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岳和欣  冯丽  杜珍 《中国校医》2018,32(11):826-827
目的 了解某市城区老年人的营养知识、态度、饮食行为现状,探讨分析在城区老年人饮食营养方面的问题及误区,进而提出对老年人进行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KAP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济宁城区随机抽取325 名老年人进行营养知识、态度、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325名老年人营养知识得分为(3.45±2.00)分,部分老年人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31.7%的老年人选择食物只根据自己的口味;男、女性在一些饮食行为上存在差异;86.9%的老年人想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结论 该城区调查的老年人营养知识水平偏低,存在很多不合理饮食行为。老年人对于改善不合理营养与饮食行为的态度相对较好,要加强对老年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饮食行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唐玲  郑舒 《中国校医》2021,35(7):501-504
目的 了解西双版纳州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高校普及营养知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西双版纳州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率57.44%,饮食行为得分率为51.8%,营养态度得分率为92.6%;食品专业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得分为(34.7±6.05)和(18.09±4.15),高于其他专业得分:(30.83±6.73)和(15.42±4.21),(t=4.185、-4.555,P值均<0.001),汉族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得分为(32.49±6.45)和(16.36±4.31),高于其他民族得分(29.99±6.77)和(14.98±4.10),(t=6.333、5.482,P值均<0.001),高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得分为(31.10±6.81)和(17.33±4.55),高于一年级得分(28.91±4.86)和(15.47±4.21),(t=-2.158、-2.912,P值均=0.031),女生营养知识得分为(31.36±6.75),高于男生(29.50±6.55),(t=-3.641,P<0.001),女生饮食行为得分为(15.22±4.18),低于男生(16.97±4.24)(t=5.483,P<0.001);营养知识、营养态度与饮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西双版纳州大学生营养知识欠缺,饮食习惯较差,但营养态度积极,应在高校开展营养相关教育。  相似文献   

3.
郑培君  程海波 《中国校医》2018,32(8):564-566
目的 了解佛山市某学院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现况, 为培养学生健康饮食行为和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KAP问卷对佛山市某学院300名学生进行营养知识- 态度-行为调查。采用中国成人体质量指数(BMI)标准评价该调查群体的营养状况;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9.23%, 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 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学生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素相关知识比较欠缺; 51.61%的学生对营养知识非常感兴趣,食品专业学生兴趣明显大于其他专业学生;12.54%的学生不吃或很少吃早餐, 35.13%经常吃腌制食物,19.71%经常吃零食;女生比男生具有更为健康的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食品专业学生营养态度比其他专业学生更积极。结论 该院校学生营养知识较缺乏, 存在不利于健康的营养态度及膳食行为, 但有较好的健康饮食意识, 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知识并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建议通过增加营养课程、加强食堂管理、加大营养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内在关系,为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提出适时可行的建议,并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 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院890名在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进行营养KAP调查,采用体质指数评价学生的现时营养状况,通过赋值法对营养KAP问卷进行评分。 结果 低年级学生营养状况优于高年级学生,营养不良率女生(20.61%)高于男生(3.99%)、高年级学生(15.38%)高于低年级学生(7.58%);不同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营养知识和营养态度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级学生膳食行为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KAP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 结论 体院学生对营养知识了解欠缺,饮食行为存在不良习惯,建议学校应大力开展营养知识教育,加强对学生膳食情况的监管,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邯郸市中小学生近视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中小学生近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9年6—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邯郸市8所中小学校的3 2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近视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及近视情况对中小学生近视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结果 共调查中小学生3 264人,其中近视学生1 385人(45.00%),视力正常学生1 693人(55.00%);学生近视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发现:“边走路/坐车边看书易导致近视”“长时间看书或看电脑易导致近视”及“躺着看书或看电视易导致近视”这三个条目知晓率最高,分别为93.89%、92.30%、91.00%;而“假性近视的矫正方法”“近视可以遗传”及“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三条目知晓率最低,分别为40.16%、50.68%、60.46%;学生近视防治态度情况:有94.2%的同学对“在生活中应注意保护眼睛”非常认可,89.8% 的同学非常认可“近视可以预防”,44.38%的同学“对自己的视力情况非常担忧”,仅有28.95%的同学非常认同“近视对生活、学习具有影响”;通过对学生近视防治行为调查发现,“长时间用眼注意眼睛休息”行为发生率最高(82.81%),“定期进行视力检查”行为发生率最低(35.90%)。 结论 邯郸市中小学生近视防治相关知信行状况不容乐观,近视防治行为正确发生率偏低,近视防治相关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防治态度和行为有待转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二年级小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饮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宝安区10所学校二年级共918名学生及家长进行饮食相关行为调查,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二年级小学生每周食用 6 d及以上牛奶、蔬菜、水果的报告率分别为60.24%、69.28%、60.02%;经常看生产日期、阅读营养标签、参与买菜和做饭的报告率分别为66.45%、59.04%、25.05%,仅有11.22%的学生从不偏食、挑食。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生的饮食行为好于男生(β的95%CI=0~0.67,P=0.048),学生营养知识(β的 95%CI=0.17~0.33,P<0.001)、家长饮食行为(β 的95%CI=0.16~0.34,P<0.001)、学生运动时间(β 的95%CI=0.29~0.63,P<0.001)和学生认为营养知识的重要性(β 的95%CI=1.14~2.23,P<0.001)等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结论 本区二年级小学生不良饮食行为普遍存在,其饮食行为主要受性别、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家长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苏州工业园区老年居民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为提高老年居民的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区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采样整群抽样方法在每个方位各确定1个住宅区,对住宅区内年龄≥60岁,且在该住宅区居住1年以上老年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以及知识获得渠道方面的进行调查。结果 共纳入704名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55 ± 4.74) 岁,男性378名(占53.7%),女性326名(占46.3%)。调查对象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71.5%,不同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BMI以及患慢性病情况的调查对象营养知识知晓率不同(均P<0.01)。调查对象对营养态度问题持“积极或肯定”态度的题目数的占比为88.1%。选择食物主要依据食物营养价值的人数为46.0%,吃杂粮的频率<3 d/周的比例为49.7%,61.3%调查对象期望从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讲座或发放的宣传资料获得营养知识。结论 苏州工业园区老年居民营养知识知晓率和相关态度总体较好,但存在一些不科学的饮食行为,需要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疆和田市维吾尔族高中学生对奶类产品方面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情况,为做好本地区维吾尔族高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支持。方法 2014年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和田市7所中学的高三年级35个班级的1 792名维吾尔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农村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各均分低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学生对奶类营养知识总的正确回答率为63.63%,总的饮奶行为正确率为42.38%。有12.56%的维吾尔族高中学生对奶类营养知识不感兴趣。有37.51%的维吾尔族高中学生愿意参加奶类相关营养知识宣教活动,同时也有22.07%的学生则不愿意参加相关活动。高中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和态度之间呈正相关(r=0.118,P<0.01)。结论 新疆和田市维吾尔族高中学生奶类相关营养知识掌握程度不高且不够全面,行为正确率较低,但态度较好,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初中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况的调查,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问卷以无记名自填方式对北京、重庆、黑龙江、湖北四地29所学校2 65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知识总平均分(9.54±1.866)分,知晓率为81.1%;97.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十分重要;73.6%的初中生坚持每天吃早餐,12.9%的初中生过去一周中每天都喝含糖饮料,31.1%的学生在购买食品时没有查看食品包装的习惯;多因素分析发现,接受学校健康教育的初中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更高。结论 初中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亟待改善,而学校健康教育将是改善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邯郸市涉县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并探讨饮食行为对其影响,为开展学生超重、肥胖饮食相关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4—10月抽取涉县中小学生共6 327名,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以了解涉县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饮食行为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6 327名学生,超重学生844名,超重率13.34%;肥胖学生571名,肥胖率9.02%。其中男生3 160名(49.94%),超重学生521名,超重率16.49%,肥胖学生392名,肥胖率12.40%;女生3 167名(50.06%),超重学生323名,超重率10.20%,肥胖学生179名,肥胖率5.65%。通过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吃高能量零食次数(OR=2.243)、吃饭速度快(OR=6.311)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吃饭用碗与成人用碗一样大(OR=0.523)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涉县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与中小学生高能量零食使用频率高、吃饭速度快及吃饭用碗大小等饮食行为因素有关。因此,应针对相应问题开展合理的膳食教育,从而有效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学龄儿童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励  陈显元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0):2790-2792
目的:了解营养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以372名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于营养健康教育前后,对学龄儿童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后学龄儿童营养基础知识平均得分由教育前的10.0分提高到17.8分(满分22分),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教育后学龄儿童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教育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行为较教育前明显改善。结论:在学龄儿童中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易于被学龄儿童接受,效果较好,对学龄儿童获取营养基础知识、树立与合理营养有关的正确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兰州市和陇西县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形成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对3~8岁学生家长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学生食品安全行为进行调查,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生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为67.45%,各行为形成率在22.41%~90.18%之间。兰州市的学生行为得分[(7.57±0.94)分]高于陇西县[(6.98±1.15)分],女生[(7.39±1.04)分]高于男生[(7.27±1.09)分],少数民族[(7.67±0.85)分]高于汉族[(7.30±1.0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长知识得分、家长行为得分、居住地和学生性别与学生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学生的年龄和民族与学生行为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较低,家长应丰富食品安全知识,规范自身食品安全行为,与学校一起督促学生形成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兰州市和陇西县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形成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对3~8岁学生家长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学生食品安全行为进行调查,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生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为67.45%,各行为形成率在22.41%~90.18%之间。兰州市的学生行为得分[(7.57±0.94)分]高于陇西县[(6.98±1.15)分],女生[(7.39±1.04)分]高于男生[(7.27±1.09)分],少数民族[(7.67±0.85)分]高于汉族[(7.30±1.0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长知识得分、家长行为得分、居住地和学生性别与学生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学生的年龄和民族与学生行为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3~8岁学生食品安全行为总形成率较低,家长应丰富食品安全知识,规范自身食品安全行为,与学校一起督促学生形成健康的食品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4.
探讨营养健康教育对提升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改善饮食行为的作用,为制定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所民工小学的720名小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进行基线调查.随机选择其中的2所学校作为干预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营养健康教育,具体包括营养与专题讲座、营养知识征文、制作宣传册,另外2所学校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教育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17.6%提高到干预后的83.3%(x2=273.568,P<0.01),对营养健康的积极态度率由干预前的85.2%增加到干预后的99.1%(x2=49.677,P<0.01),健康饮食行为总体形成率由干预前的60.7%增加到干预后的76.4%(x2=16.826,P0.05).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民工小学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饮食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烟台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烟台市5个城市地区和5个乡村地区13260名中小学生进行营养和健康知识、态度与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 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对于每周水产品、畜禽肉和鸡蛋的推荐摄入量以及BMI的计算方法知晓率较低,均低于34%。除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禁止饮酒和BMI的计算外,其他营养知识知晓率均为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获取积极性较高,超过80%。每天食用蔬菜和水果达到推荐摄入量的学生低于49%,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吃少于1次快餐、每天的睡眠时间、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运动、不偏食节食和暴饮暴食方面,为乡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要针对不同地区学生营养和健康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生关于营养的态度、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为有效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支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8所中小学1747名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仅为58.70%,随学段升高知晓率明显提高;学生普遍认为营养知识很重要,对营养知识很感兴趣;有16.00%的学生不是每天吃早餐,学生早餐食物主要有米饭、面包等,蔬菜、水果较少。大部分的学生存在挑食、偏食的行为,37.70%的学生不喜欢吃猪肝,52.00%的学生喜欢吃煎炸食品,吃零食的时间多为"不定时"。近两成的学生喝老火汤不吃汤渣。50.70%小学生每天吃得最多的一餐是晚餐。结论南海区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营养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营养知识掌握不够,存在不合理的进餐行为。营养健康教育有必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培养其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