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焰  方向红  刘伟 《重庆医学》2018,(21):2866-2867,2870
目的 探讨SBAR沟通训练模式对于心内科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科室注册的低年资护士13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SBAR沟通训练模式培训,6个月后判断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结果 经过SBAR沟通训练模式授课培训及临床实践后,低年资护士的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及循证思维评分和临床思维能力总分均明显提高,与临床实践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在提高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带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状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监护晨交班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采用SBAR沟通模式,制定并实施“神经外科监护晨交班表”,规范神经外科监护室交接班内容及过程。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前,共检查412例交班患者,交班缺陷72例;实施后检查434例交班患者,交班缺陷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交接班耗时缩短8分钟,医生与护士对交班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规范了交接班内容,提高了交接班的质量,减少和杜绝了医疗护理缺陷和隐患,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3.
黎华娇  陈莹  钟燕 《黑龙江医学》2021,45(2):149-151
目的:观察危重症患者交接工作现状,行SBAR沟通模式干预,分析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危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6例.分别接受常规交接班沟通、联合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护士患者交接班效果、评判性思维能力、患者护理工作质量.结果:研究组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交接班问题发生情况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质量情况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患者交接班过程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干预,可有效改善交接班效果,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与护理工作质量,该模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BAR [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标准沟通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实习生晨交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实习护士晨交班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临床实习的护理高职学生30人为观察组,2017年临床实习的护理高职学生31人为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带教方式进行交班能力培养,观察组则在传统带教基础上应用SBAR标准沟通模式进行晨交班能力培养。1个月的教学结束后,采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制定的《护理晨交班考核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指标,观察SBAR模式在提高妇产科实习护生晨交班能力中的有效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护生晨交班得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生集体交班总均分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交接班环境、内容完整、流程合理、时间控制合理方面得分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色、语言流畅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床旁交接能力总均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交接班环境、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色、流程合理、物品准备、人文关怀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模式可提高妇产科护理实习生的床旁及集体交接班能力,护理管理者可使用SBAR模式进行护生的晨交班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SBAR沟通模式在儿科医护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017年3月收治的69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7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69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交班模式,观察组采取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班。结果:观察组交班问题发生率4.64%,明显低于对照组交班问题发生率11.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交班时间为(9.36±1.75)min,对照组交班时间为(12.03±2.1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7.39%和医生满意度94.49%,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3.18%和医生满意度8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科护理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班,可有效减少交班问题的发生,提升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BAR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SBAR沟通模式干预,分析护理人员的病情观察质量、患者负面情绪变化状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状况、患者满意度状况。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病情观察质量全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交接班评估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提升护理人员病情观察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改善患者负面情情绪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情高危预警评分(MEWS)和医护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胸外科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 00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将MEWS评分及SBAR沟通模式运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早期预警。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前潜在危重症患者早期识别率、病死率,医生、护士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医生、护士、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前潜在危重症患者早期识别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MEWS评分和SBAR沟通模式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护理观察可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环霞  魏云  毛莉瑾 《安徽医学》2019,40(7):826-828
目的探讨基于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的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普外科护士向医师汇报病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SBAR小组,设计普外科SBAR病情汇报指引单,并针对SBAR相关内容进行培训。2018年1~6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11楼病区护士应用SBAR模式向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并对护士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实施SBAR病情汇报模式前后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医师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使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病情汇报后,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285. 86±16. 10)分,高于实施前(261. 19±9. 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医师对护士满意度得分为(95. 81±3. 34)分,高于实施前的(90. 52±3. 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能够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医护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晨交班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晨交班病例412例,设为品管圈管理前,2014年5—9月晨交班病例434例,设为品管圈管理后。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护士运用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标准化沟通方式进行晨交班依从性情况。结果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低的原因包括:专业知识缺乏、缺乏标准化晨交班表、检查力度不强等。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汇报率提升至79.1%,明显多于管理前的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86,P<0.05),说明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优于管理前。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中效果显著,并且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护理临床思维培养课程对在校学生护理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6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名给予案例式教学,研究组30名基于建构主义创建护理临床思维培养课程开展授课。授课结束后评价两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结果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寻找真相维度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的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各维度评分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创建的护理临床思维培养课程可提高在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运用,提升护理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干预效果比较研究。方法:选取COP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试验组接受"123"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分析两组COPD患者教育前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前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教育前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分别显著低于教育后评分(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后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3"健康教育模式比普通健康教育模式对CO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干预效果明显,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举例(E)、观看视频(V)、幻听仿真体验(E)、见习(N)与小组讨论(T)教学模式在儿童精神科进修护士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儿童精神科进修护士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1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试验组采用EVENT教学模式。比较两组进修护士出科成绩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试验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带教前两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后两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均高于带教前,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VENT教学模式在儿童精神科进修护士带教中应用与传统带教模式比较,能够提升带教效果与进修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新生儿病房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应用SBAR(situation background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 )沟通模式交班效果分析。 方法 基于SBAR沟通模式,设计新生儿病房交班核查表,对2019年4月~2019年6月在新生儿病房轮转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在进行交班技能培训,分别以培训前为对照组,培训后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交班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考核评分、交班满意度、岗位胜任力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交班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考核评分、交班满意度、岗位胜任力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SBAR交班模式可提高医疗质量及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ISBAR标准沟通工具对行血液透析的高危跌倒患者交班, 患者对护士交班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用电脑随机数字法预先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分为实验组 (n=74) 和对照组 (n=76) , 收集肾内科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行血液透析的高危跌倒患者150例, 实验组应用1ISBAR标准沟通工具对行血液透析的高危跌倒患者进行交班, 对照组给予高危跌倒患者常规口头交接重要事宜.结果 干预后1周实验组患者对护士交班满意度总分为 (72.2±4.5) 分, 对照组为 (70.1±6.4) 分, 2组患者满意度总分差异P=0.02,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至出院前1 d实验组患者对护士交班满意度总分为 (81.6±2.1) 分, 对照组为 (77.5±5.0) 分, 2组患者满意度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护士对跌倒管理考核得分从 (87.4±4.1) 分提升至 (93.1±2.8) 分, (P<0.05) .结论 对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跌倒高危患者应用ISBAR标准沟通工具进行交班能提高交班质量, 交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时梁艳  夏广惠  汪蕾  宛海宏 《现代医学》2023,(10):1473-1477
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南京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分为观察组(n=65,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干预)和对照组(n=55,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干预)。结果:观察组咯血发现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咯血量、咯血持续时间、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分、抢救时间、咯血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低蛋白血症、窒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贫血及并发症种类数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并发症种类数发生概率的因素有咯血先兆发现、抢救成功、咯血量、咯血持续时间、抢救时间。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可增加急性咯血患者的咯血先兆率,提高抢救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李佳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7):98-100
目的 个体化延续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天津市河东区二号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并且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结论 个体化延续性护理措施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ANSS、RBAN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阴性症状、PANSS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RBAN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语言功能、注意、延时记忆、总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RBANS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心理状态,且治疗的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重要方法,而我国目前的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健康行为的转变仍缺乏持续性。健康教练技术专注于提供自我管理支持,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关键作用。目的 评估健康教练技术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4月在新乡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对照组各53例,试验组采用以健康教练技术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高血压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评估两组结果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及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次要结果包括体质量、体质指数及自我效能评分。结果 经过3个月的干预,共有104例完成结果评估,其中试验组53例、对照组51例。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自我效能得分、体质量及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自我效能得分均较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较干预前增加,除生活习惯外,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率、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练技术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可有效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提高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19.
吴萍  黄环  马丽亚  舒莉 《安徽医学》2021,42(5):561-565
目的 探讨"321"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TKA术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给予相同的TKA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教育内容,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联合应用"321"健康教育,从入院干预至出院.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采用《TKA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行为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预防行为,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结果 教育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育前和出院时SAS、SD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两组预防行为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育前和出院时预防行为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TE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1,P<0.05).结论 "321"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TKA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行为的养成,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积极心理课程教学对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医学院校选修积极心理课程的44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课程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结果: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积极心理学课程后,身心问题总分下降(P<0.05),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在自我肯定维度上,后测得分高于前测(P<0.05),其他维度课程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积极心理学课程前,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焦虑维度得分和身心问题总分低于大学二年级学生(P<0.05),城镇学生在自我肯定维度上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5),在身心问题总分上低于农村学生(P<0.0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心理学课程后,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身心问题总分上低于大学二年级学生(P<0.05),独生子女在自我肯定维度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心理课程教学能有效提升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