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2.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并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主要通过重视养生、防邪入侵与药物预防来做到未病先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重视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相似文献   

3.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中医的“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灵枢·逆顺篇》有关于“上工治未病”的具体论述。归纳而言,一为“刺其未生”,二是“刺其未盛”,三是“刺其已衰”。巨刺首见于《内经》,是九刺法之一。《灵枢·官针篇》讲...  相似文献   

4.
扁鹊的“治未病”源于《内经》,体现于《难经》。“治未病”包括对疾病要“早发现,旱治疗”的观点,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层次的内容,并符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之道。扁鹊的“治未病”得到后世的继承和发扬,至今对我们的中医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金匮要略》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整理归纳为4层涵义:防病未然,调摄固本;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防变,治在证先;瘥后防复,重视调理。并以此为据浅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周易》等古代著作有关生活和疾病预防的论述,对照《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可知后者的“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分别渊源于前者的“防患于未然”和“不药而愈”,两者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勇 《中医杂志》2008,49(2):186-187
中医汗证治本防变理法,属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范畴,既病防变理法贯穿《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中,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探讨较多,笔者从临床角度对汗证辨识,对治疗上治本防变理法方药作一探讨。1阴阳为本,五藏化液,汗液生化有常变生理性出汗谓之常,病  相似文献   

9.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小红 《陕西中医》2009,30(11):1542-1542,1548
《内经》“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就是养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温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探讨430061湖北中医学院吕文亮温病治未病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防病,二是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属预防学的内容,由于温病大都来势凶猛,变化殊多,故既病防变原则显得更加重要。温病治未病思想渊源流长,细究前贤论述及临床,其始于《内经》...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之一。《内经》中“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疾病预防。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相似文献   

13.
研究《周易》等古代著作有关生活和疾病预防的论述 ,对照《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可知后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分别渊源于前者的“防患于未然”和“不药而愈” ,两者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奇  陈靖雯  李赛美 《新中医》2012,(4):145-14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发展了《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并以六经辨证为载体,将其应用于临床,可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温病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的养生观源于《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及“治未病”的思想:调摄精神,将息得宜以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后世医家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等,均是《内经》养生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是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后世医家在防病治病方面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9.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治未病”观的治则。基于此,针灸治未病得到发展。从治疗效应角度对针灸治未病机理解析为:整体性调整是治未病针灸术适应症广泛的理论基础,双向性调整作用是针灸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针灸调整作用的生理性揭示针灸治疗作用是有限的。治未病针灸术是自然疗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