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6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吗啡、氟哌啶混合液组30例和单纯吗啡组30例。二组分别经硬膜外腔注入进行术后止痛,结果表明二组在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在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并发症方面,混合液组明显低于单纯吗啡组(P<0.01),硬膜外腔注入吗啡、氟哌啶混合液进行术后止痛效果较单纯注入吗啡优越。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腔注入吗啡,氟哌啶合剂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澄  孙婵 《广东医学》1997,18(9):596-597
60例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成吗啡,氟哌啶混合液组30例和单纯吗啡组30例,二组分别经硬膜外腔注入进行术后止痛,结果表明二组在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在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并发症方面,混合液组明显低于单纯吗啡组(P〈0.01),硬膜外腔注入吗啡,氟哌啶混合液进行术后止痛效果较单纯注入吗啡优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自控硬膜外(PCEA)用于术后镇痛,其负荷剂量、持续剂量大多应用吗啡、氟哌啶合剂,其镇痛效果虽好,但不良反应也较多,甚至偶尔引起呼吸抑制。张玉龙报道用高渗葡萄糖——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为探索出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小的PCEA术后镇痛用药方法。自1998-07~2000-03试将高渗葡萄糖——布比卡因作为PCEA负荷剂量,持续剂量为吗啡、氟哌啶合剂与吗啡、氟哌啶合剂作为PCEA负荷剂量、持续剂量进行比较。评价该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硬膜外腔注入低浓度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啶、灭吐灵混合液或单纯吗啡用于术后镇痛,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0例ASA~级的健康足月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即吗啡-布比卡因-灭吐灵-氟哌啶组(F组)40例,吗啡组(M组,对照组)40例,两组病人的年龄,身?..  相似文献   

5.
PCCA(自控镇痛 )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对而言较安全 ,但费用较高。目前仍有不少病人要求用吗啡一次性注入硬膜外来镇痛 ,这种方法其主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一些学者提出用氟哌啶 2 .5 mg硬膜外注射来预防 ,并证实有良好的效果。但有人曾报道 ,氟哌啶 2 .5 mg用于老年人吗啡 2 mg术后镇痛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发生 ,有剂量偏大之嫌。鉴于此因 ,我们选用氟哌啶 1 .2 5 mg硬膜外注射 ,观察其预防吗啡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效果。1 临床资料  选择 ASA — 级病人 40例 ,手术类别 :子宫切除术 1 3例 ,下肢手术 8例 ,剖腹产1 9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硬膜外腔注入0.25%布比卡因6ml及吗啡复合液6ml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为20例,在关腹时于硬膜外腔注入0.25%布比卡因6ml,为布比卡因组(A组),注入吗啡2mg,氟哌啶2mg,布比卡因15mg,加生理盐水至6ml为吗啡复合液组(B组)。术后48小时内观察镇痛时间、镇痛效果、镇痛药物使用量。结果:B组镇痛时间比A组长(P<0.01);镇痛效果,B组优于A组(P<0.01);术后度冷丁用量B组少于A组(P<0.00001)。结论:吗啡复合液对术后疼痛有较好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腔注入镇痛液 ,既解决了患者术后刀口疼痛 ,又利于患者康复。作者通过对临床 98例患者的观察 ,认为吗啡复合液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吗啡复合液 ,且并发症少。1 临床资料全组患者 98例 ,ASAI-Ⅱ级 ,男 35例 ,女 6 3例。年龄 15~ 78岁。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随机分为复合液镇痛组 (A组 ) 5 8例和单纯吗啡镇痛液组 (B组 )4 0例 ,术后保留硬膜外管 ,待病人自觉疼痛时注药。A组注入复合镇痛液 :吗啡 2mg ,氟哌啶 2mg ,胃复安 5mg,生理盐水稀释至 10ml。B组注入单纯吗啡 2mg ,生理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硬膜外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病人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吗啡、平痛新及氟哌啶联合肌注进行对照。结果:80例术后给予硬膜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75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3.6%。结论:硬膜外一次性注射吗啡镇痛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吗啡硬膜外腔超前镇痛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晓阳 《中原医刊》2006,33(12):7-8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注射吗啡施行超前镇痛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妇科手术病人于硬膜外麻醉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30)于切皮前10 m in经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5 m l 吗啡3 mg 氟哌啶2 mg,以施行吗啡超前镇痛;Ⅱ组(n=30)仅注入局麻药5 m l。观察术中镇痛效果、腹壁肌松弛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的硬膜外麻醉效果优于Ⅱ组(P<0.05),两组肌松效果和不良反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切皮前10 m in经硬膜外腔注射吗啡施行超前镇痛,可有效增强硬膜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比较吗主后硬膜外自控镇痛(E组)与术后病人自控镇痛(Ⅰ组)的效果。方法E组术后病人16例,根据患者主观感受每次经由硬膜外腔注药5ml(布比卡因15mg、氟哌啶5mg、吗啡3mg,生理盐水稀释至15ml),30min仍觉疼痛可再追加5ml24h后末次注药镇痛维持在8h以上者可拔管停止镇痛。Ⅰ组病人16例术毕经由静脉PCIA泵持每小时注入药液0.5ml(吗啡40mg、氟哌啶5mg生理盐水释至20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后寒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96例硬膜外阻滞后出现寒战的患随机分成3组,分别经莫非氏滴管静脉滴入哌替啶50mg、哌替啶50mg 氟哌啶醇2.5mg(以下简称哌氟合剂)、芬太尼0.05mg 氟哌啶醇2.5mg(即氟芬合剂1/2剂),观察这3组治疗寒战结果及其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3组治疗寒战的有效率分别为97%、100%、56%,氟芬合剂组寒战缓解15分钟后一部分患再出现寒战其复发率为28%,其余两组患寒战缓解持续1小时以上,无出现复发现象。哌替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1%,其余两组无出现恶心、呕吐的副反应。哌替啶组有1例患和哌氟合剂组有2例患用药后出现轻度呼吸抑制,经面罩吸氧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其余患用药前后呼吸无明显变化。结论:哌氟合剂能有效治疗硬膜外阻滞后的寒战反应,且其副作用发生率低,寒战复发少.  相似文献   

12.
吴颖 《医学综述》2009,15(11):1757-175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使用微小剂量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效果。方法将224例剖宫产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112例,观察组使用微小剂量吗啡复合布比卡因(吗啡10mg+0.5%布比卡因25mL+生理盐水至100mL)硬膜外镇痛,对照组肌内注射哌替啶、异丙嗪(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阴道流血量、排气时间、开奶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阴道流血量及排气时间及开奶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微小剂量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可达到充分镇痛的目的,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丁丙诺啡、吗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丁丙诺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病人160例,以随机、双盲的方式将病人分为两组,以吗啡为对照组。结果:丁丙诺啡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组,其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均与吗啡组类同。结论:丁丙诺啡可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但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吗啡是镇痛中最常用的阿片受体类药物之一,微小剂量(腰麻)或小剂量吗啡(硬膜外麻醉)不但能减轻吗啡所致的副作用,还能满足镇痛要求。本文就微小剂量或小剂量吗啡联合氟哌利多镇痛及其对产妇的催乳素、皮质醇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药物对尿吗啡定性检测的可能影响。方法:采用胶体金单克隆免疫层析法,调查45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阳性检出率。结果:尿吗啡定性检测阳性224例,占49.78%,单用氯丙嗪组为68.67%,氯氮平组为41.67%,利培酮组为19.48%。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氯丙嗪组和利培酮组阳性与用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B=1.648t,=2.385,P=0.018和B=1.620t,=3.442,P=0.001)。单用药组中42.52%尿检阳性,明显低于合用药组的56.36%(x2=8.59,P=0.003);前者阳性与用药时间呈显著相关性(B=1.272t,=2.421,P=0.016),后者阳性与男性和用药时间呈显著相关性(B=1.711和1.920t,=2.798和3.689,P=0.006和0.000)。利培酮合并氯丙嗪组阳性率为73.91%,明显高于单用利培酮组19.48%(x2=43.53,P=0.000);氯氮平合并氯丙嗪组为63.83%,明显高于单用氯氮平组41.67%(x2=4.034,P=0.045);剔除合用氯丙嗪影响因素,氯氮平合用其他精神药物组的阳性率与利培酮合用其他精神药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843,P=0.358)。结论:精神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是影响尿吗啡定性检测的重要干扰因素,可能与此类药物的代谢产物近似吗啡样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阑尾切除术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采用两点法小剂量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SEA),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CEA).评价麻醉时效及效果,观察用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的麻醉时效与效果均明显好于B组(P<0.01),A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P<0.01),两组的血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剂量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麻醉效果确切、补救措施充分、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联合吗啡或曲马多肌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妇科剖腹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吗啡组(LM组)、氯诺昔康+曲马多组(LT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2例。手术结束麻醉苏醒前三组分别肌注氯诺昔康8 mg﹢吗啡5 mg、氯诺昔康8 mg﹢曲马多50 mg、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1、2、4、8、24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8 h内的PC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LM组和LT组患者术后1、2、4 h的VSA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1),8 h的VSA评分仍优于C组(P〈0.05),8 h内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1)。LM组术后2 h的Ramsay评分高于C组(P〈0.01)和LT组(P〈0.05),LT组高于C组(P〈0.05)。LM组和LT组术后8 h内恶心发生率均为66.7%、明显高于C组的25%(P〈0.01),但LT组呕吐发生率为50%、明显高于C组的16.7%(P〈0.01)和LM组的33.3%(P〈0.05),均未见呼吸抑制及SpO2下降。结论氯诺昔康联合吗啡或曲马多肌注可有效抑制手术后4 h内的疼痛,减少术后8h内PCA的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草乌甲素胶丸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单药治疗中晚期癌痛的疗效差别。方法从我院疼痛门诊及病房就诊的中晚期癌痛患者中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40例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草乌甲素胶丸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A组)和硫酸吗啡缓释片单药(B组)。疼痛强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疗效评定标准采用VAS加权值计算。每隔1周记录1次,共4周,观察2组患者在镇痛有效率无差异时,硫酸吗啡缓释片使用剂量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监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PGE-2、TNF-α数值。结果 A、B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均达95%时,A组每周硫酸吗啡缓释片使用剂量少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B组为55%,B组较A组明显升高;实验室指标显示治疗2周后A组血清PGE-2、TNF-α平均水平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乌甲素胶丸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痛能减少硫酸吗啡缓释片使用剂量,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与吗啡联合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选择100例剖宫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吗啡组(A组)和氟比洛芬酯-吗啡组(B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在缝皮结束后,将2.0 mg吗啡+4.5 mL生理盐水注入硬膜外腔;B组患者于麻醉前将1.0 mg/kg氟比洛芬酯+500 mL复方乳酸钠林格液在20 min通过静脉注入体内,同时在缝皮结束后于硬膜外腔处以同样方法注入与A组相同剂量的吗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4、8、16、20、24、28、32和36 h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同时记录镇痛持续时间以及镇痛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患者在术后20、24、28、32 h的评分VAS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显著长于A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与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联合用于术后镇痛具有协同作用。与单独应用吗啡相比,可延长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降低疼痛的评分。二者联合应用,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残余肌松作用。方法择期行腰椎管狭窄或胸腰椎体骨折手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70岁,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静脉持续输注组(A),静脉间断给药组(B)。麻醉诱导后,A1组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0.75μg·(kg·min)^-1,A2组1.5μg·(kg·min)^-1,B1组间断给药0.05 mg·(kg·h)^-1,B2组0.1 mg·(kg·h)^-1,每组各20例。手术结束前20min停用所有药物。使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MRIS-I)进行肌松效应监测,记录肌松药使用总量、第一次睁眼时间、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rain-of-Four ratio,TOFr)达25%、50%、75%、90%的时间、拔管时间、患者抬头5s的时间及患者麻醉前后潮气量、呼吸频率等。结果拔管时四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时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A2、B1、B2组患者潮气量高于术前(P〈0.05);同种给药方式下,顺式阿曲库铵高剂量组患者TOFr恢复至25%、50%、75%、90%时间、肌力达Ⅳ~Ⅴ级和能够持续抬头5s时间长于低剂量组(P〈0.05),而拔管时间及第一次睁眼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剂量下,持续输注给药较间断单次给药TOFr恢复至25%、50%、75%时间延长(P〈0.05),而TOFr恢复至90%、拔管时间、第一次睁眼时间、肌力达Ⅳ-Ⅴ级和能够持续抬头5s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术后残余肌松作用不同,高剂量可延长患者术后肌肉功能恢复时间。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与间断给药两种方式对残余肌松作用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