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并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对比。方法:用表面电极刺激三叉神经眶上支,诱发双侧眼轮匝肌收缩产生瞬目动作,用EMG描记眼轮匝肌电位变化。先建立50例健康人BR正常值,再对48例VBI患者进行BR检查,同时进行BAEP检查。结果:BR检查脑干功能障碍为81.2%,BAEP为39.5%。BAEP检查正常者16例,10例BR检查提示脑干功能异常;5例严重听力减退,高分贝刺激BAEP仍不出波,检查BR均明确提示有脑干功能障碍;BR检查正常的9例中,3例BAEP检查异常,均为听力减退;BR和BAEP联合检查阳性91.6%。结论:BR检查对VBI早期诊断是一项敏感而有定位价值的非创伤性检查,不但对诊断有助,而且对疗效观察和评估预后亦有价值,其阳性率比BAEP高。BR可发现BAEP不能发现的脑干病变,BAEP有助于内耳缺血与中枢缺血的鉴别,两者从不同的解剖路径反映了本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共同检查可提高VBI的早期诊断率,并有助于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基动脉供血不足(VBI)脑干功能与经颅多普勒(TCD)的相关性。方法 对68例临床诊断VBI的患者及30例非VBI患者进行BR、BAEP和TCD检测。结果 VBI组脑干功能损害84.6%,TCD异常率为83.1%,χ^2检验差异不显著;非VBI组脑干功能损害8.3%,TCD异率为46.6%,χ^2检验差异显著。VBI组脑干功能损害及TCD异常者为98/136,皆正常者为24/136,两  相似文献   

3.
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供血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时脑供血的变化。方法:对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24h内进行TCD检查。结果:36例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均异常,其中26例显示PCA血流异常,大多数同时显示ICA系统血流异常,MCA和ACA异常发生频率相近,ICA系统以两支血管联合异常为多。两系统均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少数出现动脉硬化征(+)。结论:TCD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非常敏感,宜早期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同时存在ICA系统血管的供血障碍,TCD对诊治这类患者及预防缺血性卒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199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运用补阳还五汤伍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6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在58~74岁间;病程3个月~8年,一般1~5年。各病例均有体位性反复发作性眩晕,3例有视物旋转,9例眩晕发作时伴有恶心欲吐,6例发作时有短暂性意识丧失,13例伴有肢体发麻,26例患有高血压,均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62例均做脑血流图和颈椎X片检查。脑血流图示血管弹性减退或双侧供血不对称或波幅明显降低;颈椎X片示椎体退行性增生改变或颈椎弯曲变异。  相似文献   

5.
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急症,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特征。我院2004-2005年应用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病例]女,61岁。因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1个月、加重1天,于1998年8月17日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头晕在体位变动时加重,不敢睁眼,不伴头痛、复视及肢体活动障碍,无大小便失禁,时有耳鸣,即到当地医院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给予“盐酸培他啶”等药物治疗,约24小时后症状缓解,l月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次持续2—10小时不等,均经对症治疗好转。l天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  相似文献   

7.
焦帼范  张哲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6,17(3):359-360,F003
对5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发作间歇期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转颈试验研究。发现转颈一较试验前BAEP异常率显著增高(P〈0.005),提示本病发病机制中血液动力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降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近5年来,医学界对VBI性眩晕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在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有关中医对此的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言凤华 《吉林医学》2013,34(10):1881-1881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部分患者由于反复发作,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梗死,造成严重后果。我院用醒脑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住院患者,入选患者符合WHO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即起病急,2 min内出现眩晕,同时有下列一项以上的一过性表现,①运动障碍;②感觉障碍;③单目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指短暂的、可逆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椎基底动脉痉挛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脑干内脑血流量减少至功能阈值以下而引起发作。主要临床表现是急起的眩晕,约占80%~98%,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临床上用药各异,疗效不一,为进一步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该病特点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临床以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为治疗手段,我科于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对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予天眩清静脉治疗,并配合多普勒超声(TCD)跟踪检查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发作间歇期,对其及早确诊极为重要。本文对我院1996年1月~1997年10月诊断为VBI的48例患者TCD血流图进行分析,并于同期30例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检者进行对比观察。1 临床资料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5%的葡萄糖液250mL(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对照组20例用桂哌齐特16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后发作停止时间、治疗前后血黏度指标、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P&lt;0.05)。治疗组治疗24~72h以及72h以上发作停止的患者分别为21,3例,对照组分别为3,5例,2组分别比较,有极显著或显著性差异(P&lt;0.01,P&lt;0.05)。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黏度指标。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中医药治疗近况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导致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出现其供血区各组织的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眩晕、视觉障碍、头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内脏性障碍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青壮年也可患病。多突然发病,发作无明显规律(由颈椎病所致者与头颈过动作关系密切),每次发作多持续数分钟,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后遗不适可延至数天。其西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手术疗法和手法治疗、物理疗法、综合疗法以及急性发作期的对症处理等。中医药治疗本病有…  相似文献   

15.
椎 -基底动脉 (VB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型眩晕是常见的神经科症状 ,其发作突然 ,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 ,持续时间短 ,恢复快 ,不留后遗症 ,可反复发作。近年来经颅多普勒 (TCD)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和意义已被临床证实。现将我院 98例临床确诊为VBA性TIA眩晕患者TCD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患者 98例 ,男 5 2例 ,女 46例 ,年龄 3 5~ 75岁 ,平均 5 3岁 ,病程 2d~ 2 4年。诊断标准[1 ] :①眩晕发作时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②行走不稳 ,面部和四肢麻木感或无力。③视力模糊 ,短暂失明和复视等。④…  相似文献   

16.
江顺建  覃从军  俸明芳 《广西医学》2008,30(8):1241-124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剧烈性眩晕,伴有头昏、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复视和吞咽困难等,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我院近3年采用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81岁。于2008年11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晕厥1次,2 min后自行好转。发作与体位、用力、疼痛、精神紧张无关。外院检查,脑电图正常。此后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头晕伴晕厥发作7次,症状与前类似,与颈部位置改变有部分关系,每次发作后均伴有恶心、呕吐,吐后觉胃部不适。发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病。1998年1月~1999年3月对住院的63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用利帮芬特治疗,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48~76岁,平均61.7岁。临床诊断依据:(1)具有动脉硬化表现的中老年人,反复发作性眩晕或头昏,多与头位或体位改变有关;(2)伴有一种或多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作症状,或发作时有一过性脑干缺血、视力、共济改变症状;(3)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因素如颈椎病、高血酯、高血压等;(4)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有血流降低或有血管狭窄改变[1];(5)排除其他原因,如前庭神经元炎、美尼尔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9.
<正>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CT、MRI检查也多无阳性发现,诊断有一定困难。我科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对70例VBI患者进行检测,观察了椎基动脉血液动力学改变,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VBI患者70例,男30例,女40例。年龄35—71岁,平均53.5士9.0岁。病程1天—7年。临床诊断参照1989年WHO制定的标准,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5%的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5天为1疗程,对照组20例用桂哌齐特160mg加入0.9%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5天为1疗程,记录治疗后发作停止时间、治疗前后血黏度指标、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5%,P<0.05)。针对发作时间持续24~72h的患者治疗组有效率(57.5%)与对照组(15%)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发作时间超过72h的患者治疗组无效率(7.5%)与对照组(25%)有显著性差异(P<0.05)。舒血宁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血黏度指标。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针对症状持续超过24h的效果更佳,且能降低血黏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