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崩症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其中厥阴消渴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善治寒热错杂证诸病。文中所举例的1则病在厥阴,上热下寒的尿崩症验案,患者以乌梅丸加减后尿量显著减少,口渴症状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2.
方证辨证主张"有是证,用是方"。乌梅丸为治厥阴病的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故临床上凡是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符合症状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时间特点,兼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的表现,都可用乌梅丸治疗。清代以来的诸多医家认为乌梅丸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3.
顾植山教授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厥阴病欲解时,丑至卯上",临证中但见在下半夜丑时至卯时出现相关症状或症状加重者,即放手选择乌梅丸,若有口干、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寒热错杂之症,用之更能奏效。兹举笔者跟师学用乌梅丸验案4则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4.
冯欣  刘亚峰  王博 《光明中医》2008,23(2):162-163
1 由乌梅丸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 既然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阴阳混淆,那么治疗时,则应该寒热二法兼顾.我们从<伤寒杂病论>原文中的乌梅丸证条文与乌梅丸的方剂组成来看厥阴病的证治之法.<伤寒杂病论>原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则呕.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为蛔厥、久利而设,清代柯琴谓"乌梅丸为厥阴主方"。刘喜明老师认为乌梅丸酸苦甘辛寒热并用、阴阳共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刚柔相济,集扶正祛邪于一方;凡厥阴风木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而木土不和,及寒热虚实错杂的内、外、妇、儿各科诸证皆可使用。本文从厥阴之本质、乌梅丸使用指征、乌梅丸的组方思想、应用关键及验案举例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刘师使用乌梅丸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乌梅丸治久利乌梅丸系《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善治蚘厥证与厥阴久利。《伤寒论》第326条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又338条云:“……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  相似文献   

7.
厥阴病厥阴病分三型,即正型(寒热错杂)和偏表型、偏里型,必须细辨。正型(寒热错杂)正型(寒热错杂):厥阴病以厥热进退为主证。厥是手足厥冷,热是通身发热,厥热进退就是一时手足厥冷,一时手足回温又通身发热,厥与热互相交换。它和少阳病的主证寒热往来相似,但少阳病的寒热往来证,是通身一阵发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脉微而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厥阴经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所以心中疼热,嘈杂似饥.在临床上凡遇到肝木横逆,犯胃乘脾所致寒热错杂之证均可用乌梅丸治疗.笔者用本方治疗胃痛、便秘、泄泻、腹痛均获良效,现将治验举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治疗大多从气虚、阳虚入手,温阳益气为治疗大法。乌梅丸为治疗上热下寒证主方,临床正确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意想不到效果。1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病机乌梅丸出于《伤寒论》,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要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但柯韵伯指出:"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  相似文献   

10.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功,主蛔厥,又主久利。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异议,认为其既为厥阴病主方,亦可用于疑难杂症。作为理肝重剂可泄木安土,用于肝脾、肝胃不和之诸证;同时亦将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等集于一身,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寒热错杂之虚证肢厥,则可救逆迴厥,临证还须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临床应用当以气升降失和为依据,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  相似文献   

11.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12.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13.
正乌梅丸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主要用于治疗蛔虫引起的寒热错杂证,结合《伤寒论》326条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以得之乌梅丸治蛔不只是安蛔作用,而是针对厥阴病中的上热下虚寒的整体体质环境进行干预,达到蛔虫不扰动的目的。鉴于此,笔者在治疗寒热错杂之咳嗽的临床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江西泰斗姚荷生寒温汇通思想,从寒温内外皆有厥阴病变的立场出发,对以乌梅丸为代表的厥阴阴阳错杂方证,从生理病理到辨症用方,进行了系统梳理,突出强调了厥阴主病不只阴阳错杂且有肝风内扰,厥阴主方不仅燮理阴阳且能敛肝熄风;对厥阴病复杂多变,比较了伤寒、温病与内伤杂病由于病因差异,以致各自的阴阳错杂,会产生寒热虚实不同偏转的情况;进而提出厥阴主证主方,不限于乌梅丸证一例,而是包括连梅饮证、椒梅汤证、安胃丸证等在内的一组乌梅类方方证系列;最后对乌梅类方临床运用中容易产生疑惑的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刘淑荣  张晓华 《吉林中医药》2012,32(10):1050-1051
《伤寒论》厥阴病主要包括寒热错杂证及厥热胜复证.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主治寒热错杂证.此方应归属和解剂范畴,配伍特点为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使互不协调的脏腑功能趋于平和,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方中酸苦甘辛同用,乌梅、苦酒之酸既滋肝又疏肝;花椒、干姜、细辛、附子、桂枝之辛热温阳益气,助肝疏泄;黄连、黄柏之苦清热,防辛温太过伤阴,人参、蜂蜜、米饭、当归补气健脾,培土制肝.纵观全方,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辛开苦降,使阴阳之气顺接,则百病不生,为厥阴病的主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伤寒论》厥阴下利之特征是下利与手足厥冷并见,病机为寒热错杂,因此有邪热亢盛、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阴寒内盛四个下利证型,当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上温下、寒温并用、回阳救逆等法治之,务使厥回利止,邪却正安。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作为《伤寒论》厥阴病主方,主要用于厥阴病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的寒热错杂证。临床在把握主证基础上,灵活将乌梅丸用于眼科疑难疾病,疗效甚笃。  相似文献   

18.
在《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理论指导下,介绍乌梅丸加减治疗牙痛、五更泻、久利的临床经验。乌梅丸寒热并用,疏通厥阴,是治疗寒热错杂病之效方,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主治病症,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为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因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今医家对乌梅丸证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自清代以来,乌梅丸便被视为治疗虫证的通用方,而不局限于治疗蛔虫病.直至今天,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第一方.此外,一些医家还将乌梅丸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著名伤寒注家柯琴提出凡是厥阴病皆可用之的观点.笔者在临床当中,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肖君 《江苏中医药》2012,44(12):66-6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之主方.消化系统疾病,病种繁多,病位涉及众多脏腑,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是其重要的病理变化.乌梅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有散有收,对于证属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常有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