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宋美娟 《浙江临床医学》2013,(10):1568-1570
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narcotrend,NT)是一新型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能将麻醉/镇静下的脑电图自动分析并分级,从而显示麻醉/镇静深度。NT能很好反映意识状态,麻醉镇静程度与麻醉药物的用量,与镇静药的血药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2.
麻醉深度监测是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脑电图作为检测大脑皮层活动的最主要信号,在目前麻醉深度监测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脑电图信号分析的各类麻醉深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供进一步临床研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脑电复杂度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麻醉状态下脑电(EEG)的Lempel—Ziv复杂度C(n)分析,寻找适用于临床手术的麻醉深度实时监测参数。方法:通过对SD大鼠在不同麻醉深度下,从不同导联处提取的EEG信号进行Lempel—Ziv复杂度C(n)的计算分析。结果:EEG复杂度随麻醉程度的加深而减少,反之亦然。各导联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结论:只需对任一导EEG信号进行复杂度动态分析即可满足麻醉深度监测的要求,且复杂度计算简便,可为临床的麻醉深度实时监测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Narcotrend监测指导调节麻醉深度对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下乳腺癌根治切除术成年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和Narcotrend监测组(N组)。各组均以瑞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对照组安置Narcotrend监测电极、不行记录,N组持续记录Narcotrend指数。对照组根据临床体征(血压、心率、体动等)调节麻醉深度,N组按维持Narcotrend指数值为D0(N组)调节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输注速率。记录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并计算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组丙泊酚用量减少、睁眼及拔管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中,Narcotrend指数指导调节麻醉深度下,丙泊酚用量减少、麻醉恢复迅速;Narcotrend指数能及时有效反映麻醉深度,有利于全身麻醉患者复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七氟烷麻醉用于鼻内镜手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40例鼻内镜摘除术患者,ASAⅠ或Ⅱ级。年龄30~40岁,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氟烷组(I组),各20例,两组均以异丙酚、芬太尼、咪唑安定、阿曲库胺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均吸入氧化亚氮一氧气(氧化亚氮浓度为50%,气体流量为1L/min)维持。S组以七氟烷1.0%~2.0%吸入维持,I组以异氟烷1.0%~2.0%吸入维持。两组均使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监测,麻醉期间根据AEPI值调整七氟烷和异氟烷吸入浓度,使AEPI值控制在20~30.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基础值的±20%范围内.自鼻腔填塞时停止吸入麻醉药。于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15min(T3)、术毕(T4)、拔管时(T5)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和AEPI,并统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清醒程度和恢复时间。结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手术顺利;S组在112、T3、T4时心率明显慢于I组(P〈0.05);S组术毕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I组(P〈0.01);S组清醒程度明显优于S组(P〈0.01);术后3d内随访无一例患者发生术中知晓。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可为鼻内镜类短小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安静平稳。清醒完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实现了“开通道麻醉”。[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IS用于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麻醉深度监测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我院麻醉科择期进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105例,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观察组运用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指导麻醉药量。设立观测点为麻醉诱导前(TO)、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体外循环开始后5min(T3)、鼻温谷值(T4)、停机后10min(T5)、手术结束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血流动力指标变化情况,观察组记录BIS值。结果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的观察组比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IS监测指导下麻醉用药控制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可获得安全满意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的吸入麻醉药在不同的MAC下,手术前、切皮时、手术中AEPI的变化。方法ASA1-2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安氟醚组(R)、异氟醚组(Iso),每组20例。诱导后于切皮前顺序吸入0.5MAC、1.0MAC、1.5MAC,切皮时吸入1.0MAC或1.5MAC,切皮后顺序吸入1.5MAC、1.0MAC、0.5MAC达到后平衡10min,术毕停止吸入麻醉药。监测不同MAC时及苏醒时AEPI值。结果组内比较:En组:切皮前吸入0.5MAC时AEPI高于吸入1.0MAC、1.5MAC,P〈0.05。切皮时吸入1.0MAC时AEPI高于1.5MAC,P〈0.05。吸入0.5MAC时,切皮前AEPI值高于切皮后,P〈0.05。组间比较:切皮前吸入0.5MAC En组AEPI值高于Iso组,P〈0.05。结论安氟醚、异氟醚吸入麻醉药浓度为1.0MAC或1.5MAC时AEPI组内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此时AEPI值显示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8.
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子和光纤技术发展而成熟起来的监测脑氧代谢的一种方法。目前主要有LICOX监测系统和neurotrend多参数监测系统两种,在颅脑损伤的脑功能状态和监测和评估中具有安全、准确、微创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监测范围小,受镇静和麻醉深度的影响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1638例全凭静脉麻醉护理配合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93年1-12月中我院手术院所配合全凭静脉麻醉的方法和特点,介绍了全凭静脉麻醉的准备、诱导、维持及术后拔管的护理配合。麻醉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麻醉深度估计调节维持液滴速,正确进行监测,合理的输液、输血,准确及时护理配合,可使病人安全,平稳渡过手术,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全身麻醉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身麻醉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镇痛、镇静和肌松,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肌松药与镇痛药的大量应用,使得麻醉深度及意识状态变得难以判断。因而控制麻醉质量,全身麻醉监测的首要任务是良好的意识水平判断,以避免日益增多的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种神经功能监测指针相继引入临床麻醉领域,进行镇静和苏醒判断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肝部分切除术麻醉中监测qCON、qNOX和BIS(bispectral index,脑电双频指数),观察qCON和BIS间的相关性及qNOX用于监测伤害性刺激的价值。方法:择期行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两组患者的麻醉均由具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实施,实施者根据BIS监测数值调节麻醉镇静深度,且不知晓qCON和qNOX监测数值。给予qCON、qNOX、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监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术中停止异丙酚输注,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40~60。术毕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停止监测qCON、qNOX和BIS,并行VAS疼痛评分。所有患者均入苏醒室观察。术后24 h随访有无术中知晓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IS、qCON、qNOX基础值、插管前即刻数值、术中平均水平、拔管前即刻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E组拔管后VAS评分均为0分,G组拔管后VAS评分0~3分,中位数为2分。qCON和BIS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相关(r~2=0.75)。结论:qCON和BIS用于监测术中麻醉镇静深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qCON可用于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使用qNOX有助于监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及单纯全麻下肝部分切除术中的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麻醉的深浅不当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心理危害。麻醉过浅不能抑制伤害性刺激;麻醉过深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手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成为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全身麻醉时,传统的意  相似文献   

13.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目前已知围术期监测麻醉深度及脑功能状态最灵敏的指标之一。Andra E等研究表明BIS与单一镇静药(如异丙酚)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良好硬膜外阻滞的患者在维持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似乎尚能呈现出一定的镇静作用。本次研究拟引入BIS监测脑功能状态作为围术期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评价老年患者行择期开腹手术中单纯全身麻醉与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镇静效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电监护装置包括脑电图录像监测和动态脑电图监测。重症监护病房的脑电图监测有助于评估意识状态、判定脑死亡、寻找昏迷的病因、指导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急性颅脑外伤和脑卒中的病情、判断麻醉深度。脑电监护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一种无创性、连续性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麻醉深度监测对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围术期的安全与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适当的麻醉深度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传统的麻醉监测方法如脑电双频指数、边缘频率,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熵指数等难以适应于小儿患者的麻醉深度监测.文章介绍一种多参数麻醉深度监测仪的设计,它通过监测麻醉期心率、心率变异性、呼吸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多个参数的变化来反映麻醉深度,指导手术中麻醉用药,确保患者意识处于完全消失状态,避免术中知晓,同时防止麻醉药过量,节约麻醉药品,及早苏醒、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麻醉质量和手术安全性,特别适用于儿童麻醉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吴群林  张兴安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0):3134-3136
静脉麻醉时所有药物均经静脉给予,血药浓度过低或过高常引起病人术中知晓或麻醉恢复延迟,静脉麻醉的深度监测、预测与控制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麻醉恢复室(PACU)是对麻醉手术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监测、治疗和护理,直至病人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场所[1]。全球第一个PACU是1923年由Dandy和Firor在美国Johna’s Hopkins医院成立的[2],时间和实践证明PACU能为麻醉后病人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监测、治疗和护理。现将我院89例PACU患儿的监测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全身麻醉深度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40例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组,两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A组以BIS值判断麻醉深度并指导调整用药,B组根据经验调整用药,使BIS值维持在50±5、MAP和HR维持在基础值±20%范围内。常规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BIS,计算用药总量,记录苏醒时间;诱导期进行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BIS对全身麻醉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的监测和指导意义。结果麻醉期间,B组SBP、DBP、HR和BIS波动明显大于A组(P〈0.05);A组的苏醒时间(7.5±2.5)min明显短于B组(9.8±3.9)min(P〈0.05);拔管后,A组躁动、嗜睡、恶心、呕吐患者少于B组;A组无1例发生手术中知晓,B组1例发生手术中知晓。结论 BIS可动态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全身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19.
全麻深度监测在小儿中的应用及价值还存在争论[1]。近年来研究显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小儿全麻监测的应用价值与成人相似[1,2]。新型脑电信号监测指标脑电熵指数包括反应熵(response entropy,RE)和状态熵(state entropy,SE),在成人镇静和全麻深度监测中显示出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但在小儿麻醉中尚未能得到证实。本研究通过与BIS比较,探讨熵指数能否用于评价小儿七氟烷麻醉深度状况。  相似文献   

20.
正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及镇静催眠的信息~([1]),不仅与正常生理睡眠密切相关,还能很好的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成分。适宜的麻醉深度有益于患者围术期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脑电双频指数是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麻醉深度监测工具。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