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2种续泵方式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将68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胺维持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续泵时采取双泵续泵的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续泵方式。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变化、心律失常、意识变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的收缩压和心率。结果采用双泵续泵的观察组血压下降、心率变化、心律失常、意识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续泵时采取双泵续泵的方式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自动化智能微量泵对药物续泵更换用于心脏术后应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心脏外科行心脏手术的7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的双泵泵入药物,而观察组38例采用自动化智能微量泵泵入药物。观察两组心率和收缩压、不良事件(血压下降、心率波动、心律失常、意识变化以及心脏骤停)。[结果]在心率和收缩压方面,观察组在换药3 min、换药5 min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而对照组高达2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6,P0.05)。[结论]采用自动化微量泵对心脏术后病人进行血管活性药物输送具有更稳定的血流动力,能够显著降低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血管活性药物在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对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临床上常应用微量泵控制血管活性药物输注,以期达到精确、有效地用药[2].通过介绍微量泵泵用耗材的选择,不同的泵入途径,微量泵的移动方式,微量泵注射器更换方法的选择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提出选用聚丙烯(PP)材质的专用泵用耗材,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平行移动泵体,血管活性药物单独通路输注,对于儿科重症患儿使用快速更换法,对成人重症患者选择双泵法或快速更换法,以保障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使用,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波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泵入血管活性药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琳 《现代护理》2007,13(14):1283-1284
目的探讨当使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避免因更换注射器而造成血压明显波动的微量泵使用方法。方法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组1为观察组,使用Orchestra组合微量泵中继;组2也为观察组,使用双微量泵联合中继;组3为常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个微量泵。每组均在更换下一组血管活性药物前及更换后测量血压。观察更换药物有无引起明显血压波动。结果2个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对照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中的应用,解决了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引起血压波动的难题,尤其适用于在较常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监护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当使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避免因更换注射器而造成血压明显波动的微量泵使用方法.方法 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组1为观察组,使用Orchestra组合微量泵中继;组2也为观察组,使用双微量泵联合中继;组3为常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个微量泵.每组均在更换下一组血管活性药物前及更换后测量血压.观察更换药物有无引起明显血压波动.结果 2个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对照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中的应用,解决了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引起血压波动的难题,尤其适用于在较常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监护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泵续泵并行法在体外循环术后持续输注血管活性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8例体外循环(CPB)术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双泵续泵并行法更换泵前管路,对照组采用常规停泵换泵法。结果观察组CVP(80.63±6.99)mmHg(1mmHg=1.33kPa)、MAP(11.24±2.83)mmH_2O、R(92.37±17.01)次/min,对照组CVP(74.33±7.96)mmHg、MAP(9.97±3.12)mmH_2O、R(104.03±17.46)次/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止持续输液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4例(6.24%),观察组无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体外循环术后持续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双泵续泵并行法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治疗中,微量泵作为一种定容性新型泵力仪器,由于精确度高,流速稳定,用液量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危重患者,在持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因药物的剂量相对较大,为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我们采用泵对泵更换法,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泵针的方法对保持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换泵针过程中药物泵入的间断可导致患者血压的波动,不利于患者治疗。通过介绍现有的泵针更换方法,包括单泵法(改良更换法、改良法、管对泵更换法、快速更换法、orchestra组合微量泵更换法)及双泵法(DP、DI、改良的DI),并阐述单泵法及双泵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提出对于儿科重症患者使用快速更换法,对成人重症患者选择双泵法或快速更换法,以减少患者血压的波动,促进其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管活性药物在抢救急、危重病人中要求有平稳的速度和精确的剂量,通用单位为每分钟、每公斤体重多少微克,这就需要借助微量系。当前,微量泵已广泛地在临床上应用,微量泵药物配制有多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而我们采用的体重(kg)×常数一所配药物浓度的计算方法较常用的其它两种方法,具有简单、方便、正确、迅速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I满意效果。现对比总结如下。13种微量系药物计算方法比较附表3神微量泵药物计算方法比较对比可见,方法正和方法2虽可计算出不同医嘱条件下的微量泵药物剂量,但临床应用中血管活性药的剂…  相似文献   

10.
微量推注泵具有剂量精确、微量、速度均匀持续的特点,是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重要设备。由于泵人的大多数是特殊药物,包括各种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高浓度电解质等,这些药物使用得及时、准确可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错将严重影响救治效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微量推注泵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在享受微量推注泵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如何加强管理,是微量推注泵使用过程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现将围泵期的安全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使用微量泵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的效果和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6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脏瓣膜病患者使用微量泵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护理要点.结果 用药后出现头晕等轻微用药反应者5例,更换药物时出现血压、心率波动者4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者15例,无菌性静脉炎发生5例,液体外渗者4例.实施瓣膜置换手术治愈出院者240例,无手术指征出院16例,死亡7例,无一例严重血管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是积极调整、维护心功能的重要手段,加强用药期间的护理,减少用药的不良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多巴胺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文香 《现代护理》2001,7(12):41-41
微量注射泵应用以静脉注射 ,能使药液进入人体血管的速度得到精确的控制。多巴胺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 ,应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能使其入血管速度及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应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多巴胺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在 2 0 0 0年 3月~ 2 0 0 0年 8月期间经江苏省人民医院ICU的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共 5 3例 ,其中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36人 ,法洛氏四联征矫正术后 10人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7人。2 方法给上述患者均使用多巴胺及硝普钠等药物 ,用浙江医科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的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将一定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2×3析因设计,用医用三通人为制造阻塞模型,记录不同顺应性微量注射泵泵用延长管在不同泵注速度下的阻塞报警延迟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泵用延长管在不同的泵注速度下均存在阻塞报警时间延迟,最短为(414.43±64.67)s,最长为(2770.16±420.20)S;泵速越慢,报警延迟时间越长(P〈0.05)。当泵速为5ml/h和10ml/h时,泵速相同使用软硬管的报警延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以2ml/h的速度泵注药物时,软管报警延迟时间较硬管长(P〈0.05)。结论护士要正确认识微量注射泵泵注阻塞报警延迟并及时干预处理,合理选择泵用延长管类型,合理调节微量注射泵泵注速度,减少各种阻塞导致的报警延迟,提高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安全性,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4.
堵洁 《当代护士》2014,(9):120-121
总结了180例危重患者应用微量注射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全程严密监测病情、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做好静脉通道的护理、规范微泵的管理、加强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等措施,认为应用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能确保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微量注射泵更换药物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蒨  杨桂俐 《天津护理》2007,15(4):229-229
在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维持病人血液动力学稳定非常重要。微量注射泵是一种用少量液体将药物精确、微量、均匀、持续泵人体内,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更换药液,由于危重病人应用的药物种类多,输液量大,以及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浓度较高,因此在更换药液时,经常会由于短时间内进入病人血液中的药物速度发生变化而造成低血压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反复实践,对换药方法进行了改进,从而减少了此类问题的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常规液体配合微量泵输注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常规液体配合微量泵输液对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03年11月至2007年9月期间使用微量泵注射者618例,按照是否配合使用常规液体分为观察组(372例)和对照组(246例),观察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同时应用常规液体的观察组患者出现管道堵塞、静脉回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合理选取常规液体配合微量泵输注,可减少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微量泵的应用更加安全、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微量注射泵(以下简称微量泵)是用少量液体将药物准确、微量、恒定、持续地泵人体内,既可定时控制药物用量,避免因药物浓度大小波动而产生的副反应,又可保证药物的最佳有效血药浓度的泵力仪器。它不会因病人的姿势和体位的变化而影响输注速度。在心胸外科经常用于泵注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高浓度补钾、持续输入镇痛、镇静药及化疗药物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微量泵输注生长抑素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量泵注射生长抑素的效果。[方法]将144例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按输注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与微量泵组,传统组采用普通输液法,微量泵组采用定容性微量泵输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量泵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输入生长抑素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9.
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风险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梅 《上海护理》2007,7(3):67-68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给药问题是常见的临床护理风险。血管活性药物包括收缩血管药物和扩张血管药物,是内科常用药物,目前常以微量泵持续给药。为了保证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使用,现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应用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风险事件种类、发生原因和管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FMEA模式在提高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安全性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ICU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休克患者,入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泵入治疗的患者共93例,按照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2018年7月—12月)和观察组48例(2019年1月—6月)。应用FMEA模式对流程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的失效模式,比较实施改进方案前后风险优先指数(RPN)值、血压波动事件例次、幅度及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应用FMEA模式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微量泵的流程进行改进后,观察组相关失效模式的RPN值明显下降(P<0.01),因药物中断、药物泵速受干扰、泵管不通畅、微量泵报警排除延迟四项失效模式导致的血压波动事件例数大幅下降,血压波动的最大幅度显著减小[(23.89±5.26)mmHg vs (12.50±4.56)mmHg,P<0.001],血压波动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27.50±8.15)min vs (12.38±5.12)min,P<0.001]。结论:应用FMEA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泵入的安全性,减少泵入流程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