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 9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1例 ) ,牙槽突裂隙为 10侧。年龄范围 12~ 2 6岁 ,平均年龄 15 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 :Ⅰ型 :2侧 ;Ⅱ型 :2侧 ;Ⅲ型 :5侧 ;Ⅳ型 :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 2个月内 ,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 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 ,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 ,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2.
唇腭裂患者术后常存在较严重的错畸形,其矫治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32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类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得出以下结果:①为获得良好的牙弓形态及牙颌关系常需齿槽骨植骨;②扩弓治疗时间较长且多需不对称扩弓,扩弓效果需长时间保持;③方丝弓矫治器治疗结束后,患者侧貌的改善主要局限在牙齿-齿槽区;④34.3%的患者需要作正颌外科治疗。研究结果提示,为获得更理想的侧貌改善,应对唇腭裂患者早期应用前方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常见的是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近来,研究人员采用流行病学分析、详细分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动物模型的分析相结合,一些新的候选基因和位点已经确定与NSCL/P有关。这些发现推进了发育生物的理解,也为临床转化研究创造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正>唇腭裂的遗传模式主要有2种观点:多因素阈点模式和主要致病基因遗传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从基因定位的角度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希望筛选出可能的唇腭裂易感基因并进行基因定位。虽然其结果仍有争议,但仍可以为人们深入认识唇腭裂的病因、调整研究思路和方向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用髂骨修复唇腭裂患者齿槽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用髂骨修复唇腭裂患者齿槽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0 2例唇腭裂患者的齿槽裂应用髂骨植骨修复 ,术后随访 6个月以上。对其植骨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 6个月植骨结果为 :优 4 1例(4 0 .2 % ) ,良 4 6例 (4 5 .1% ) ,差 15例 (14 .7% ) ,临床成功率为 85 .3% ,其中以 8~ 11岁组的成功率最高 (93.1% )。结论 用髂骨修复唇腭裂患者齿槽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最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 8岁以上双侧完全性腭裂患者同期行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的可行性及植骨效果。方法 对 15例同期行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和创口愈合情况。对术后随访的X线片进行植骨效果的客观评价。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延长 5 2分钟 ,没有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好 ,无创口感染和植入骨暴露 ,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 83.3% ,其中以 8~ 11岁组的成功率最高 (93.8% )。结论 双侧完全性腭裂患者的同期腭裂修复和齿槽嵴裂植骨是安全和可行的 ;对于 8岁以上的腭裂未修复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均应同期完成腭裂修复与齿槽嵴裂植骨 ;双侧齿槽嵴裂同期植骨的最佳手术时间与二期植骨相同 ,为尖牙萌出前 ,年龄在 8~ 11岁之间。  相似文献   

8.
外科诱导的唇腭裂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诱导的动物模型作为唇腭裂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常应用于对该疾病临床治疗方面的科研工作,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外推至人类的适用性十分重要。本文对已应用于动物实验的唇腭裂模型进行了分类和回顾,并根据标准缺损的定义列出常用外科诱导的唇腭裂动物模型,包括灵长类动物以及大鼠、猫、犬和兔等,介绍其具体的手术方法和特点。横向评价各种实验动物的优缺点,总结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使科研工作者在今后实验动物的选择上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骨形成蛋白在不同年龄唇腭裂患者髂骨中的表达;骨缝牵张成骨的比较组织学研究;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痂固化的动物实验;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舌根癌术后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对综合征性唇腭裂的研究及报道的逐渐增多,唇腭裂伴发的全身其他畸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我院唇腭裂治疗中心收治的1例唇腭裂伴有先天性腹股沟疝及膈缺陷,齿槽嵴植骨诱发膈疝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单位:10008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患者,男,9岁,先天性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7个月时在当地医院行唇裂修复术,4岁半时在我院行腭裂修复术,此次入院准备行左侧齿槽嵴裂植骨术。患者1岁时曾行左侧腹股沟疝修补术。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妊娠时感冒及服药史不详。患者为第2胎,足月顺产,自然分娩。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相似文献   

11.
唇腭裂齿槽嵴裂的修复现已成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齿槽嵴裂的修复 ,植骨术已逐渐被接受且应用于临床。医用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现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牙周手术及种植术中 ,并已被证实可以促进牙槽骨的修复及再生。本研究将植骨术及医用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联合应用对单侧唇腭裂齿槽嵴裂进行修复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1 996~ 1 999年共有 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在我科行单侧齿槽嵴裂植骨术 ,其中男 4例 ,女 5例 ,年龄范围 6~ 2 4岁 ,平均年龄 1 5.7岁 ;左侧 7例 ,右侧 2例。所有病人术前…  相似文献   

12.
牵张成骨技术在唇腭裂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于唇腭裂治疗的牵张成骨技术有两种类型 :①通过切骨的牵张成骨 (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 ;②骨缝牵张成骨(suturedistractionosteogenesis,SDO) ,也称缝扩张技术 (sutureexpansion)。近 3~ 4年的研究已涉及延长硬腭、关闭硬腭裂隙和牙槽嵴裂、矫治上颌后缩诸方面 ,标志着唇腭裂骨骼畸形和缺损修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DO是根据骨的生物学特点 ,利用外力渐进性牵拉部分截开或完全截开的骨质 ,诱导骨组织再生 ,在牵开的骨断端间形成新骨并导致周围软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先天性唇腭裂的发病情况及特点,为唇腭裂的预防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对1433例先天性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唇裂390例,唇裂伴腭裂794例,单纯腭裂249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35:1),但在不完全性腭裂中,女性多于男性(1:0.87);在单侧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及完全腭裂中,左侧明显多于右侧(3.58:1);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例占总病例的6.35%;母亲妊娠初期经历危险因素316例,占22.05%;85.97%的患者来自农村;唇腭裂伴发其他畸型者42例,占2.93%。结论:多基因遗传与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是唇腭裂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琳  马莲 《广东牙病防治》2005,13(4):307-308
唇腭裂患者因先天发育或早期唇腭裂手术继发上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发育不全及牙颌面畸形,文献报道较多。大量的临床与动物实验表明,医源性因素是导致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生长发育受限的主要因素,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限制,牙弓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例较高。如何解决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仍是唇腭裂治疗的热点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颏部取骨牙槽突裂修复术7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颏部取皮质骨于唇腭裂伴齿槽裂整复术中同期植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78例唇腭裂伴齿槽突裂患者整复术中,同期自下颌骨颏骨取骨植入牙槽突裂隙。结果 78例术后均一期愈合,容貌有较大改观。结论 该方法成功地恢复了上颌牙槽骨弓的连续性,保证了颌骨的稳定性,有利于上颌牙齿的正常萌出,促进了上颌骨的发育,同时矫正了患侧鼻底及上唇塌陷畸形,为正畸治疗打下基础,是唇腭裂序列治疗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6.
替牙期是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的关键时期,牙槽嵴裂植骨与生长改形等都将在此期进行.由于唇腭裂畸形的复杂多样、严重的颅面部生长缺陷,再加上替牙期的特殊性,使得此时期的正畸治疗充满了挑战与争议.因此,笔者就替牙期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程序与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获得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区不同骨吸收情况下颅上颌复合体对上颌前段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上颌前段牵张成骨纠正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模拟上颌骨前段截骨、牙槽突裂植骨及骨吸收,选取双侧第一前磨牙牙颈部节点加载位移6 mm、0.5 mm,分别用于位移规律和应力分布分析。结果:植骨不吸收时,健、患侧矢状前移和上颌骨前段逆时针旋转运动对称性、牙弓形态横向稳定性、植骨区两端高度一致性、骨缝应力分布均匀性最佳;植骨吸收部位越接近下方、吸收量越多时,健、患侧不对称前移、牙弓变形、植骨区台阶越明显。结论:植骨吸收部位越接近下方、吸收量越多时,上颌前段牵张成骨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基因多态性与山东汉族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限制性酶切方法,对98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与101例正常人进行TGF-α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结果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C2等位基因频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家族
史的患者,其TGF-α基因型与无家族史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GF-α基因的突变与山东汉族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有相关性, 对有家族史的患者的影响可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唇腭裂临床治疗准则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合理的唇腭裂临床治疗模式和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在近年临床治疗方法比较的研究中,开发和引进了多种国内外临床治疗模式与方法。现以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为依据,按时间序列和技术方案序列对唇腭裂发生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和方式方法进行总结,初步形成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临床治疗准则,希望以此来促进整体临床治疗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Lefort型截骨术在矫治唇腭裂患者继发面中部畸形时存在着截骨线位置低,不能有效地关闭口鼻腔瘘,术后上颌骨仍为分离的两部分等缺点。作者采用高位Lefort I型截骨术并同期行腭部骨裂隙及牙槽嵴裂植骨、修复口鼻腔瘘对15例患者进行治疗,由于在软组织切口、截骨线位置、口鼻瘘关闭、植骨、缝合方面的改进,使矫治唇腭裂患者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临床效果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