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升降散方出于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是调表里三焦气机升降的代表方。方由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等药组成,方中白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阳,能解郁清热,祛风除湿,化痰散结定惊,杨栗山称之“能辟一切拂郁之气”;蝉衣甘寒,其气清肃,能开肺窍,凉散疏透郁热,解痉定惊;姜黄辛苦温,能散郁破血通络;大  相似文献   

2.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清酒、熟蜜组成。升降散虽是治疗温病之方,但谨守因郁致火之病机,其用药特点以清、透为主,适用于气机升降失调,郁热外出不畅之证。  相似文献   

4.
借用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认识痤疮,认为其病机波及卫、气、营、血四个层次,症状多兼见卫、气、营、血分证,病机分别是卫分郁闭、气分郁热、营分痰热、血与热结,治疗痤疮宜贯彻"火郁发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瘀者行之"的原则,犀角升麻汤为治疗痤疮血分瘀热证良方。方中寒温之药并用,清热的同时发越郁火,并结合行散之药,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用治痤疮,可收桴鼓相应、拔刺雪污之效。  相似文献   

5.
邱健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4年,对升降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有自身的独特见解,认为温病杂气由口鼻而入,或七情内伤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导致邪气内郁而不得泄散,蕴结于里而成火郁之证。其核心病机在于火热内郁,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郁火纠结,气机失于调畅而滞,阳气不升,浊阴不降,而致憎寒壮热,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丹毒发斑,谵语狂乱,大便秘结,小便淋涩等诸多见症,虽病证复杂,但病机一致,均为杂气怫郁,郁而化火所致。通过以升降散为主加减化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用基础方,使之方证相符,在临床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邱健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基层中医特色重点脾胃病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37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精研医术,善用经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运用升降散论治外感热病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郁热”之病机贯穿于外感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可单纯因感受淫邪致郁,也可因内生之“郁热”外合六淫之邪而发病,遵循“火郁而发之”,崇尚升降散治以透发郁热、升清降浊,和气机,调卫气营血,和三焦,临床遵循“辨病+辨证”原则,以升降散为基础方随证治之,主要分为卫分热毒证、邪犯少阳证、肺热壅盛证、阳明热盛证、营血热盛证、湿热壅盛证六型随证加减,并注重因势利导,兼顾脾胃,调理饮食,顾护阴津,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火郁”及“火郁发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火郁”的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遏郁停结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运用这一机理,对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关于火热病的论述进行剖析。并在“火郁发之”的启发,针对火郁的原因,提出了发散、疏通、消导、疏肝、祛瘀、化湿、升阳等火郁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8.
王治强教授治疗肺系高热提出运用宣清法,以宣透邪热与清泄疫毒相配合为治疗原则.强调本病病因病机是六淫戾毒侵犯卫气,邪热疫毒郁闭蕴结,弥漫表里三焦,上不得宣通,外不得透散,内不得清解,下不得泻出,以使“表里三焦大热”而热势张.其以温热病之卫气营血各阶段为常见,而其中卫、气、卫气同病尤为居多.因而,有效地、及时地控制、拦截、阻断温热邪毒在卫、气分的传变发展,乃为治疗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吴氏又可在《内经》“主气不足,客气胜也。”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正虚邪实,主客搏结而产生发病机理的思想指导下,于《温疫论》中首次以“主客交病”立为专病讨论,洋尽阐述了因营血不足,疫气内侵,“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混,”而致“谷气暴绝,更加胸膈痞闷,身疼发热,彻夜不寐”等病症,针对此证之机因,又创立了“多有得生”之三甲散。综观全文,可以窥测此重笃之疾,难辨之证,又极易失误之治,亡于病危者甚多,毙于药误者亦复不少。吴氏积心良苦地立此病,创此方,旨在免后人重蹈复辙,再误入失治误治之歧途。考“主客交病”为客邪与不足之营血相互胶固,合而为一的温疫病之变证范畴,然吴氏所  相似文献   

10.
传承李士懋教授经验: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宇澜  王强 《环球中医药》2012,5(5):373-375
升降散为清代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中命名,为治温十五方之总方.李士懋教授擅用升降散治疗"火郁证"."火郁证"的临床 表现复杂,涉及各科疾病,然其脉象为典型的沉而躁数之"火郁脉",只要遵从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把握病因病机,从凭脉辨证入手,巧妙应 用升降散,可以治疗很多疑难疾病.本文通过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验案,阐述了临床辨证论治"火郁证"的要点以及应用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介绍施维群教授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运用升降散治疗肝性脑病的经验。认为肝性脑病易发生“郁热”,临床辨证只要抓住“郁热”的总病机,皆可辨证运用升降散以“发之”,升清阳、降浊阴、透解郁热,并将调畅气机、助邪发之贯穿治疗始终,气机顺畅,疾病自安。  相似文献   

12.
杨德福 《新中医》2023,55(14):208-214
探讨分析《温疫论》中的理法方药。分析认为,现存最早论治温疫的专著《温疫论》蕴含着吴又 可辨治温疫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其中颇多创见。吴又可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 —杂气说及疠气说,力主温疫 不同于伤寒。建立表里辨证模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体系。提出和阐发阳郁化热理论,揭示温疫的基本病机是 邪阻气机,阳郁化热或化火,耗气搏血,伤津耗液。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视邪之所在、邪之所趋,因势 利导使用汗、吐、下三法,导邪外出,宣通气机。丰富了攻下法和治疗温疫的方药。阳郁化热理论是吴又可学 术思想的核心,温疫的辨证、治法、方药及治疗禁忌均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3.
胃肠疾患医话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中 《中医杂志》1996,37(8):464-465
1 升降散与胃气上逆清代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中收载的升降散,组方相当别致,从而令人瞩目。近来在中医药的刊物上常见用该方的介绍,如以升降散加荆芥、牛蒡子、黄芩、栀子、竹叶、桔梗治火郁低热。江南流传一个叫“表里和解丹”,专主卫气同病,也是以升降散作基础方(外加剂芥、藿香、薄荷、滑石、萝卜汁等)。河北玉田县有位老中医,常以升降散的原方研末,治疗顽固性腹胀,  相似文献   

14.
"火郁发之"一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本为阳盛所生,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则氤氲于内而致病.故<丹溪心法>说"气有余便是火",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临床治疗火热郁闭所致的病证,<内经>强调要"火郁发之",即在清热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辛温或辛凉的发散药物,顺其性使之得以升散.  相似文献   

15.
升降散新用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是赵绍琴教授十分推崇的一首名方。清代医家杨栗山在其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中,谓升降散:“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是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瘟疫范围。余以此方治疗外感及杂病火郁之证,诸如咽  相似文献   

16.
升降散源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该书以其为治温疫十五方之“总方”。该方由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性寒无毒,味咸而甘,为轻虚之品,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姜黄气味辛苦,行气散郁;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全方取僵蚕、蝉蜕之气分药来生阳中之清阳,取姜黄、大黄之血分药降阴中之浊阴,寒热并用,升降同施,表里双解,以行升清降浊、宣郁散邪、活血通络之功。根据临床运用和观察,升降散治疗多种皮肤病及内科疾病均有较好的效果,现整理临证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外感时邪温毒、湿热温毒内犯胃肠,或手术创伤,或正气虚弱,或病程日久失治误治等因素有关;多数医家提出正气不足、素体虚弱、温热邪毒乘虚侵心、气阴两虚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关键.笔者认为其病机是气虚火郁,而治疗当遵"火郁发之"之旨,以益气舒脾、升阳散火为法.  相似文献   

18.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首创寒热错杂方,“火郁发之”的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烦躁、心下痞、四肢厥逆为典型表现,代表方剂大青龙汤表寒热闭,治以解表清热;栀子干姜汤热郁胸膈,治以宣泄并举;半夏泻心汤中虚热结,治以辛开苦降;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阳郁,治以透达郁阳;麻黄升麻汤阳郁下陷,治以发越郁阳。治疗上寒热并用,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煎法上,使用麻沸汤渍,轻泄拂郁。服法上,中病即止,以和为度。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者,“六气皆可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郁者,因气滞、血淤、痰结、便秘、尿涩而拂郁不达也。发者,以汗、吐、下、宣、散、疏、利等法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也。简而言之,用“发之”的方法来治疗因“火郁”引起的病证,即“火郁发之”。笔者根据上述原则治疗内伤杂病之火热证,稍积经验,兹举例案以为印证。  相似文献   

20.
基于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衰而生百病”思想,探析孤独症与脾胃之间的病机联系,阐述“调节升降以滋脑髓、理气化痰以清九窍、濡养五脏以安五神、火郁发之以护元气”对孤独症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