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制定预防传染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无偿献血者(115 695名)传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结果和性别结构及复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地2010—2014年无偿献血者血液复检结果平均不合格率为4.93%,各项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为:ALT>抗-HCV>抗-TP>HBs Ag>抗-HIV,ALT、HBs Ag、抗-HCV、抗-TP和抗-HIV项目各年度之间的不合格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ALT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15:1,HBs Ag和抗-HCV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3:1,抗-TP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1:1,抗-HIV项目不合格的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献血者的不合格率约为女性献血者的2倍。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和献血前征询,从低危、固定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初筛工作,保障临床的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患者住院前3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用ELISA法对39 979例住院患者血清进行抗-HIV (1+2)、抗-HCV、抗-TP 3项指标检测.抗-HCV、抗-TP阳性用同批号试剂复检,抗-TP复检阳性者用TPPA试验确认,抗-HIV (1+2)初筛阳性者复检仍阳性送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确认.结果 检出抗-HIV阳性220例,阳性率0.55%,高于相关文献报道.抗-TP阳性1 066例,阳性率2.67%.抗-HIV和抗-TP均有逐年增加趋势.抗-HCV阳性357例,阳性率0.89%,抗-HCV阳性率有下降趋势.结论 部分患者在住院前已有血液传染性疾病感染,特别是抗-HIV和抗-TP感染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对住院患者检测血清学指标,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及减少医疗纠纷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艳彬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023-1023
目的 提高献血质量 ,减少采出不合格血液。 方法 对以往肝功能检查正常的 763例医院职工 ,无偿献血后 ,将采得的血液进一步检查HBsAg、梅毒血清初筛试验、抗 -HIV试验、抗 -HCV试验、谷丙转氨酶 (ALT)和血红蛋白(Hb)等项目。 结果  763例血液中 ,不合格有 3 2份 ,占 4 2 % ;其中谷丙转氨酶ALT >2 5IU/L以上者 2 5份 ,占不合格血液 78 12 %。不合格血液全部弃废 ,不予采用。 结论 医务人员于采血前夜因休息欠佳、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及过量饮酒、过高脂肪和过高蛋白饮食均能导致ALT增高。要提高献血质量、减少采出不合格血液 ,上述情况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济南市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无偿献血者的相关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A方法采用不同厂家试剂对2007~2012年山东省血液中心采集的全部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结果 2007~2012年济南市511 166名无偿献血者,检出不合格24 443人,总不合格率为4.78%。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3.75%、0.49%、0.35%、0.22%、0.40%。不合格项目中以ALT、HBsAg为主,抗-TP、抗-HIV阳性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结论应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进行献血前ALT和HBsAg初筛,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高献血者检测策略及检测技术,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传播标志物分布情况及流行趋势,提出预防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2007年-2014年嘉兴地区无偿献血者320 312人次的血液标本,用速率法检测ALT,ELISA检测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抗-HIV筛查不合格标本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结果检测320 312人次,不合格6 558人次,总不合格率为2.05%。各年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79%~2.76%,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志物ALT、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5%、0.43%、0.34%、0.22%和0.54%,不合格标本构成比分别为26.22%、20.90%、16.19%、10.58%和26.11%。确认抗-HIV阳性33例,2007年-2013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达13例,但2014年仅检测到3例阳性。结论应加强对献血人群献血前的健康评估、咨询,降低ALT和HBs Ag、抗-HCV和抗-TP的不合格率,改进抗-HIV初筛方法,降低假阳性率,保证用血安全前提下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率 ,提高血液筛检质量 ,卫生部在《供血者体格检查标准》中规定 :每袋血必须经过初筛和复检 ,确认抗 - HCV阴性后方可用于临床。遵照此规定 ,我们从 1996年 6月开始与本市中心血站合作 ,对经其初筛抗 - HCV阴性的成品血由我站再进行复检 ,结果仍为阴性者发给合格证用于临床。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监测结果从 1996年 6月 3日~ 1999年 1月 10日 ,共复检抗 -HCV初筛为阴性的成品血 31941份 ,其中抗 - HCV阳性的有 32份 ,复检阳性率为 1.0 0 %。2 复检效果分析评价筛检试验早期效果有两个重要指标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抗HIV检测时出现血样污染的因素。方法本文样本来源于本市艾滋病控制实验室的抗-HIV检测结果,成品和样品血抗-HIV检测结果,均来自于本站质控室,实验方法采用的是血清学的方法,所用的抗-HIV检测方法为ELISA和免疫印迹法。结果复检血样抗-HIV的阳性S/CO值的检测结果四份上报均为样品阳性,1号成品血和样本血均呈阳性,2号到4号样本血均呈阴性,计算机条码号相同的成品血呈阴性,经手工检测条带的显色程度随1号到4号顺序由深变浅。结论利用ELISA手工检测对样本进行大批量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中的污染和错误,有利于质量检验的标准化,并且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在手工使用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严格监测,以保证其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不合格结果,为提高血液筛查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共358 080例在献血前经HBsAg以及/或ALT初筛合格的献血者血液进行常规筛查(包括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再对327 761例常规筛查合格献血者应用核酸扩增技术(NAT)作进一步筛查。结果 ALT初筛后ALT异常仍为首要不合格因素;HIV确证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除抗-HIV不合格率外,其他不合格率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男性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抗-HIV不合格率高于女性,抗-HCV不合格率无性别差异,女性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高于男性;182012年共358 080例在献血前经HBsAg以及/或ALT初筛合格的献血者血液进行常规筛查(包括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再对327 761例常规筛查合格献血者应用核酸扩增技术(NAT)作进一步筛查。结果 ALT初筛后ALT异常仍为首要不合格因素;HIV确证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除抗-HIV不合格率外,其他不合格率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男性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抗-HIV不合格率高于女性,抗-HCV不合格率无性别差异,女性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高于男性;1825周岁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最低;NAT筛查共检出265例HBV DNA阳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为0.081%(265/327 761)。结论制定适合的ALT初筛阈值,招募低危献血者,开展NAT筛查。  相似文献   

9.
宁波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建立一支长效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宁波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宁波市无偿献血者的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0.99%),HBsAg(0.47%),抗-HCV(0.25%),抗-HIV(0.23%),TP(0.59%)。结论: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招募策略,建立低风险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2009~2012年滨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2年合计检测161401份血样,不合格的5595份,不合格率为3.47o.4。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的占2.43%,HBsAg不合格的占0.35%,抗-HCV不合格的占0.28%,抗-HIv不合格的占0.03%,抗-TP不合格的占0.28%,其他不合格的占0.08%。血样的总不合格率,2009年为3.05%,2010年为2.23%,2011年为3.90%,2012年为3.61%(Pd0.01)。结论滨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合格率高的人群为18~25岁和女性45~55岁者,不合格血样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现有HBV、抗-HCV、抗-HIV检测方法对云浮地区献血者病毒感染情况的有效性。方法 2016年1-11月共22 175例无偿献血者标本,用2种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出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及谷丙转氨酶(ALT)不合格献血者标本,再剩余标本进行核酸联合检测HBV-DNA、HCV-RNA、HIV1-RNA,并对有反应性标本进行拆分试验。结果两种厂家ELISA试剂检测出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分别为187、98、7、48例,分别占总献血人数的0.84%、0.44%、0.03%、0.21%;4个项目均有单种厂家ELISA试剂阳性,分别为HBsAg 20例、抗-HCV 13例、抗-HIV 3例、TP 11例,分别占总献血人数的0.09%、0.05%、0.01%、0.05%,ALT不合格296例,占总献血人数的1.33%;用核酸检测法检测21 542例献血者标本,HCV1-RNA、HIV-RNA均暂未发现拆分阳性标本。结论核酸检测能提高HBV、HCV、HIV病毒的检出率,缩短"窗口期";ELISA和核酸联合应用结果互补对于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和保障临床血液安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的免疫层析快速试剂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份健康体检血清标本同时用快速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IV,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与ELISA相比,502份血清标本中HBsAg金标法有2份假阴性,5份假阳性,灵敏度为99.6%,特异度为99.0%,准确度为98.6%;抗-HCV金标法无假阴性,有9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2%,准确度为98.2%;抗-HIV硒标法有2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6%,准确度为99.6%。〔结论〕金标法检测HBsAg灵敏度和特异度稍低于ELISA,有漏检和误检现象,而抗-HCV、抗-HIV快速法与ELISA比较灵敏度相当,而特异度稍低,因此,都要结合ELISA结果才可出具最终检测报告,抗-HIV的检测任何一种方法出现阳性时都要进行确认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长沙地区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从而减少单采血小板资源浪费,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沙血液中心99 060例单采血小板血液标本酶学检测ALT、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核酸检测筛查结果,比较初次与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情况。结果 长沙血液中心初次单采血小板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占比分别为17.99%、82.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为1.93%、0.48%(χ2=416.685,P<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0%、0.77%、0.15%、0.20%、0.23%、0.08%,以HBsAg不合格为主;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1%、0.10%、0.03%、0.05%、0.03%、0.05%,以AL...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5 326例胃镜检查前患者血清中四项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四项传染病检测的重要性,以便加强医疗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减少微创诊疗引起的医患纠纷。方法用金标法对5 326例胃镜检查前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进行初筛检测分析,阳性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一步复查。结果 5 326例受检者四项传染病检测中HBsAg阳性630例,占11.83%,抗-HCV阳性89例,占1.67%,抗-TP阳性61例,占1.15%,12例抗-HIV初筛阳性者经市疾病控制中心确认有9例为阳性,占0.17%。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5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2例,抗-HCV与抗-HIV同时阳性1例。结论对患者胃镜检查前进行传染病检测不但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因黏膜破损引起的医疗纠纷,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对保护医患双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5 3 2 0例患者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检测对象 2 0 0 2年7月~2 0 0 3年11月在本院住院初次申请输血的患者与门诊的初次输血患者,共5 3 2 0例,标本均在输血前采集。1 2 检测方法 HBsAg与抗-HCV检测采用ELISA法,抗-HIV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试剂均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梅毒抗体阳性标本用TPPA( (基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作确认实验,试剂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抗-HIV初筛阳性标本送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作…  相似文献   

16.
补充验证试验在抗-HCV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补充验证试验在一般人群抗-HCV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重组免疫印迹实验(RIBA)对血清抗-HIV酶联检测结果阳性者进行抗~HCV确认,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RNA。[结果]2002~2003年福州市部分人群血清抗-HCV酶联检测的阳性率为0.59%,低于贵州出入境人群和部分地区无偿献血员的抗-HCV检出率,而与长沙和南京地区无偿献血员的检出率相近。抗-HCV酶联检测阳性者经RIBA确认,仅1例阳性,6例为阴性,另有5例结果为不确定。5例不确定者的血清经RT-PCR检测HCV RN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RIBA和RT-PCF作为抗-HCV酶联检测的补充试验有助于抗-HCV检测结果的确认和解释,可在抗-HCV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成品血及不合格献血员血清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林铁流胡先进许巍山(池州地区红十字中心血站247100)为了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保证血液质量,尽可能地减少献血员筛选试验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现对本站1997年1—8月间3207份成品血和286名初筛...  相似文献   

18.
1997~2002年湖南省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湖南省献血者与输血有关主要感染性疾病的情况。方法 ALT采用赖氏法,HBsAg、抗-HCV、抗-HIV1/2检测采用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血清学检查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法(RPR)或甲苯胺红法(TRUST)。结果 共测定2342897人次,其中不合格血为99689人次,占4.25%;6年来献血者与血液传染疾病有关标志物总检出率以1997年为最高,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各项目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LT(1.59%)、HBsAg(1.54%)、抗-HCV(0.88%)、(0.13%)和抗-HIV1/2(0.11%),其中,ALT、HBsAg、抗-HCV与总检出率相同,以1997年为最高,但抗-HIV1/2、TRUST或RPR则分别呈现先增加后稳定、先增加后下降的情况。结论 实行无偿献血是使输血感染性疾病总检出率下降的原因,抗-HIV1/2、TRUST或RPR检出的增加与疾病流行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19.
长沙地区献血人群中HCV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情况。方法选择长沙市2007年9月1日-11月30日街头无偿献血者共25217份,分别采用国产和进口抗-HCVELISA试剂盒做常规酶免分析,对初筛阳性和可疑标本进一步用RIBA和FQ—RT-PCR做确认。结果25217份无偿献血者EDTA抗凝血标本中,初筛抗-HCV阳性标本121份,其中男性52名,女性69名;可疑2份,均为女性;上述123份标本抗-HCV确认试验阳性52份(男性22名,女性30名),可疑20份,阴性51份。结论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CV初筛检出率为0.48%,确认HCV感染率为0.21%,低于全国HC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抗-HIV初筛试验阳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的初筛试验方法,了解血清中自身抗体对试验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快速试纸条对12 880例临床样本进行抗-HIV检测,抗-HIV初筛阳性样本按规定送确认实验室用免疫印迹法(WB)确认,同时行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第一次初筛抗-HIV阳性15例,第二次双孔复检,同种试剂阳性者15例,另一种试剂阳性9例,WB确认实验9例阳性。15例抗-HIV阳性样本中共检出6例自身抗体阳性:1例RF、ENA阳性,1例抗-dsDNA阳性,2例ANA阳性,1例ENA阳性,1例ANA与SMA阳性。结论抗-HIV初筛试验初、复检双阳性者结果具有较高正确性;血清中自身抗体可引起抗-HIV初筛试验结果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