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黄诚 《医疗装备》2021,(7):185-186
目的探讨按摩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淋巴水肿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72例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按摩干预,观察组实施按摩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及上肢功能。结果随访3个月,观察组淋巴水肿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30.56%),上肢功能优良率(88.89%)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摩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同步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为三组,每组60例。即常规组(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按摩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按摩)和加压组(在按摩组的基础上,增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患肢水肿的护理效果。结果3-12个月加压组明显降低了上肢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发生率,并提高了上肢功能康复的程度,且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按摩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发生率下降,上肢功能康复提高。结论采用手法按摩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更好地预防及治疗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提高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空气压力波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就诊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30例,对其进行空气压力波治疗,治疗处方模式:水肿增强模式,选择压强为40~60 mmHg,治疗时间为20 min/d,5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使用卷尺测量患肢周径和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组织水肿程度(细胞外液含量L),并记录相应的数据。结果空气压力波治疗过程中患者主诉无明显不适,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绝大多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肢体的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为患肢周径明显的缩小和组织水肿程度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空气压力波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导液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指导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徒手淋巴导液辅以空气波治疗法。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周期中上肢水肿、患肢肌力和疼痛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6%、4%(P<0.05);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患肢肌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化疗前3周期疼痛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徒手淋巴导液法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早期治疗可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41-1143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能否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的康复。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出现上肢水肿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治疗组加用雷火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肢手臂水肿程度、卡氏状态评分和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模拟评分、卡氏状态评分、上肢活动程度、DASH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采用雷火灸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患肢水肿,能缓解患者疼痛,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和水肿的消退,该疗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光子治疗仪照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及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10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55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光子治疗仪照射干预,干预7 d后,比较两组皮下积液量、引流量及上肢淋巴水肿程度。结果干预7 d后,观察组皮下积液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上肢淋巴水肿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子治疗仪照射能够减少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皮下积液量及引流量,减轻上肢淋巴水肿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进行分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比较两组术后4个月上肢水肿发生率、生命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命质量表(PDDQ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较高的满意度,并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穴位按摩结合自我淋巴引流技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68例,按时间段进行分组,36例患者进行自我淋巴引流,32例患者在自我淋巴引流的基础上,配合大陵、内关、外关、尺泽、曲泽等穴位按摩。采用手臂周径测量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患侧肢体肿胀症状,淋巴水肿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程度。结果 自我淋巴引流组有6例(16.7%)患者发生轻度水肿,穴位按摩结合自我引流组仅1例(3.1%)患者发生轻度水肿,发生时间在术后6~12个月不等,两组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结合自我淋巴引流技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优于单纯实施自我淋巴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预防行为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 Joanna Briggs Institu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RNAO”等,检索时间为从建库开始至2017年1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预防行为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和患肢体积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24篇RCT,共2 2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自制软枕、艾灸疗法、个性化功能锻炼均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采取相关预防行为来降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患者的预后和疗效。方法2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10例只是进行一般的常规仪器消肿治疗。治疗组10例患者通过四步治疗法,一步:皮肤护理 二步:徒手淋巴引流法 三步:压缩治疗(弹力绷带加压固定包扎) 四步:运动治疗(上肢功能训练)。结论乳腺癌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疗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乳腺癌术后三阶段护理计划及实施对提高术后上肢功能恢复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乳腺癌手术后共86例患者按手术单双日分成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试验组按三阶段制定运动计划护理实施,而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患肢功能康复的优良率及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结果:试验组肢体功能优良率与淋巴水肿回流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计划护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指导患者动静结合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对促进肢体淋巴回流与功能恢复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下对行上肢手术患儿的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方法 选取50例拟择期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在臂丛神经阻滞下采用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进行静脉麻醉,对照组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单独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两组患儿均在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30 min (T3)各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记录两组患儿丙泊酚用量、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及术后嗜睡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明显较对照组稳定,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缩短(P<0.05),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可为小儿上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儿循环稳定,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患儿术后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洁 《现代保健》2014,(20):139-141
目的:探讨为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集本院收治入院的围产期妇女12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产妇产后采用常规临床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有5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3%,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31.66%,肺栓塞发生率6.66%,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静脉血栓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骨折患者压疮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0年2月骨折卧床病人2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0例),对观察组患者根据可能产生压疮的情况,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证据,分析引起压疮的具体原因,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并给予相应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的疗效、压疮发生率、发生程度及治愈时间等。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压疮发生率7.62%,明显低于对照组(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压疮患者压疮程度I级6例,Ⅱ级2例,Ⅲ级0例,对照组I级12例,Ⅱ级6例,Ⅲ级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压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理念,制定精心的个体户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骨折长期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率,提高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腹针联合上肢功能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外科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临床诊断符合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实验组给予腹针联合上肢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上肢功能锻炼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上肢周径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35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上肢周径差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219、4.003,均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双侧上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改变更为显著(t=4.149,P<0.05).水肿程度分级方面,两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χ2=0.27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程度分级均显著减轻(χ2值分别为5.043、16.258,均P<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χ2=6.652,P<0.05).实验组疗效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χ2=7.23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4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367、3.974,均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t=4.375,P<0.05).疼痛程度分级方面,两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χ2=0.06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分级均显著减轻(χ2值分别为11.501、9.587,均P<0.05),且实验组疗效更为显著(χ2=6.007,P<0.05).结论 腹针联合上肢功能锻炼对于消除水肿、改善患肢疼痛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空气压力波早期干预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早期加用空气压力波治疗。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2周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术后4、8周,观察组综合评分(45.04±2.55和90.04±1.33)高于对照组(40.13±1.23和84.15±1.69),观察组肘关节活动度(92.3±2.4和118.3±3.9)优于对照组(83.8±3.1和106.5±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早期采用空气压力波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可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眼科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收入的白内障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则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对比术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眼压的下降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观察组6.4%的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的3.2%,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能较为有效地缓解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视力,降低眼压,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Kodama手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采用Kodama手术行淋巴结清扫;对照组(45例)采用Patey手术行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82.5±13.1)min比(66.9± 11.2) min];术后6个月患侧上肢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7%(3/45)比42.2%(19/45),4.4%(2/45)比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研究组轻、重度胸大肌萎缩发生率分别为4.4% (2/45)和2.2%(1/45),均低于对照组的31.1%(14/45)和37.8%(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odama手术保留功能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评估系统性功能训练在下肢创伤骨折术后对预防膝关节僵硬的作用。方法:选取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126例,根据患者术后的护理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计划耐心细致的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术后随访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肌力、伸屈度以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肌力和伸屈度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9%,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综合评价,实验组优良率为82.5%(52/63),对照组优良率为65.1%(41/63);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6,P〈0.05)。结论: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康复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显著,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