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伴下肢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CSS)及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L)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上述评分的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AS、C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优于单纯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被实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后,对其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7年8月~2018年6月期间在阳春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7例,将其按照随机的字母编号分成康复组与智能组,康复组患者实施基础的康复治疗,智能组则在康复组的基础上加入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MI-L、FAC、FMA、ADL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的MI-L、FAC、FMA、ADL等评分比治疗前有所提高,且智能组提高的幅度较大,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下肢运动功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将69例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禁用其他抗痉挛药物,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痉挛,Fuge-Meyer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中药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减轻肌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能降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晓平  冯小军  陈冲  鲍文 《安徽医药》2015,(6):1115-1118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分析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病程为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训练系统治疗,每天2次,每次20 min。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MA-L评分量表)和步行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智能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且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训练,其中治疗组在训练前进行15~20min运动想象训练。运动再学习训练1次/d,40min/次,疗程6周。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指数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改善明显优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探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和治疗组(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ASS)、改良Barthel指数(MBI) 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观察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ADL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林雅静  石继云  冯丰  周成 《安徽医药》2022,26(9):1799-1804
目的探讨温阳通督针刺结合MOTOmed智能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在偏瘫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张家口市中医院偏瘫病人10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常规治疗与康复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智能主被动康复训练(MOTOmed智能主被动康复训练器),予以观察组温阳通督针刺结合智能主被动康复训练(MOTOmed智能主被动康复训练器),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三维步态时空和时相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表面肌电图指标[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方根振幅]、神经保护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2%(48/51),高于对照组的78.43%(40/51)(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后FMA下肢部分、BBS、BI评分与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均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后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水平均较对照组高,方根振幅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后血清BDNF、NGF、NT-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温阳通督针刺结合MOTOmed智能主被动康复训练器治疗偏瘫可提升病人下肢功能、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损伤,改善偏瘫步态与表面肌电图情况,上调神经保护因子表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4周后评估患者下肢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 IEMG)、协同收缩率( CR),Berg平衡功能量表( 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FMA)。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时的协同收缩率、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连续治疗8周.运用徒手肌力量表(MMT)、简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简易平衡评定系统mini-BESTest,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MMT、FMA和mini-BESTe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评定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动想像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34例急性脑梗死下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8)。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像疗法。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定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将两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运动想像疗法有利于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ADL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易龙  )  张利芳  )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61-262
目的探讨爬行运动训练(CE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RRT)治疗组(n=28)和爬行运动训练(CET)治疗组(n=28),爬行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爬行运动训练进行治疗。RR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6周、CE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爬行运动训练治疗6周。所选取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爬行训练治疗每日一次,每次45min,每周训练6次,连续治疗6周。结果治疗6周后CET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RRT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RRT组与CET组相比,CET组治疗效果较RRT组更加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爬行运动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对偏瘫患者股四头肌张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存在下肢痉挛的偏瘫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下肢CPM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4、6周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6周的股四头肌张力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6周的股四头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4、6周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4、6周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M能降低偏瘫患者股四头肌张力以及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下肢导向性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表面肌电图(EMG)的影响。方法 180例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9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下肢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干预前后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27.68±7.65)分、Barthel指数评分(28.45±3.68)分,均高于常规组的(21.56±5.69)、(21.89±4.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较干预前均改善,且实验组胫骨前肌与股四头肌的iEMG高于常规组, RMS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下肢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E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6例和治疗组26例,常规组对患者应用常规训练,治疗组患者应用平衡功能训练。所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AM)、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训练后治疗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运动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方案,试验组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方案基础上采用下肢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  相似文献   

16.
夏正常  金建平  吴秀清  游毅 《上海医药》2012,33(2):49-49,50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减重训练对肌张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康复训练;减重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再进行减重训练.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进行训练前后肌张力评定.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减重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减重训练对偏瘫患者肌张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双玉  殷莹  陈玲玲 《安徽医药》2017,21(1):103-105
目的 分析运用缓慢下蹲式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36例帕金森病病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所有病人按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及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缓慢下蹲式康复训练.10周后比较两组帕金森病病人Fugl-meyer(FMA)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FMA评分、CSI评分中腱反射及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 缓慢下蹲式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下肢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运动症状,且成本低,有利于长期家庭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主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为个体化主动运动康复治疗组(A组)和传统被动运动康复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的常规内科治疗相同,分别于入组时、治疗8周末,采用简化Fugi-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简化Fugi-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患者治疗后其简化Fugi-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值及差值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个体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缓慢下蹲式训练对纠正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肌强直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6例患者, 均按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案正规治疗, 对照组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缓慢下蹲式肌张力训练。10周后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FMA)评分和CSI量表(CS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 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 评分中腱反射及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组患者提高更明显(P <0.05)。结论:缓慢下蹲式训练是一种综合性训练, 可有效提高下肢运动功能、腱反射、肌张力, 提高步行能力、改善关节症状,且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居家长期治疗。 【关键词】 帕金森病;肌强直;缓慢下蹲式训练  相似文献   

20.
金曦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63-264
目的探讨针刺联用现代康复训练疗法对中风后肢体本研究为吉林省痉挛治疗疗效的观察。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联用现代康复训练组(治疗组)、现代康复训练组(对照组)二组,每组各30例。采用目前康复界通用的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反映患者各项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用现代康复训练疗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