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前后的凝血与纤维蛋白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在高压氧舱治疗同时结合东菱迪芙(又名巴曲酶)溶栓药物在治疗的不同时间段,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30例经巴曲酶溶栓药物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2天、4天、6天及6天以上共4次抽取枸橼酸抗凝血,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 突发性耳聋患者用东菱迪芙巴曲酶治疗,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TT、P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结论 TT、PT、FIB检测可作为巴曲酶溶栓药物治疗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87例,在巴曲酶治疗前及治疗3、6d后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巴曲霉治疗后,患者PT、TT延长(P〈0.05),Fib降低(P〈0.01),FDP升高(P〈0.01),而APTT、D-二聚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Fib、FDP可用于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突发性耳聋(SSHL)发作及东菱迪夫治疗过程中部份凝血指标变化.方法 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05年12月4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发作时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imer,DD)进行监测,同时以3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SSHL患者Fg含量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意义;SSHL患者东菱迪夫治疗后1~7天TT、Fg及FDP结果变化显著,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停药后三天恢复正常.结论 DD、TT、Fg是SSHL东菱迪夫治疗良好的监测指标,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的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突发性耳聋(SSHL)发作及东菱迪夫治疗过程中部份凝血指标变化。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05年12月4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发作时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imer,DD)进行监测,同时以3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SHL患者Fg含量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意义;SSHL患者东菱迪夫治疗后1~7天TT、Fg及FDP结果变化显著,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停药后三天恢复正常。结论DD、TT、Fg是SSHL东菱迪夫治疗良好的监测指标,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的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临床常用蛇毒类凝血酶(SVTLE)制剂对凝血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判断可能发生的出血风险作出提示。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泌尿外科患者102例(泌尿外科组)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80例(耳鼻喉科组)。泌尿外科组患者均为泌尿系统相关疾病术后使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的患者,耳鼻喉科组均为突发性耳聋使用巴曲酶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的患者。比较泌尿外科组与耳鼻喉科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结果泌尿外科组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D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耳鼻喉科组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后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FD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SVTLE制剂可对Fib与FDP水平产生影响,应及时检测用药患者的凝血指标,观察其变化,避免因低纤维蛋白血症引起的出血。  相似文献   

6.
东菱迪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三磷腺苷(ATP)、辅酶A、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扩张剂、维生素、激素等常规方法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给予东菱迪芙10BU,加入生理盐水100mL,1h内滴完,隔日5BU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48%,对照组总有效率63.64%,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治疗突发性耳聋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使用德国BE公司Compact血凝仪对70例非肿瘤者对照,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PT、Fib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异常。P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升高(P〈0.05)。APTT、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Fib明显增高,PT明显缩短,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9例脓毒症患者行30例次CBP治疗,在治疗前、停止治疗时及治疗后第2天观察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凝血功能的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PTT、TT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后第2天,APTT、TT仍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T、Fg无明显变化,APACHEⅡ评分、D—D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CBP是治疗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措施之一,能改善其凝血功能,而改善凝血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应用凝血酶冻干粉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混合痔术后出血患者2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冻干粉外用止血治疗。观察两组2、10分钟完全止血率,并统计两组患者完全止血中位数时间;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研究组在加用凝血酶冻干粉后,2分钟和10分钟完全止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完全止血中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大幅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TT和Fib差异无显著性(P>0. 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和Fib等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酶冻干粉可有效缩短混合痔术后创面止血时间,同时不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106例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生儿与儿童组的凝血四项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新生儿组PT、APTT及TT均比儿童组延长,Fib则明显低于儿童组。在新生儿组中,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之间凝血四项结果亦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整个新生儿时期凝血系统呈一个低活性的状态,特别是早产儿各器官未完全成熟,容易有出血倾向,应及时监测凝血指标,纠正凝血障碍,对新生儿出血症及早给予诊断、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联合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诊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介入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介入溶栓联合巴曲酶治疗,治疗7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溶栓效果、凝血功能以及vWF、Hcy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溶栓效果、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Hcy、vW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TT、PT、TT、Hcy、vWF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介入溶栓联合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较好,溶栓率较高,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vWF、Hcy水平,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东菱迪芙治疗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应用东菱迪芙治疗脑梗死的住院病历。对出现继发出血病例的详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东菱迪芙治疗脑梗死患者375例,27例(7.2%)并发出血。出血者中,病情加重16例,无变化11例。大面积脑梗死13例。24例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糖尿病。2例在发病后6h内、4例在7~12h内、21例在12h以上开始应用东菱迪芙。伴发房颤13例。既往有脑血管病史者10例。结论东菱迪芙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但应严格选择病例。梗死时间较长、大面积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伴房颤、既往有严重的脑血管病者应慎用东菱迪芙治疗。  相似文献   

14.
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中晚期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判断凝血功能的状态,为及时干预、防止异常高凝状态加重提供实用指标。方法采用法国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00例孕妇于4个不同时间段:中孕期(24~28周)、中晚孕期(28~32周)及晚孕期(32~36周)(、36~40周)与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中孕组、中晚孕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及TT均缩短,Fib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晚孕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及TT均明显缩短,Fib水平显著升高,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妊娠期妇女随着孕周的增加,凝血功能有增强趋势,机体呈现轻度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但凝血活性过强就会有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2例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判断肝损害的程度和预防肝硬化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生产的ACL-9000全自动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82例肝硬化患者的4项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时间显著延长,4项凝血指标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血浆中的PT,TT,APTT明显延长,Fib却明显下降。并且随着患者疾病的加重,肝功能越差,其相应凝血功能也越差。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是人体凝血因子主要合成场所,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异常可加重疾病发展,出现出血和低凝状态。肝硬化凝血因子的检测,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患者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指导医生合理用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接受赫赛汀治疗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凝血指标对临床治疗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接受赫赛汀治疗的6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47例)和无效组(20例),统计分析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分析各项凝血指标与患者治疗效应的相关性。结果与有效组比较,无效组患者PT、APTT、TT略延长,D-D水平略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Fib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赫赛汀治疗无效的乳腺癌患者容易出现高Fib状态,其血浆浓度的确定有助于判定患者的赫赛汀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hromblyzer Compact BE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检测85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早期患者42例和晚期患者43例)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水平,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早期恶性肿瘤组TT、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APTT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晚期恶性肿瘤组PT、APTT、TT和Fib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T、APTT和TT等时间指标的延长提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指标的增高可导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周萍  曹春鸾  唐吉斌  焦瑞宝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7-1917,1920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PU患者和50例PU合并出血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的检测和分析。结果PU组的PT、APTT、Fib、TT及I)ID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合并出血组的PT、APTT、Fib、TT及DI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U组和PU合并出血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U患者合并出血者因出血可使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9.
纤维蛋白原对肝外科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补充纤维蛋白原(Fib)对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9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无肝前期(Ⅰ期)、无肝期(Ⅱ期)和供肝期(Ⅲ期)及术后第3d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Fib。57例肝切除术后第3d PT高于13.0s,Fib低于300mg·dl-1,随机分成应用Fib组和对照组,隔天静脉滴注Fib 1~2g。结果:肝移植组术中Ⅱ期PT、KPTT明显延长,Fib显著下降,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术中Ⅲ期凝血指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别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且PT延长的患者,应用Fib能够使PT时间缩短,Fib水平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凝血指标明显异常,尤以无肝期明显。在补充其他凝血因子的同时,选择性应用Fib更有助于改善肝外科术后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凝血系统指标的变化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56例AMI溶栓病人在治疗后6、24、48h、一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AMI溶栓后6hPT、APTT均显著延长(P<0.01);48h某些指标基本恢复溶栓前水平。结论 溶栓治疗可导致AMI患者凝血活性明显减弱,观察PT、APTT变化,对溶栓后的护理,预防出血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