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为一种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这种病理状态所带来的血脂和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在子癎前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瘌前期的关系,为子癎前期患者的产前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趋势日益受到关注,对其发病机制及如何防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血栓前状态与妊娠期妇女的脂质代谢异常、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胎盘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观察监测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指标变化,对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趋势日益受到关注.对其发病机制及如何防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血栓前状态与妊娠期妇女的脂质代谢异常、凝血一纤溶系统失衡、胎盘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观察监测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指标变化.对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子痫前期综合征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不良预后重要原因之一,为多因素致病,促凝和抗凝机制的失衡是某些病例发病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与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液处于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的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特别是早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衡,凝血系统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失衡的PTS为抗凝治疗提供了理  相似文献   

14.
<正>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液处于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的血栓前状态(PTS)。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特别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衡,凝血系统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失衡的PTS,为抗凝治疗提供了依据。近年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子痫前期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LMWH,可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子癎前期及子癎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子癎前期及子癎是孕期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的多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产科的热点.目前虽病因尚未阐明,但其发病机制已比较明确,其基本发病机制为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缩血管因子(ET和TXA2)和舒血管因子(NO和PGI2)平衡失调,出现全身普遍性的小动脉痉挛,脏器功能和灌流量下降,同时血管内皮损伤又导致促凝因子(TXA2、PAI和Ⅷ因子)和抗凝因子(PGI2、tPA和抗凝血酶-Ⅲ)平衡失调, 出现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重症者可出现慢性DIC.众所周知,子癎前期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病病理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已形成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出现临床症状.因此,病因学的研究应在子癎前期发病的第一阶段,且越早越好.目前对子癎前期的病因众说纷纭,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是免疫学说、胎盘缺血学说、氧化应激学说、遗传学说[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严重程度与子癎前期是否存在关联,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否降低子癎前期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在南京市确诊的GDM病例1518例,其中伴子癎前期159例.用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不同的空腹血糖值以0.3mmoL/L为间隔单位进行GDM分组,分析其子癎前期的发生情况,以糖化血红蛋白值作为评判妊娠最后1~2个月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在GDM患者中,子癎前期的发生率是10.5%(159/1518);GDM伴子癎前期组孕前的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GDM不伴子癎前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空腹血糖值的上升,子癎前期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以空腹血糖值5.6mmol/L为界分为两组,它的比值比(OR)为2.05和95%可信区间(CI)为1.34~3.12;GDM伴子癎前期组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明显增高(P<0.01).结论 子癎前期的发生率与GDM的严重程度有关;孕前高BMI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快是GDM伴子癎前期发生的独立因素;孕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子癎前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正>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HCS)是指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等原因,导致凝血机制紊乱,呈现出血液高凝固性、血栓形成倾向的病理状态,故又称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前状态。目前对HCS的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主要依靠凝血相关指标等实验室检查,如检查指标提示血液处于高凝固性或有血栓形成倾向的血液状态,则可以判定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肿瘤细胞刺激促凝物质、组织因子、细胞因子等,  相似文献   

18.
子(癎)前期是产科常见且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1].研究发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1和2(T helper 1/T helper 2,Th1/Th2)免疫状态向Th1漂移是子(癎)前期发病的重要免疫机制[1-4],因此研究子(癎)前期产生Th1型漂移的免疫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9.
子(癎)前期是产科常见且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1].研究发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1和2(T helper 1/T helper 2,Th1/Th2)免疫状态向Th1漂移是子(癎)前期发病的重要免疫机制[1-4],因此研究子(癎)前期产生Th1型漂移的免疫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20.
子(癎)前期是产科常见且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1].研究发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1和2(T helper 1/T helper 2,Th1/Th2)免疫状态向Th1漂移是子(癎)前期发病的重要免疫机制[1-4],因此研究子(癎)前期产生Th1型漂移的免疫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