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头痛,头痛部位有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督脉、跷脉等经脉循行,而以少阳经脉分布范围最广.针刺治疗偏头痛有确切疗效,取穴以足少阳胆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除了头痛处局部取穴这个原则外,作者认为取足少阳胆经腧穴治疗偏头痛还与阳跷、阳维等奇经,以及经筋有关,而表里经、同名经配穴的运用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前临床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从脏腑辨证入手,选穴配穴也多用俞募、原络,往往忽略了经络辨证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医者根据经脉所属、所络及循行所过、所系,对相关经络循行路线切按、查压,通过特殊反应点进行循经选穴,配穴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经络辨证作为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理论,具有辨证治疗简洁实用,疗效确切肯定的特点,不论是外的筋肉疾病,还是内的脏腑疾病,均可采用经络辨证治疗,提示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的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针灸治疗头痛时应根据头痛的部位,辨别病变所属的经脉,取穴时充分考虑经穴的归经、经络的分布和走向,结合病证的分型,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也就是分经辨证.  相似文献   

4.
颈椎部位有数条经脉通过,是经络联系人体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及气血流通的一个枢纽.在颈部走行的诸多经脉中,尤以循行于项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等最易受到颈椎间盘病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经病 络病辨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病变 ,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病变 ,《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十五络的病候进行归纳总结 ,成为后世经络辨证的基础。然而 ,经与络是两个概念 ,经病与络病虽有其共同之处 ,但二者又各有其特点 ,互相不能包涵。因此 ,经病与络病的辨证也不能以经络辨证而概统之。实际上 ,目前的经络辨证 ,详于经而略于络 ,且二者的关系也没有区分开来。因而也不能为针灸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有必要将经病与络病的辨证区分开来 ,使经络病变的临床治疗更加明确而有效。1 经与络生理病理的异同“经”、“络”名词的出现 ,较“脉”为晚 …  相似文献   

6.
张瑛 《河北中医》1987,(5):32-33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和皮部的辨证。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各自的分布及病变时的证候表现来综合分析。兹就经络辨证中的主体,即十二经辨证和奇经八脉辨证分述如下。一十二经辨证经脉和所属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体表,在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些病候可以反映疾病的成因、性质及所属的经脉、  相似文献   

7.
颈椎部位有数条经脉通过,是经络联系人体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及气血流通的一个枢纽。在颈部走行的诸多经脉中,尤以循行于项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等最易受到颈椎间盘病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将血管神经性头痛分为风袭经络,肝阳亢逆,肝胆实热,气血不足,肾精亏损,痰湿阻络,胃火炽盛,血瘀头痛几种类型。按头痛的部位辨经,分为足太阳后头痛,足阳明前额痛,足少阳偏头痛,足厥阴巅顶痛;全头痛多为痰湿阻络,肾精亏损或气血不足所致。辨经与辨证相结合。阐述选穴及针刺治疗的机理。同时就132例病人进行了总结。痊愈率达70%。  相似文献   

9.
针灸理论指导我们在明确辨证的的基础上,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所络属的脏腑而进行辨证归经,然后根据辨证和辨经的结果,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以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当今针灸临床以经验取穴者居多,严格按教材进行辨证论治施术者则不多,因此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则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归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经络循行部位的相同点来总结各个经络所主治的疾病。对比其不同点来探讨其进化过程。经络的形成曾经有一个由循行方向不定、经络间的联络不定、脏腑属络关系不定发展到循行方向规律、经络间联络相对固定、脏腑属络关系确定的过程。归纳出各本经经络循行与其主治疾病的共同点,应用于临床,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及临床意义,背部腧穴取2.3寸所揭示的膀胱经内外还有经,脏腑之腧内外还有脏腑之腧的经穴现象与其他古典经络理论共同揭示了横向经脉概念。探讨夹脊穴、腧募穴、带脉、循经感传、人体躯干横向皮节过敏带与横向经脉的关系。这些横向循行经脉与传统上下循行的经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经络系统。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继承《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依据,丰富了六经辨证之法,发展了六经传变自愈识别之法,补充了六经病的传经形式,扩展了六经的证候与分类,完备了六经病的治则治法,提高了临床六经辨证论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陆颖  李青  李洁 《中医杂志》2012,53(21):1856-1859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国内临床针刺减肥的经络腧穴运用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手工检索部分杂志中的针刺减肥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设计数据提取表,提取文献中主穴的经络、腧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配穴的腧穴应用情况和辨证取穴情况.结果 共纳入文献80篇.主穴经络中应用频次前3位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主穴体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中脘,耳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内分泌、脾、胃;主穴主要分布在腹部和下肢;主穴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交会穴运用最多;配穴的高频体穴为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胃热湿阻型和脾虚湿阻型,高频配穴分别为曲池、内庭和阴陵泉、脾俞.结论 针刺减肥的取穴规律遵循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重用特定穴.选穴特点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15-518
曹志群教授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奇经理论相融合,形成脏腑经络奇经理论,并提出“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深入奇经(肾)”的辨证模式。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过程为脾虚湿蕴-肠络瘀阻-奇经受损,病机特点是脾虚湿阻为本,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理脾化湿、化瘀通络,或兼以清化、调和、温通,自拟方“芪仙苡酱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分经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杂病诊治,文章首先介绍历代分经论治头痛理论渊源,并从经络循行理论分析指出针灸教材中头痛一章中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存在缺陷,进一步探讨分经理论论治头痛应用于针灸要与运用药物归经理论遣方用药相区别,既要考虑到特殊药物归经对于该病针灸按经选穴的应用价值,也要认识到头部不同部位经络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介绍...  相似文献   

16.
经脉理论与络脉理论是各自不同的理论,不能合并起来研究,经络研究就是因为选择了经脉和络脉不分的经络概念为研究对象,并误解为经络系统研究,实际是以经络取代经脉,以穴位连结线取代经脉循行线进行检测,抛弃经脉理论研究而陷入找经络系统形态结构及相关物质的研究误区,所以无法取得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李婷  王朋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82-1184
基于红外热像图分析以温针灸翳风穴(TE17)为主疏通少阳经络,苍龟探穴行针手法解筋结、调经筋治疗耳闭验案1则,为临床从中医经络、经筋理论入手治疗耳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针灸治疗偏头痛的RCT文献,提取中医四诊信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0.0系统挖掘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94篇,其中涉及配穴方案48例。主穴取穴主要在头部,以胆经穴为多,通过系统聚类得到5组腧穴组合;配穴的选穴主在四肢,以脾经、胃经、肝经、胆经穴为多,通过系统聚类得到6组腧穴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主穴取穴注重局部取穴与辨经取穴的有机结合,而重在治痛;配穴取穴强调远部辨经、辨证取穴,而重在扶正祛邪。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选穴重在培本祛邪,标本兼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