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1]。2011年4月,我院收治1例黑热病患儿,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儿治愈  相似文献   

2.
陈谦  李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821-1824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利什曼病中的一种,利什曼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 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1-2].国家加大了防控力度,基本控制了该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甘肃、四川等地区[3-4].近年来,该病在本地区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对本院 2016—2020 年通过骨髓涂片检查检出利什曼原虫而确诊的 6 例重庆地区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本地区黑热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黑热病又称为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白蛉传播,人群对其普遍易感,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1],在骨髓涂片中可见[2]。全球有88个国家有黑热病流行,约有3.5亿人存在感染风险[3],近年来在我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六省呈散发态势,重庆市属于非流行地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相似文献   

4.
<正>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是我国主要的利什曼病类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大力推进,近年来利什曼病发病率已显著降低,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等流行区依然有部分病例报道。云南省作为非流行区域,此种病例更是较为罕见,本文将本院诊断的1例内脏利  相似文献   

5.
粟军  张崇唯  杨新春 《华西医学》2008,23(2):348-350
黑热病(Kala-azar),亦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重要的以白蛉作为传播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利什曼原虫属于鞭毛纲、原鞭毛目、锥体科。病原体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称为利杜体,为无鞭毛体。该病在中国流行已有100多年历史,为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氏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媒介白蛉(双翅目昆虫)叮咬传染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为主要特征[1].2004年2月~2007年11月我院共收治36例黑热病患儿,现将治疗期间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仅个别地区有少数发生.我科首次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李会灵 《现代护理》2004,10(3):291-29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仅个别地区有少数发生。我科首次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在我们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1].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1]。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为主要特征。在地处非洲北部及地中海沿岸的摩洛哥流行比较广泛。作者于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参加援摩医疗队期间,工作于摩洛哥梅克内斯穆罕默德五世医院儿科病房,在此期间科室收治4例黑热病患儿,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黑热病(Kala-azar)又名内脏利什曼病(virceral leishmaniais)是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a)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是累及单核巨噬网状内皮系统的寄生虫病。此病在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大陆都存在,在我国流行已有百余年历史,目前国内主要疫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甘肃和新疆。由于近年来交通条  相似文献   

12.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系通过中华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已基本消灭该病。目前临床较罕见,易误诊,现报道骨髓细胞形态学确诊并治愈的1例黑热病病例。一、病例患儿,女性,9岁,原籍河北省保定市,出生  相似文献   

13.
黑热病也称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由于黑热病临床表现多样,鉴别比较困难,需要特殊的诊断方法才能确定病原。除了典型临床表现,黑热病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指标异常或类似血液系统疾病症状等,很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特殊黑热病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总结临床经验,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黑热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在人体巨噬细胞内所致,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患者发病后1~2年内易并发其他感染导致死亡。黑热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表现易与血液系统疾病等混淆,极易误诊、漏诊~([1])。本研究对2018—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黑热病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黑热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曾在中国多个省份广泛传播,现在虽基本消灭黑热病,但在新疆、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仍有新的散发病例出现[1]。黑热病潜伏期较长,据报道可长达4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离心管培养方法。方法对1例经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黑热病患者,采集其骨髓液用EDTA-K2离心管培养。结果经本法快速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并经过再次重复试验也获得相同的结果。结论 EDTA-K2离心管培养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黑热病患者免疫学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确诊的22例黑热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22例患者中17例骨髓穿刺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1例骨髓穿刺未见,但骨髓活检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3例骨髓穿刺及活检均未见杜氏利什曼原虫,但查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治疗有效而诊断。22例患者血常规均有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18例患者同时有血小板减少。16例患者检查凝血功能,其中9例PT延长,12例APTT延长。12例患者检查CRP均增高。多数患者ANA等免疫学指标异常。所有患者经过葡萄糖酸锑钠的治疗均治愈。结论黑热病的免疫学异常表现常见,可出现多种特异性很高的自身抗体,同时亦可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及凝血功能异常,临床上易误诊为结缔组织病,需加强认识,以减少误诊,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黑热病广泛分布于亚、欧、非、美四大洲,其中以印度和地中海沿岸最为严重,解放前和解放初,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是本病的重流行区,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于1958年基本消灭,仅西北荒山丘地区常有散发,但近年来四川阿坝地区发病上升,特别是汶川、理县、茂县这三县的黑热病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