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漪 《养生月刊》2022,(4):324-325
山药,又称薯蓣,《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称其:"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草纲目》记载,由于唐代宗叫李豫,为避讳,将"薯蓣"改为薯药,又因为宋英宗叫赵曙,为避讳而改为山药.既然称之为"山药",说明古人对其可食可药的功能有着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薯蓣论选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禀春生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  相似文献   

3.
<正>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1860~1933)毕生的临床经验。全书所列一百七十余方,有一百六十余首为先生自拟。张氏立方,自成格局,多所创新,而对一味山药的临床应用,尤为突出。山药,原名薯蓣,性味甘温平,入肺脾肾三经。本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常用于益气补脾,滋肾虚,治消渴等。惟因此药性味平和,历来祇用于平补,常服之剂,而不用于险难危重之疾。陈修园认为:“若大病而用山  相似文献   

4.
农训学 《养生月刊》2017,(3):260-262
薯蓣,又名山薯、淮山药、怀山药等,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该品具有食用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在历代本草中都被列为补虚佳品. 山药最早见于《山海经》,名署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名医别录》称山药“主治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新修本草》赞扬“署预,晒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久服能轻身,不饥,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本草纲目》说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  相似文献   

5.
山药浅识     
<正>山药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干燥根茎,根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干时白色,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食用,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最佳,称"怀山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综合研究山药的临床功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治疗"喘促无力",有主伤中,补虚羸之功,张锡纯用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  相似文献   

6.
<正>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味甘性平微涩,归脾、肺、肾经。《神农本草经》谓山药为上品,"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本草纲目》认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可见山药补脾养胃、补肾涩精的作用明显。山药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应用甚多,笔者将本科室多年来应用山药治疗蛋白尿、血尿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山药治疗蛋白尿蛋白尿是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蛋白乃体内精微,与脾  相似文献   

7.
山药(Dioscoreae Rhizoma)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性温,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王孝涛先生在对汉代至清代160多部主要医药文献进行了研究,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中整理出14种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山药又叫淮山药薯蓣,是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薯蓣的块状根。既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医病的良药。中医认为山药性味甘、平,入脾、肺、肾三经,补而不腻。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载其有“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的功效,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功用概括为“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五个主要方面。历代医家视山药为“理虚之要药”,目前沿用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9.
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宿根蔓草植物山药DioscoreaoppositeTbunb .(D .batatasDecne.)的块根 ,又名白苕、土薯、大薯、薯药 ,具有补脾、益肺、固肾、益精的作用 ,原名薯蓣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言其“主伤中补虚赢 ,除寒热邪气 ,补中益气力 ,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轻身不饥延年。”《本草纲目》云 :“山药性温味甘平无毒、健脾胃、益肺肾、止泄痢 ,化痰涎 ,润皮毛。”〔1〕 山药多糖 (Chinese yam polysaccharides,RDPS -I)是从薯蓣科植物根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有效成分 ,其化学结构中的糖基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及甘露糖 ,糖基…  相似文献   

10.
上品:石斛     
内容:石斛其说不一,出卢江六安者色青,长三二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实,咀之有腻涎粘齿,味甘淡,此为最佳。如市中长而黄色及枯槁无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无不误用,故附记于此。味甘平。主伤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气,使中气不失守。补五脏虚劳,后天得养,则五脏皆补也。羸瘦,长肌肉。强阴。补脾阴。久服,浓肠胃,肠胃为中脏之府。轻身延年。补益后天之效。  相似文献   

11.
大承气汤在肺系急症中的运用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者疗疾祛病,除应诊断准确,辨证无误外,还要知药善用。王道之药,中庸之剂,固然能够“补虚羸”,“轻身益气”而为临床所常用。然峻猛之剂,亦为“破积聚”,“除寒热邪气”所必需。大承气汤因其性迅猛药效专著,多具斩将夺关之力,每收直捣黄龙之功。故古人有“药弗...  相似文献   

12.
魏宝华 《中医杂志》2003,44(2):91-91
肉苁蓉,《吴普本草》谓甘温、酸咸无毒,入肾、大肠经。《本经》曰:“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别录》谓:“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日华子本草》谓:“治男子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笔者临证近30年,常应用此药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佳,兹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3.
王安璐  徐浩 《北京中医药》2017,36(8):694-695
《黄帝内经》中提出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张仲景《伤寒论》则提出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取效的关键,益气温阳、活血祛痰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则。采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方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酌定温药、寒药的剂量与比例,患者可以长期耐受,尤其对一些现代难治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4.
明辨虚实,治分急缓:一般而言。儿童以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多属实证。而缓解期多属虚证,故其治疗无非虚实两端。正如古人所云:“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姜先生认为:哮喘证有寒热虚实不同,治之先后方法各异,虚实中夹寒热,寒热中有虚实,治喘需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挫其势。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故急性发作期以祛邪治标,缓解期则以补虚治本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5.
山药,本名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因宋英宗讳署,故改为山药。由于地域差异,其名称也不尽同,有叫薯蓣、山芋、山薯、土薯等等。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系多年生缠绕草本  相似文献   

16.
地黄论选     
正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则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  相似文献   

17.
五味子     
《光明中医》2014,(10):2038-2038
味酸温。主益气,气敛则益。咳逆上气,肺主气,肺气敛则咳逆除,而气亦降矣。劳伤赢瘦,补不足,气敛藏,则病不侵而身强盛矣。强阴,气敛则归阴。益男子精。肾主收藏,而精者肾之所藏者也,故收敛之物无不益肾。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此以味为治也,凡酸味皆敛,而五味酸之极,则敛之极,极则不止于敛,而且能藏矣。藏者冬之令,属肾,故五味能补肾也。  相似文献   

18.
<正>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知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释] 邪风:泛指六淫邪气。与“上古天真论”中的“虚邪贼风”同义。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张景岳:“天之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受于无形者也。喉主天气而通于脏,故感则害人五脏。”吴崑:“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脏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张景岳:“水谷之寒热,即谷食之气味,受于有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一症,病因众多,病机复杂,气机滞塞,血行失畅,正气亏损,邪气雍塞,虚实兼有,寒热相杂,治疗时,补虚则助邪,攻邪则伤正,热药则助火,寒药则伤脾,药轻则不及病,药重则变症丛生。本人长期临症探索,逐渐摸出一套治疗常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桑白皮论选     
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劳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腑,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绝脉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充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