心力衰竭病程终末期(较为严重阶段),该病程与心、脾、肾、血、水、痰、阳关系更为密切,易出现因虚致瘀、气损及阳、水湿不利、痰湿内阻等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候要素、证候分型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8例IHF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运用医学统计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指标及N端前脑钠素(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证候要素、证候分型不同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饮证、心肾阳虚型、阳虚水泛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养心通脉Ⅱ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Ⅱ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心功能Ⅱ级~Ⅳ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通脉Ⅱ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中医证候变化,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及LVDD、LVEF值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通脉Ⅱ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强心汤,疗程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评定病人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Lee氏心力衰竭计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实验(6MWT)、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LVEF、6MWT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F、6MWT及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心功能疗效、Lee氏心力衰竭计分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86.7%与70.0%,83.3%与73.3%,90.0%与70.0%,P0.05)。结论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可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分级、Lee氏心力衰竭计分、LVEF、6MWT、生活质量,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西慢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提供相关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收集广西地区7家医院1 647例CHF住院病人的一般资料、基础病、中医证型及服用中药情况、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N末端脑尿钠肽前体(NT-proBNP)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F病人年龄68.98岁±13.06岁,以70岁~79岁患病率最高,60岁以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基础病中,以冠心病所占比例最大,占42.44%;CHF病人主要以心功能Ⅲ级为主,占总例数的58.04%;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心肺气虚证占25.39%,气虚血瘀证占21.91%,气阴两虚证占19.37%,痰浊阻肺证占17.12%,阳虚水泛证占16.21%,各证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病为冠心病的CHF与中医证型之间无相关性;基础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CHF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CHF住院病人心功能分级在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功能Ⅱ级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心功能Ⅲ级以心肺气虚证为主,心功能Ⅳ级以阳虚水泛证为主;CHF住院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在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VEF降低以及LVEDD、LVESD增大均以阳虚水泛证为主;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CHF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P0.05),以阳虚水泛证NT-proBNP升高明显。结论广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其中女性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冠心病是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的基础疾病,住院病人主要以心功能Ⅲ级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以心肺气虚证为主,并且高血压性心脏病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冠心病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以心功能Ⅲ级为主,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其中心功能Ⅱ级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心功能Ⅲ级以心肺气虚证为主,心功能Ⅳ级以阳虚水泛证为主,以阳虚水泛证的心衰程度最重;LVEF、LVEDD、LVESD、NT-proBNP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鹿红方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入选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鹿红方治疗30例,培哚普利(雅施达)对照治疗30例。观察两组病例的中医症候积分、Lee氏心衰计分系统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B型脑钠肽(BNP)、心肌耗氧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鹿红方对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0.00%,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总有效率86.67%,改善Lee评分总有效率56.67%,并可降低BNP、心肌耗氧量,升高LVEF。结论鹿红方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与慢性心力衰竭时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通痹宁心汤治疗老年冠心病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血瘀水停,气阴两亏证的老年轻中度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通痹宁心汤口服。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6min步行试验(6MWT)、Lee氏心力衰竭计分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疗效、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治疗组心功能疗效、6min步行试验、中医证候疗效、Lee氏心力衰竭计分疗效、E/A比值以及LVEF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通痹宁心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参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评价NT-proBNP、超声心动参数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160例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的CHF患者入院后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行超声心动检查。检验不同中医证型与NT-proBNP及超声心动参数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心功能分级越高,NT-proBNP值越大(r=0.498,P0.05);NT-proBNP水平与中医证型亦有相关性,即NT-proBNP水平按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顺序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416,P0.05)。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EF)在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与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的患者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56.2%)气虚血瘀水停证(37.0%)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9%);心功能Ⅲ级患者中气虚血瘀水停证(52.5%)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34.4%)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13.1%);心功能Ⅳ级中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5.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19.2%)气虚血瘀水停证(15.4%)。结论NT-proBNP、超声心动EF值可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能反映中医证型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证型由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转化,心功能呈现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