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黄帝内经》自1925年至2016年的英译历程分为3个阶段,整理《黄帝内经》在这3个阶段的目前可考的15个英译本,并对每个译本的译者背景、翻译时间、文本选择、出版形式、学界影响、局限性等进行梳理,以期引起中医英译学界对《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更多思考,从而为新译本的诞生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对刘国辉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刘国辉《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翻译特色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借助西医术语进行归化翻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异化翻译,增加副文本进行深度翻译,统一修辞手段与增补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达到了介绍《伤寒论》医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这正是译者重视读者的接受度与译文忠实度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杨乐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37-2039
《伤寒论》的翻译对于中医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由于《伤寒论》条文简约,又深奥难懂所以合适的翻译方法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词法角度出发,选取了《伤寒论》英译中较为常用的增词译法、省词译法、具体译法和抽象译法,并以罗希文和黄海的译本为例证,探讨《伤寒论》翻译时的有效英译方法,旨在探索有效的中医典籍英译方法以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借鉴文学翻译中"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对比李照国译本和威斯译本对《黄帝内经·素问》前三章中"排比"修辞的不同处理,探析《黄帝内经·素问》"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希望为准确翻译《黄帝内经·素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黄帝内经》译本数量和传播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不同译本作为翻译研究的素材。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出发,以书名、篇名、中医重要概念以及篇章的英译为例对《黄帝内经》两译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并从译者的角度对影响译本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对译文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知识背景、翻译目的、预设读者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典籍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的翻译事业从1925年肇始,近一个世纪以来,已出现24部英译文本,分别以论文、选译本、节译本、编译本、转译本、全译本等形式问世,各具历史学和翻译学价值。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根据译介文本的主要功能,可将24部文本划分为学术型、临床型和文化普及型3个类别,以历时性研究为经,以分类研究为纬,梳理和分析译介文本的历史价值及核心名词术语翻译特征,能较为全面地呈现百年《黄帝内经》英译史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译者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三个视角对比分析了罗希文和魏迺杰《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发现,为翻译时代的受动性所限,罗、魏译本基于各自的为我性目的发挥了译者能动性,对《伤寒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译文创作.罗译本为促进中医在西方大众中的传播,常采用归化策略,迁就于西方语言习惯和词汇,具有更高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选取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伤寒论》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的英译为切入点,参照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理论对《伤寒论》中"热"字及相关词语的英译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正《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医学治则治法有着丰富的论述。治则治法是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亦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鲜有学者对《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相关内容的英译进行系统研究。对此,笔者试图对《内经》不同译本中治则治法学说相关术语或条文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德国功能派学者诺德提出的"纪实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为视角,探讨《内经》重要治则治法术语或条文的英译  相似文献   

11.
<正>《伤寒论》在中医学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论》中有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这些文化负载词往往是体现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独特认识的重要词汇。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对其处理方法是否得当将关系到整个文本的翻译质量。本文以罗希文《伤寒论》英译版本作为语料,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通过具体例证探讨《伤寒论》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英译研究是中医英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众多研究者从语言学、哲学、美学、符号学、生态学等多重视角对《内经》英译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研究视角虽详略不同但相互间亦有借鉴,且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对《内经》不同译本的评判亦各异。故以近10年来《内经》英译研究为契机,旨在以跨学科的形式,探讨《内经》英译研究正由西方翻译理论视角向国内回归,研究视野的多维、整合发展,必将会使《内经》的英译研究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3.
探讨顶真修辞及其修辞特点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并结合魏廼杰英译本《伤寒论》讨论《伤寒论》中的顶真修辞及其翻译策略。《伤寒论》存在较多的顶真修辞,并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在英译中译者较多地保留了其修辞格。在《伤寒论》顶真辞格的翻译过程中,需在医理和语境的背景下尽量保持顶真修辞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伤寒论》的两个英译本(罗希文译本、魏迺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开展翻译风格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罗希文译本倾向于使用意译法,用词更为丰富多样,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注重译文的易读性和可接受性;而魏迺杰译本则倾向于使用直译法,句式结构较为复杂,注重译文与原文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可能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选取《伤寒论》中4个重要的重言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美学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魏迺杰译本Shāng Hán Lùn(On Cold Damage)、罗希文译本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Shang Han Lun)、李照国译本On Cold Damage中重言词的不同英译方法,剖析译者的翻译审美心理机制,阐释翻译审美再现的过程。魏迺杰译本和李照国译本善于采用直译法和增译法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传达的审美信息保持基本一致,罗希文译本善于采用意译法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的审美要求。对于具有相似逻辑关系的重言词,魏迺杰译本采用合译法使译文实现缩其“形”、表其“意”的简洁效果。为实现重言词韵律和蕴涵的美学再现,译者要准确地把握重言词的审美信息,客观地进行审美判断,合理运用省译法,最大限度地实现重言词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对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总结现存《黄帝内经》的英译本,概述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试图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黄帝内经》3个译本进行英译研究,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其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目前学界较少对李照国译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李照国译本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翻译方法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误译、编辑排版问题、文化漏译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善于运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并将诸多翻译方法融会贯通,基本达到了向目的语读者准确阐释《伤寒论》医学要义的目的。今后的中医典籍英译应加强中医方向与翻译方向团队合作,以理解原文为基础,提高翻译准确度,不但要注重译文内容,还要重视编辑排版等细节,更应具有国家战略意识,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盛洁  姚欣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4-467
目的中医典籍的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典籍都有了自己的英译本,对同一典籍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文章试图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以《伤寒论》两个英译本比较为例,探索中医典籍英译的比较研究,为更好地翻译中医典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曲倩倩  许辉 《河南中医》2016,(8):1309-1311
目前,《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重点从题名、篇名、名词术语的译法发展到修辞格以及语篇连贯性等。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给《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又注入了新的血液。《素问》的英译本数量较多,共有9部,这或许也是《素问》在译文对比中更受青睐的原因之一。2000年—2013年,大部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以研究《素问》的英译本为主,从事《灵枢》英译的研究者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对《灵枢》的英译本研究需要增加研究的力度。《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开展10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将多种翻译理论灵活运用到单个译本研究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之上,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传统的翻译批评理论多关注译本和源语是否对等,很少提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译者的创造性。而生态翻译学则关注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某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及其重要性关注较少;再者,由《素问》《灵枢》英译的研究现状来看,《灵枢》的英译本研究很少,无论是从发表期刊数量上还是学位论文数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中医英译研究的热点,其中关于“五神”概念的英译研究独树一帜。本研究通过厘清《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系统中“志意”一词的内涵,梳理了《黄帝内经》中含有“志意”的所有语篇,确定“志意”在各语篇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现有的《黄帝内经》四部全译本中“志意”的译法,发现四个译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问题,包括对原文概念理解不准确、过分强调译名统一以及概念含义相同但译名不统一等。为促进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翻译应遵循准确性、统一性和对应性原则。首先,在翻译时应明确原文内涵,确保翻译准确;其次,尽可能地保持相同含义的名词译名统一。同时,对于不同含义的名词,建议选择相应的译法,而不应过分强调译名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