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新认识(附视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下,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表现不典型、难治性排斥反应比例高等特点。本文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危因素的术前筛查与处理、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和免疫抑制药物合理应用、移植后感染预防等方面,综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探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诊断和防控措施,以提高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下,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表现不典型、难治性排斥反应比例高等特点。本文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危因素的术前筛查与处理、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和免疫抑制药物合理应用、移植后感染预防等方面,综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探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诊断和防控措施,以提高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同种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包括细胞排斥和体液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免疫介导的排斥反应,其中部分患者急性细胞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小管炎和小管间质肾炎,特点是小管间质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同时淋巴细胞侵入小管上皮细胞并在其内活动,即所谓伸入运动,称之为小管炎,临床上将这些患者的排斥反应称为急性小管间质排斥反应,又称Ⅰ型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最常见的由免疫机制介导的急性小管间质肾炎(ATIN)。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5.
有效控制排斥反应是临床肾移植获得成功的基石之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排斥反应的经典类型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1-2])。随着Banff分类的更新,2005年依据效应机制的不同,将排斥反应分为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3])。  相似文献   

6.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3年6月~1996年2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或治疗各种排斥反应86例,结果7例超急性排斥反应者仍有4例再次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43例术中及术后加用ATG者仅有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4例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者有13例得以逆转,17例肾小管坏死者有16例安全度过急性肾小管坏死期,5例慢性排斥反应者肾功能明显好转。认为ATG能有效地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可使绝大多数耐激素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逆转,而且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过渡期最理想的免疫抑制剂,但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所有患者对ATG耐受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短期内适量使用ATG不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7.
尽管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移植物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肾移植存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移植物排斥反应通常被认为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体液免疫应答机制在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抗体介导引起的移植物损伤即是典型的体液排斥,当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高滴度的抗HLA抗体可以被检测到。实际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也被称为体液或血管排斥反应,被认为在三分之一的急性排斥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治疗较为困难,具有抵抗性,最后结局往往导致移植物的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总结各移植中心的肾移植临床经验,在《中国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并依据Banff标准,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植免疫研究的深入和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物的存活,特别是短期存活已有明显提高,但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发生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比例逐渐升高,其较高的移植肾失功率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与30年前相比,我们对于急性排斥反应、难治性排斥反应诊断与监测的策略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器官移植短缺的有效手段之一,猪作为潜在的器官移植供体来源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要实现猪至灵长类动物的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需要克服多重免疫生物学障碍。本文以异种器官移植多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依次对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和急性细胞排斥反应、血栓性微血管病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器官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其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和死亡的危险因素。近来已明确肺移植后发生表现为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lymphocytic bronchiolitis)的B级急性排斥反应受者更易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实体器官移植中,移植肺是高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器官之一,这与移植肺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有关。鉴于此,比利时研究者试图明确大气污染的每日波动情况是否与肺移植受者A级急性排斥反应或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普乐可复和环孢素A在防治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合成.与CsA相比较,FK506的主要优势是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另外FK506可以成功地逆转应用环孢素A后产生的激素耐受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异种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猪-犬肾移植建立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以研究此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分别在移植前、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发生时和排斥肾切除后10~15分钟检测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异种肾移植发生超急性排斥时,血小板聚集显著增高,移植肾切除后血中的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血小板聚集也恢复原有水平。提示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参与了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而血小板聚集可能是诊断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急性排斥反应(AR)仍是肾移植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发生于移植后任何阶段,术后第1年内有10%~35%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现在普遍认为,肾移植后最初的3个月对移植肾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及时治疗,可以避免慢性排斥反应或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仍然是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但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是有创检查,不仅受者存在顾虑,临床上也存在一定风险.另外,在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出现前已发生了分子和组织的病变,因此研究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分子标志物,不仅可以预测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也能预测亚临床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中远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影响因素及移植肾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接受移植肾病理活检并确诊移植肾AR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43例受者,其中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17例,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6例;同时纳入同期(2周内)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正常的39例受者为对照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HLA-A错配2个比例(4/17)高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高于AR发生前(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eGF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进入慢性肾脏病(CKD)-4期受者比例低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χ2=5.73,P<0.05);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进入CKD-4期受者比例以及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失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17.727和9.882,P均<0.05)。AR发生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受者均接受PRA检测,前者PRA-Ⅰ和PRA-Ⅱ阳性比例分别为41.2%(7/17)和88.2%(15/17),均高于后者[11.5%(3/26)和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1)。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及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3、24和38例受者应用他克莫司。发生AR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3.72±0.76)ng/mL]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3.37±0.86)ng/mL]均低于对照组[(5.73±1.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发生AR前[(6.27±1.18)和(6.33±1.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0和6.216,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4例受者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中3例术后33、36和55个月环孢素血浓度分别为112.4、138.3和7.0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例应用环孢素受者术后16和177个月环孢素血药浓度分别为43.2和24.6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生存率低于对照组(χ2=8.738,P<0.05)。 结论HLA-A位点错配及他克莫司低血药浓度是肾移植术后中远期诱发AR的重要原因。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是移植肾生存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而行肝脏活检并根据Banff标准诊断,其中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8例为单次,5例为两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为14.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经激素冲击或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后,31例缓解,2例死亡.结论 肝脏穿刺活检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抑制药物剂量调整以及激素冲击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心脏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最有效的方法,而心脏移植后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术后长期生存最大的问题。心内膜活检是目前公认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这种有创检查可能由于样本大小受限以及取材部位的差异而带来抽样误差,使活检诊断结果与实际发生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产生显著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无创的可反复施行的方法来准确诊断和监测心脏移植后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心血管磁共振不但可以从成像上直接观察到排斥反应发生的组织变化,还能通过评估T2弛豫时间和细胞标记技术、心脏功能性参数变化以及形态学变化等多角度监测和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抗白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对肾移植术后急性难治性排斥反应11例(其中2例为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应用抗白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抗Tac)治疗,9例(包括1例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完全逆转,逆转率81.8%。结果显示:抗Tac特异性强、反应灵敏、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就抗Tac治疗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机理及治疗难治性AR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普乐可复和环孢素A在防治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合成.与CsA相比较,FK506的主要优势是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另外FK506可以成功地逆转应用环孢素A后产生的激素耐受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