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药质量标志物与“网通虹势”代谢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复方疗效是建立在单味中药基础上按中医药基础理论依法遣药组方治病的结果,其作用体现多成分、多靶点、综合效应的特点,其物质基础研究不易,质量标准难以建立,质量标志物难确定,无法严格监控中药加工全过程中的质量,且中药标志物的确定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中药材鉴别及中药制药工程等影响深远;中药与生物体的"网通虹势"代谢规律将中药多成分的零散作用规律视为同母核群体的整体作用,可沟通微观单成分个体与宏观成分群整体,揭示中药在生物体内代谢物质、信息交流基本规律,进而揭示中药复方对人体的作用规律。通过系统分析中药质量标志物对中药开发的指导作用及其与"网通虹势"代谢规律的关系,尝试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质量标准化是其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国要引领世界,其中标准引领当先行。现今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正逐步由无指标、到单指标、再向多指标成分过渡,但是如何选准指标成分、如何定准含量范围,依旧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瓶颈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中药活性成分(群)发现以及质量评价研究中的体会,提出“等效成分群”的中药质量控制理念,以“等效成分群”作为中药药效成分标示量,紧扣“成分-药效-质量”三要素,构建以成分为中心、以药效为重心、以质量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体系,以期为实现中药"化学成分清楚、药效物质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目标提供普适性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载体,其质量直接决定着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构建符合中药作用特点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质量评价方法是中医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目前以单一成分为主导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难以体现中医用药的特色和规律,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相关性研究薄弱是制药现代中药质量评价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进行中药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关联的组效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将为探索建立符合中药作用特点的质量评价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本实验室近几年的研究实例,提出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路即以中药的整体观和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为切入点,充分考虑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过程中的变化,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先进的分离分析手段,构建中药及其复方复杂体系的吸收、分布、与靶细胞结合、代谢和代谢组学的体内外研究技术平台,系统阐明中药发挥作用的体内效应成分(群),建立与临床药效相关的、体内真正起效的、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构建符合用药实际的中药质量控制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恰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相吻合。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并针对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即采用代谢组学的技术及其分析方法,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在药用植物中代谢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为中国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中医用药目前在临床仍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对中药组成成分的质量控制也并不完善,这是导致中医治疗效果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中药组分构成质量控制管理,科学控制中药配方中的有效和有害组分比例,对提高用药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保障诊疗安全有重要意义。文章即从中药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组分构成"理论的演变、理论基础发展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药是现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现代分析技术鉴别中药材的真伪、评价质量的优劣,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1H-NMR 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在中药品种鉴定、道地药材评价、炮制加工、适宜采收期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中药质量评价的1H-NMR 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药等天然药物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质量控制与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据文献综述,提出应建立符合中医用中药特色规律的中药质量控制统一方法系统。方法 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从中医用中药的特色规律,着眼于中药是一个复杂体系及全成分分子的总体效应,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阐述了中药质量控制的状况、方法及问题,提出应建立符合中医用中药特色规律的中药质量控制统一方法系统。结论 应建立起有中医药特色规律的分子水平的,有效检测、评价、控制中药系列质量的统一方法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出以二维斑马鱼模型联合色谱技术突破评价模型和化合物数量制约,建立高效筛选中药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新方法。方法:根据本课题组相关研究及国外有关文献资料,依据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可高效评价活性,斑马鱼代谢模型可高效富集代谢产物,现代色谱联用技术可高效分离、分析中药成分,提出三者有机联合有望高效解码中药抗骨质疏松体内、外药效物质。结果与结论:该方法使中药成分特别是量微成分与代谢产物的富集、分离分析、在体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简单、高效,充分体现中药药效物质含原形成分及代谢产物,具"多成分,多靶点,整体作用"的特点,为中药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的早期、快速发现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海马补肾丸质量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铁军  许浚  韩彦琪  张洪兵  岳南  刘昌孝 《中草药》2019,50(19):4613-4619
海马补肾丸为中药大品种,疗效确切,但其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方法简单,不能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该药的质量。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理念和确定原则,对其化学物质组及口服血行成分进行了辨识与表征,进而通过整体动物模型、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以及受体结合及酶学检测等方法,评价其有效性、阐释作用机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提炼质量标志物,为充分发挥该药的临床价值、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保障,中药质量关乎国民生命健康,也关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往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满足中药复杂体系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在理论、模式、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上实现质的突破。在对中药复杂体系和产业特点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现实问题,提出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策略。以此建立与中药临床效用密切关联、特有专属、整体评价和面向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并为行业监管提供科学、有效的“监管工具”,对于提高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工程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工程技术融合后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舌、脉诊仪等为代表的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发是中医工程学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其广泛应用于中医四诊的数据化与客观化研究,使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阶段,从宏观走向微观,并与宏观相结合的阶段;同时应用于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评价与预测研究,为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中医工程学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诊断智能系统和中医客观化诊察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中医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在方法学上具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点,符合中医治疗疾病和中药作用的整体性原则。中医病证引起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促进“证”本质的研究和中医辨证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深层次理解中医脏象理论,预测疾病的发生,反应肠道内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整体性评价中药及复方综合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中药体内代谢物组的分析,可促进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阐明,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临床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代谢组学和中医药学的有效组合,一定能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王军 《环球中医药》2010,3(2):87-89
创面修复是中医外科面临的最常见基本问题。能否在丰富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中找到提高机体主动修复能力、创面修复理论创新途径,中医药诊断标准、评价评价标准的规范是非常必要的。选定中医外治优势病症如糖尿病足、慢性下肢溃疡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在系统文献梳理和广泛的前期研究与经验归纳基础上,形成适应中医外治理论与治则的科学设计的综合外治方案;联合建立全国多中心研究平台,在监察、质控与第三方数据管理及统计的严格管理中构建科学的疗效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外治法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糖尿病足溃疡期、慢性静脉性下肢溃疡等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结果,形成优化的临床外治方案;产生中医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的外治方、法、技术等临床操作规范及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将为糖尿病足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诊疗指南提供临床依据,为中医促进创面修复理论提供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孙昱  徐敢  文海若 《中草药》2021,52(6):1851-1857
FDA复杂仿制药的研究思路有可能为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通过FDA首个口服植物药crofelemer的说明书了解其研究基础,结合crofelemer的等效性评价具体产品指南对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情况进行分析,跟进当前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技术进展,旨在为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评价提供研究思路。提高中药质量批间一致性,应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技术评价方法,建议评价理化性质的相似性/一致性,评价生物活性(毒性)测定的相似性/一致性,并视情况对具有临床终点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的进展,回顾了我国中药质量标准的历史和现状,并描述了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向“整体”、“综合”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具有“整体”特征的指纹图谱在中药的真实性鉴别、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价和控制及与药效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描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各种“组学”在中药材的种质资源和质量控制、中药整体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生物学的引入将促进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新兴学科代谢组学的出现,给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中医病证引起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促进“证”本质的研究、中医辨证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深层次理解中医脏象理论,预测疾病的发生,整体性评价中药复方综合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反应肠道内生态环境状况。代谢组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将探索出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药指纹图谱是在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指导下,针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建立客观、整体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综述了近年来延胡索原药材、饮片(醋炙)、止痛剂型、及其不同混淆品的指纹图谱技术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延胡索指纹图谱技术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以及为延胡索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白钢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22,53(20):6313-6318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或生物标志物(quality biomarker,Bio-Marker)的确证需要整合多学科的技术方法,通过探索成分、活性与功效之间的多元整合模式,创新复杂体系质量属性的科学表达方式,建立能体现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药质量属性的客观评价体系。聚焦中药临床价值,结合产品特色优势,揭示其科学内涵,强化其质量属性参数与科学监管的关联,通过“药材来源-制剂加工-药效评价-临床疗效”全过程的传递溯源可控性研究,构建中药复方整体质量一致性的监管体系,以期为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发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路径、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此外融合大数据背景下的中药质量的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未来应该关注的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监管保障和提升中药品质,助力中药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