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在美罗华联合化疗背景下,放疗对局限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2017年收治的93例Ⅰ-Ⅱ期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仅接受美罗华联合CHOP或CHOP类似方案化疗的38例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将接受化疗+巩固放疗的55例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局部区域控制率(LRC),并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检验两组患者生存差异,并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患者随访中位时间47个月,3年存活病例67例。单纯化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3年PFS分别为76.1%和94.2%(P=0.036),3年OS分别为78.6%和96.0%(P=0.032),3年LRC分别为83.1%和98.1%(P=0.015)。其中62例化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的患者中,单纯化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的3年PFS、OS和LRC分别为87.8%和97.6%(P=0.164)、93.8%和97.4%(P=0.522)、87.8%和100.0%(P=0.028)。进一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和化疗疗效未达CR是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B症状和化疗疗效未达CR是LRC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症状、化疗疗效未达CR是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年龄>60岁、化疗疗效未达CR是OS的不良预后因素,B症状、化疗疗效未达CR和未放疗是LRC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Ⅰ-Ⅱ期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为主的化疗后的巩固性放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PFS、OS和LRC,但仍需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关伟  王玉丰 《安徽医药》2020,41(8):897-900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访1年的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371例在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CHF患者进行1年随访,依据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74例)和存活组(297例);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CHF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CHF患者1年病死率为19.95%(74/3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70岁)(OR=2.212)、心功能Ⅳ级(OR=3.618)、下肢水肿(OR=4.354)、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R=4.773)、高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OR=5.280)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OR=2.670)均为影响CHF患者1年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CHF患者近期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应针对年龄≥70岁、心功能Ⅳ级、下肢水肿、LVEF<50%、NT-proBNP>3 600 pmol/L及cTnI>0.5 μg/L的患者早期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吕伟  雷柯  丁金玲 《安徽医药》2017,38(2):174-177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淮北市中医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3例,根据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患者分成H型高血压组(Hcy≥10 μmmol/L)55例及对照组(Hcy<10 μmmol/L)68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 h内B型脑钠肽和全球急性冠脉注册事件评分危险分层。结果 H型高血压组患者入院后2 h内血浆B型脑钠肽水平[(1 489.52±448.37)ng/L]较对照组[(950.45±310.62)ng/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01);H型高血压组患者全球急性冠脉注册事件评分危险度高的比例较对照组高,危险度中的比例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97、4.125,P=0.009、0.042)。结论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程秋华  符国珍 《肿瘤药学》2023,13(5):604-609
目的 探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6(IL-26)表达水平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20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方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IL-26的表达,根据IL-26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IL-26低表达组(n=62)和IL-26高表达组(n=58)。分析IL-26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H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HCC患者组织中IL-26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5 cm、微血管侵犯、TNM Ⅲ-Ⅳ期有关(χ2=11.100, P=0.001; χ2=11.257, P=0.001; χ2=6.541, P=0.01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26高表达、AFP>50 μg·L-1、肿瘤直径>5 cm、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与HCC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和总体生存时间(OS)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26高表达、肿瘤直径>5 cm、微血管侵犯是HCC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IL-26高表达、微血管侵犯是H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显示,IL-26低表达组患者5年RFS和OS高于IL-26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2, P=0.001; χ2=8.832, P=0.007)。结论 组织中IL-26高表达的HCC术后患者预后较差,IL-26或许可作为HCC患者一种新的预后指标和抗血管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尤飞 《安徽医药》2016,37(12):1557-1560
目的 探讨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泡相关眼内炎(BRE)临床效果,分析影响视力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到2013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行PPV治疗11例小梁切除术后并发BRE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PV临床效果,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BRE病程、滤泡渗漏、致病菌感染等可能影响PPV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经PPV治疗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6,P=0.017),小梁切除术到BRE发病的平均时间为(7.42±2.31)年,BRE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PSITE)为(2.33±1.24)d,7例患者(64%)发生滤泡渗漏,细菌培养结果显示6例(55%)为强致病菌,强致病菌感染是影响手术效果因素(Z=-2.196,P=0.0337)。且强致病菌感染导致的低视力的患者数量较非强致病菌感染者多(P=0.0310)。结论 PPV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的BRE安全有效,强致病菌感染是影响PPV临床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与COVID-19病情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COVID-19临床研究相关文献,截至2020年3月2日。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7篇病例对照研究,涉及1 541例COVID-19患者,包括139例危重型和1 402例非危重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CT表现及并发症。结果 ①危重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危重型患者[(62.13±14.08)vs(46.08±15.57),WMD=14.57,95%CI 13.28~15.86,P<0.001]。②伴有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更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62.6% vs 23.0%,OR=4.90,95%CI 3.31~7.26,P<0.001),尤其是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OR=14.71,95%CI 4.84~44.68,P<0.001)。发热是患者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86.5%,1 297/1 500),但入院时体温高低与疾病进展的严重程度无关。③入院时出现呼吸困难和CT检查提示双侧肺炎的患者发展为危重型的风险增加(OR=6.83,95%CI 4.58~10.16,P<0.001;OR=1.80,95%CI 1.09~2.96,P=0.021)。④约51.7%和57.1%的COVID-19危重型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心脏病变,而休克和肾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9.8%和8.6%。提示COVID-19患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进行心、肺、肾功能检查十分重要。⑤危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高于非危重型患者[(434.84±208.68)vs(235.45±75.75),WMD=141.79,95%CI112.44~171.15,P<0.001],并且LDH升高的患者更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72.5% vs 37.9%,OR=3.94,95%CI 2.25~6.93,P<0.001),提示LDH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高龄、存在基础疾病、入院时出现呼吸困难和双侧肺炎可能是COVID-19发展为危重型的潜在危险因素。LDH可作为疾病进展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宁玲  金坤  刘磊  李磊 《安徽医药》2019,40(10):1107-1111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SFTS住院患者98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FTS流行特征、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1例患者因密切接触其他感染者后发病,患者病死率为11.22%(11/98)。农民或无业为发病主要职业人群,79.59%(78/98)患者发病前14 d内有野外作业史,发病均在每年的4~11月份,高峰在5~6月份。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心肌损伤(OR=13.905,95% CI:3.278~58.975)、肝功能损害(OR=9.524,95% CI:2.311~39.248)、肾功能受损(OR=3.698,95% CI:1.003~13.635)、APTT延长10 s(OR=5.926,95% CI:1.458~24.091)、脓毒血症(OR=6.417,95% CI:1.651~24.936)患者死亡风险更高,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肌损伤(OR=8.730,95% CI:1.659~45.929)、肝功能损害(OR=6.360,95% CI:1.034~39.106)是SFT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SFTS呈季节性发病,临床中应尽早对SFTS患者各脏器功能进行综合性评估,血清CKMB及ALT明显升高者预后较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关系,明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68例)、1级高血压组(63例)、2级高血压组(79例)、3级高血压组(48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4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促使血压显著升高的影响因素。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纤维蛋白原与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级高血压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3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OR=2.746,P=0.004)、胆固醇升高(OR=2.169,P=0.037)、肌酐升高(OR=2.711,P=0.011)以及尿酸升高(OR=2.975,P=0.002)是3级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与血糖、胆固醇及尿酸无相关性(P>0.05),仅与血肌酐呈弱相关(r=0.173,P=0.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血压升高的促进因素。血糖、胆固醇、肌酐及尿酸水平的升高对于极高危高血压(3级高血压)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怀双  徐健 《安徽医药》2020,41(9):1058-1061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7例)与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1例),对比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OR=0.329)、白细胞计数(OR=1.299)、中性粒细胞水平(OR=1.355)、Killip分级>Ⅱ级(OR=6.45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OR=1.127)、前壁心肌梗死(OR=3.804)、QT间期变异度(QTV)(OR=0.829)、左冠状动脉闭塞(OR=2.129)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病程(OR=0.329)、QTV(OR=0.82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有效管理,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朱颐  吴大保  申震  汪菁  张雪芬 《安徽医药》2017,38(9):1130-1132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化疗对铂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铂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化疗组(41例)和单纯化疗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1年随访期限内治疗生存期、病死率,并通过监测血常规、彩超、CT或MRI,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病灶及转移情况。结果 手术+化疗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1.37±5.64)个月,单纯化疗组为为(14.22±4.8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0)。手术+化疗组患者病死率为34.13%,单纯化疗组为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P=0.32)。手术+化疗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51%,单纯化疗组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0.03)。手术+化疗组治疗后病灶及转移发生率为35.90%,单纯化疗组发生率为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P=0.00)。结论 手术联合化疗方法对铂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具有较高的临床效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GL)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痛多见。16例行胃镜检查,有3例被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14例行X线钡餐检查。仅4例诊断为PGL;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11例,在获得随访的14例中有3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胃镜检查时多部位深取材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PGL应以联合治疗为主,而外科手术是联合治疗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拟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纳入研究,按照就诊时间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通过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应用自拟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2周,随访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生存质量(SF-36)及总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脓血便等主症,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黎焕君  贾筠  刘琦  陈志良 《安徽医药》2017,38(5):605-60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左、右半结肠癌的预后。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86例结肠癌患者按照肿瘤病理分型分为A组(低/未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152例、B组(高/中分化腺癌)234例;同时按肿瘤部位分为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分析肿瘤不同临床病理分型及部位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肿瘤TNM分期、T分期、N分期及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右半结肠癌患者T分期及N分期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患者(P<0.05);A组病理类型在右结肠癌中更常见(P<0.05)。A组患者5年生存率52.43%低于B组55.77%(P<0.05);右半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53.66%也低于左半结肠癌患者55.24%(P<0.05)。在A组患者中,右半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高于左半结肠癌(52.82% vs 50.71%,P<0.05);而在B组患者中,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4% vs 54.27%,P>0.05)。结论 在低分化腺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中,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好于左半结肠癌;而在高/中分化的腺癌中,右半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左半结肠癌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腹水多形核细胞(PMN)数量与自发性腹膜炎(SBP)的预后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近2年间收治的291例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继发性、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腹水,并剔除未行腹穿或穿刺失败者4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251例。以腹水PMN计数是否 >250×106/L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合并症、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结果 在251例SBP患者中,PMN> 250×106/L者63例(25%),PMN< 250×106/L者188例(7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9例患者中,PMN> 250×106/L者占77.8%(7/9),PMN< 250×106/L者占22.2%(2/9)。两组患者在SBP主要症状体征方面无明显差别,均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胀,腹部张力增高,程度不等的压痛、反跳痛。抗菌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67.3%(169/251),其中,PMN< 250×106/L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率为70.7%(133/188),PMN> 250×106/L组为57.1%(36/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合并症方面,与PMN< 250×106/L组比较,PMN> 250×106/L组合并消化道出血、MODS、感染性休克较高(P均 <0.05),其住院病死率及其1年内病死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以PMN> 250×106/L作为SBP的诊断标准,在SBP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与PMN <250×106/L的SBP患者比较,PMN> 250×106/L的SBP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率低,合并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7.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腹泻、腹痛、黏液血便,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4%、86.8%和91.7%,对照组分别为78.9%、75.7%、73.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疗效改善情况明显较好(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 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杜岩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9):1675-1678
目的探索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4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口服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4粒/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20 m L/次加入到生理盐水50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腹痛程度、疾病活动指数(DAI)、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6%、96.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程度评分、DA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腹痛程度评分、DA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腹痛程度,降低DAI指数,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静  李家斌  叶英 《安徽医药》2016,37(3):272-27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RUCAM)量表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20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为:中药92例(44.87%)、抗结核药41例(20.00%)、抗菌药物14例(6.82%)。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常见,共126例(61.46%),胆汁淤积型67例(32.68%),混合型12例((5.85%)。205例患者中,190例达到治愈或好转,有效率为92.68%,其中肝衰竭型预后最差。结论 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结核药及抗菌药物,绝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普外科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43例有上腹部手术史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60例无上腹部手术史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记录两组术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个月经窦道胆道镜检查结石是否残留,术后2~20个月随访结石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23.1±21.4) mL、腹腔引流量(121.0±23.3) mL、手术时间(2.0±0.4) h、住院时间(9.3±1.5) d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4例(9.30%)中转开腹(其中3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1例因小肠严重粘连),对照组1例(1.67%)因确诊腹茧症而中转开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6.98%),对照组2例(3.33%);术后1个月,经窦道胆道镜检查两组患者结石均取净;术后随访2~20个月,观察组出现结石复发3例(6.98%),对照组2例(3.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效果显著,虽然术中中转开腹率较高,但手术适应证范围得以扩大且患者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并未明显增加,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放疗治疗不同分子亚型老年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2017年于邯郸市中心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的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2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根据分子亚型又将两组分别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对照组采用每天1次,每次1.8~2.0 Gy的常规分割放疗方案,每周照射5 d,共放疗25~28次。试验组放疗方式同对照组,在放疗期间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剂量为260 mg·m-2,静脉滴注30 min,每3周给药1次,至放疗结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后1年乳房外形评级情况、5年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Luminal A型患者的总有效率(RR,60.00%、53.85%、83.33%、88.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亚型的RR(10.00%、14.29%、62.50%、73.17%),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Luminal A型患者的肿瘤控制率(DCR,80.00%、84.62%、93.33%、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亚型的DCR(20.00%、50.00%、81.25%、92.68%),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Luminal B型、Luminal A型患者治疗后1年乳房外形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同亚型(P<0.05)。不同的年龄、临床近期疗效、分子分型、治疗措施的乳腺癌患者,其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70岁为5年无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分子分型、治疗措施为5年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26%、41.24%(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液学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84%、53.61%(P>0.05)。结论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放疗能有效提升不同分子亚型老年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治疗后1年乳房外形评级,提高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安全性较高。而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分子分型、治疗措施,临床上应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确诊的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症状:腹痛、纳差、腹部包块。胃部多发(60%)。病理分型以B细胞为主(91.4%)。Kaplan-Meler分析,Log Rank比较显示,淋巴瘤分期与生存密切相关(P<0.01)。结论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的分期越早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