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不仅是外感病专著,还是外感病与杂病合论之作。如清·柯韵伯言:“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指出《伤寒论》所述“变证”实质上属于杂病的范畴,所以通过伤寒论太阳证变可以探识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从杂病与伤寒证治的主次、杂病与伤寒证治的异同、杂病与伤寒证治的离合等方面探讨伤寒和杂病的内在联系。伤寒在前,杂病在后,伤寒的一般规矩是主要的,杂病的各种应对是次要的;伤寒六经证治提供的是基本规律,杂病证治体现的是临证变通,杂病与伤寒证治本质上是一致的;伤寒六经证治中本来也有杂病,金匮杂病的治疗仍然以伤寒六经证治为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只是叙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7.
贾澜 《中医研究》2012,25(4):9-11
病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比《黄帝内经》对证的论述早了约1000a;辨证和辨病理论体系的确立,均得益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学六经辨证的先河;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以辨病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式辨治杂病,完善了辨病论治理论体系.辨证和辨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辨病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辨证和辨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自成无己注《伤寒论》以降,注家辈出,互有阐发,但见解不一者亦复不少,如辨六病与六经关系之争议即是其例.盖因《伤寒论》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不言辨某某经,所以有人认为,伤寒是辨六病,与六经无涉.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大提纲,源于《素问·热论篇》,  相似文献   

9.
王明杰  黄淑芬 《河南中医》1996,16(5):270-272
对太阳病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探讨,认为太阳病内含杂病。从临床上看,太阳病不仅常见于外感热病初期,而且常见于许多杂病初期,故太阳病应包括太阳热病与太阳杂病两大类。《伤寒论·太阳篇》中多杂病,主要有外邪引发杂病宿疾、外感导致杂病、伤寒兼夹杂病、伤寒变生杂病等几类。伤寒方用治杂病并非是借用、移植和扩大应用,六经既辨伤寒又辨杂病,伤寒方既治伤寒、又治杂病。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论》历来常被称作仲景治外感病、寒病专著,但愚以为伤寒之"寒"为病机之总括,统涉六经,六经有寒热偏性,每经亦复有寒热,古今不乏医家熟用伤寒方于各类内伤、寒热杂病,效如桴鼓。《金匮要略》中单列"胸痹心痛短气"专篇论述心血管病症状,但《伤寒论》六经各篇亦多处提及心血管症状,今将条文按症状归纳分析,方证对应,旨在令医师诊治心血管疾病之际,不效法西医见病治病,应辨经辨证施治,熟用经方瑰宝,为心血管病的证治提供一些思维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中,以麻黄组成的方剂是治疗伤寒主证和兼证的常用方药。其辨证立法、组方及加减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笔者根据皮肤病特点,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荨麻疹,获得满意疗效。“麻杏石甘汤”原方出于《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从条文看,较难看出治皮肤病的含义,但从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两书也,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可见《伤寒论》一书乃是以六经分司诸病,并不为伤寒而专立,即六经分证皆兼伤寒杂病。其立方大法,则源于《内经》“调治之方,必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二者一纳一运,共司饮食物之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输布,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肤皮毛,皆赖其养。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往往与脾胃密切相关,因而《伤寒论后条辨》指出;“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胃。”《杂病源流犀烛》亦认为脾为“六经内主”。为了深入发掘《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故本文就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临证辨治单纯表证和里证,由于病情单一,表证辨其中风伤寒温病,里证辨其虚实寒热,运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等,相形而论,尚易应对。但病人禀赋阴阳不等,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不一,每有表里同病、虚实兼夹者,病情相对复杂,施治起来有时难免使人有瞻前顾后,顾此失彼之感。张仲景《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辨治外感疾病,其中不乏对杂病的辨治,表里同病的治疗亦属不少,示人以规矩准绳,所出诸方,内蕴治病妙法良意,使人临证有所仿效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六经辨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方法,六经辨治规律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审证求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六经辨治失眠,不可忽略合病、并病而杂以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腹诊理论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日本汉方医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形成了“伤寒派”腹诊。“伤寒派”腹诊法相对客观,尤其对于诊查气、血、水异常及兼夹时更有优势,且可一定程度上提示处方用药。而男科疾病恰有多郁、多瘀、多痰及相兼同病等特点,“伤寒派”腹诊法用于常见男科疾病诸如不射精、阳痿、早泄等的辨治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