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72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 372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86.19%,156/181)和转移度(28.24%,936/3315)高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58.12%,111/191)和转移度(19.19%,357/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率(79.49%,186/234)及转移度(30.84%,1002/3249)显著高于浸润深度T1~T2淋巴结转移率(58.70%,81/138)和转移度(15.11%,291/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92.68%,114/123)和转移度(33.47%,753/2250)高于中、高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6.09%,105/138和43.24%,48/111)和转移度(20.98%,411/1959和13.35%,129/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不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 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分化程度及解剖部位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选择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32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OX-2、MMP-9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3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OX-2、MMP-9阳性率分别为67.4% (89/132)、69.7% (92/132);其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相关(P<0.01).结论 COX-2、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密切相关,可能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组织CD13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直肠癌与癌旁切缘正常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组间的差异以及癌组织中CD133与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p 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13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4%、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CD133高表达阳性率为33.6%,低表达阳性率为32.8%;癌组织CD133高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3、0.408,与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直肠癌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可作为直肠癌恶性程度判断的新的分子指标应用于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其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168例手术确诊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部位、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癌胚抗原与淋巴结转移间有相关关系(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是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癌胚抗原是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5.
研究直肠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8例直肠癌、15例直肠管状腺瘤及 9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的MVD。结果表明 ,直肠管状腺瘤MVD低于直肠绒毛状腺瘤 (P <0 0 5 ) ;直肠癌MVD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48例直肠癌患者MVD与其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5 ) ,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显示MVD可作为判断直肠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83例胃癌组织、2 5例正常胃组织进行MMP - 2表达的测定 ,同时以经典的Feulgen染色法及图象分析技术对癌细胞DNA含量进行测定 ,分析与胃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 - 2在正常胃黏膜中呈阴性表达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为 78.3%(6 5 83) ,MMP - 2表达强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浸润深度、TNM分期显著相关 (P <0 .0 5 )。DNA指数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分别为 1.4 7± 0 .2 3和 0 .97± 0 .15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显著相关 (P <0 .0 1)。结论 MMP - 2表达和DNA含量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对其检测有助于对胃癌病人的转移及预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类型及根治性手术中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探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即第三站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2年12月共496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患者按是否清扫第三站淋巴结分为两组,其中清扫组317例,未清扫组179例,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清扫组第三站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3.9%(44,317),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达浆膜层(pT3)、浆膜外层(pT4)的直肠癌患者,其第三站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较高.清扫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271/296)、69.9%(207/296),明显高于未清扫组的87.3%(144/165)、56.4%(931165)(P=0.026、0.013).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达pT3、pT4的直肠癌患者,在行直肠癌根治术时应行第三站淋巴结清扫以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TNFR-Ⅰ)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胆管癌手术标本48例,常规HE染色分组后,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和TNFR-Ⅰ的表达情况。结果TNF-α主要在胆管癌细胞的胞浆中表达,阳性率为25%(12/48),其表达强度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TNFR-Ⅰ主要在胞膜和胞浆中表达,阳性率为75%(36/48),其表达强度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1。TNF-α与TNFR-Ⅰ二者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NF-α和TNFR-Ⅰ在胆管癌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TNFR-Ⅰ。TNF-α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分化、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无关。TNFR-Ⅰ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但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行D2根治术时No.12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进展期贲门癌术后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20例进展期贲门癌的No.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5%,并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淋巴结累及程度及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类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高、中分化类型;弥漫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局限型;浸润浆膜层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下组;病灶直径≥5.0cm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直径〈5.0cm组。结论贲门癌No.12组淋巴结转移清扫对减少肿瘤细胞的残存,能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对疾病的准确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肺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分别检测62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C和MMP-2的表达情况,根据不同的临床条件(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组研究VEGF—C、MMP-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转移,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62例肺腺癌中有34例VEGF—C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2.3%,38例MMP-2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8.5%。VEGF—C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部位、淋巴结转移、分期、分化程度、生存期有关(P〈0.05),与性别无关。MMP-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部位、淋巴结转移、分期、分化程度、生存期有关(P〈0.05),与性别无关。VEGF—C和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7,P〈0.01)。结论VEGF—C、MMP-2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期有关,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VEGF—C和MMP-2高表达的肺腺癌患者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nm2 3-H1在胃癌分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 4 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nm2 3-H1的表达。结果  4 5 6 % (2 1/46 )的胃癌nm2 3-H1表达下降。nm2 3-H1的高表达与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型无关 (P >0 .0 5 ) ,而与肿瘤大小、胃癌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另外 5 4 4 %的分化型胃癌nm2 3-H1的表达高于其淋巴结转移癌 ,而在低分化型胃癌中有 5 3 8%。结论 nm2 3-H1可能对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 ,但与胃癌的分化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侧方清扫的意义。方法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行根治性手术,B组在TME基础上加做侧方淋巴结清扫,2组辅助治疗相同,分析两组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侧方淋巴结转移是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占低位直肠癌的16.7%;侧方淋巴结转移常发生在低分化及粘液腺癌,也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B组较A组局部复发率降低10.6%(P〈0.05),总生存率提高18%(P〈0.01)。结论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应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这可以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80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宫颈癌组)、80例宫颈炎症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RAC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分化程度、病灶直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RACK1蛋白、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0%、72.50%,对照组分别为10.00%、22.50%,宫颈癌组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RACK1蛋白、STAT3蛋白阳性表达均与肿瘤的病灶直径无关,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在低分化癌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高于高中分化者、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STAT3蛋白的阳性表达还与肿瘤的FIGO分期和浸润深度有关,在Ⅲ+Ⅳ期癌组织、浸润深度为T3+T4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高于Ⅰ+Ⅱ期者和T1+T2者(P均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RACK1蛋白和STAT3蛋白表达升高,且与肿瘤的分化、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化(S-P法)及组织病理学等方法,检测61例原发性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VEGF的表达。计算出凋亡指数(AI)并测出VEGF的平均吸光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AI和VEGF吸光度(A)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低分化程度组和高TNM分期组VEGF吸光度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组及低TNM分期组(P〈0.01),而其AI值明显低于高分化程度组及低TNM分期组(P〈0.01)。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明显高于浸润深度未超过肌层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而AI与浸润深度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生存率降低与AI、VEGF、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AI、VEGF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细胞凋亡和血管形成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形成;VEGF与食管鳞癌的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其表达增高与食管鳞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AI、VEGF是食管鳞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5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212枚区域淋巴结(pN0)中CEA—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不同部位淋巴结微转移的差异。结果微转移阳性检测率达32.69%,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颈部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上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16.67%。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中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35.29%;腹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下段食管癌,占16.67%。“跳跃性微转移”率为17.65%。结论胸段食管癌易发生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微转移,纵向微转移率远大于横向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食管癌手术中应注意上述部位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ACCl在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直肠腺癌组织及正常直肠黏膜上皮组织中MACCl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直肠腺癌浸润程度、分化、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直肠腺癌组织中MACCl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P〈0.01),MACCl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患者临床病理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俨〈0.05)。生存分析显示,MACCl阳性表达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7.2%,MACCl阴性表达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CCl在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直肠腺癌的病理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为直肠癌侵袭转移的研究和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区域淋巴结微转移作为食管癌TNM分期补充参数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取术前未经放或化疗的食管癌手术标本22例,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癌组织MVD,区域淋巴结作常规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和微转移。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MVD平均值为41.6±14.32。MVD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CK免疫组化染色使淋巴结阳性率从30.11%提高至42.05%。N0期CK( )患者与N1期患者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0.0%和42.86%(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和区域淋巴结微小转移是食管癌的重要预后因素,分别作为食管癌分期T、N因素的补充参数,对预示食管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5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212枚区域淋巴结(pNO)中CEA-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不同部位淋巴结微转移的差异.结果 微转移阳性检测率达32.69%,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颈部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上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16.67%.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中段食管癌,微转移率为35.29%;腹腔淋巴结微转移多见于胸下段食管癌,占16.67%."跳跃性微转移"率为17.65%.结论 胸段食管癌易发生颈部、纵隔、腹腔淋巴结微转移,纵向微转移率远大于横向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食管癌手术中应注意上述部位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食管癌组织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正常组织MT1-MMP的表达.结果 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MT1-MMP的阳性表达率(87.0%)与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1-MMP的表达程度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加强(P<0.01),MT1-MMP的表达程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食管癌分化程度、食管癌术后3年转移和/或复发有关(P<0.01).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MT1-MMP的表达与食管癌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MT1-MMP在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ⅠA2-ⅡA。观察术后病理LVSI,随访终点为死亡。分析LVSI与临床、病理及总生存率关系。结果:98例中LVSI阳性48例,LVSI阳性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患者失访7例(LVSI阳性3例、阴性4例),随访率92.9%,随访中位时间68个月(50~86个月),5年生存率71.4%,LVSI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LVSI阴性者(82.6%)(P0.05)。Kaplan-Meier分析,LVSI阳性患者生存期低于阴性患者(P0.05)。LVSI、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侵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LVSI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LVSI阳性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LVSI可能成为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