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凋亡与抑癌基因p53表达产物的关系。以及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TUNEL技术,对子宫内膜腺癌癌变过程中各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和细胞凋亡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有偶发凋亡,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和3.86%,p53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率分别为8.31%,38.9%和57.1%。p53蛋白阴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p53蛋白阳性组。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受p53基因调控,p53蛋白可能成为评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子宫内膜癌50例及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和单纯型内膜增生各15例,进行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结果p53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52%,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20%,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及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均为阴性,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PCNA在子宫内膜癌表达100%,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为80%,两者显著高于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47%及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40%(P<0.05)。本实验发现p53和PCNA与内膜癌分化程度、转移扩散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p53蛋白和PCNA同时在内膜癌的高度表达,其患者预后较差,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p53和PC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扩散、转移有关;p53和PCNA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T和p2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端粒酶hTERT、p27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两者表达进行对比。结果端粒酶hTERT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P〈0.05),其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有无淋巴转移无关。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P〈O.05)。p2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有关,而与年龄和有无淋巴转移无关。在子宫内膜癌中,端粒酶hTERT基因蛋白与p27蛋白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hTERT高表达与p27蛋白的低表达协同作用促进内膜癌的发展,联合检测hTERT与p27蛋白有助于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抑癌基因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66例子宫内膜癌、2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31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在三种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54/66)、51.7%(15/29)和12.9%(4/31),表明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正常子宫内膜,比较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临床应用P53蛋白检测对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16、p53和rasp2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因素、多阶段的异常改变。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1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45例子宫内膜癌中p16、p53、rasp21蛋白、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正常子宫内膜中p53和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内膜癌(P〈0.05,P〈0.01)和EIN(P〈0.05),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组织分级有关(P〈0.05)。子宫内膜癌中,rasp21蛋白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75,r=-0.4240)。结论p16、p53和rasp21基因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rasp21蛋白的异常改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与ER和PR有协同作用,为子宫内膜癌恶性进展和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桑琳  赵卫东  杜世华 《安徽医学》2012,33(10):1346-1350
目的通过检测p53、p21、MDM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3、p21、MDM2基因和细胞凋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检测29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29例子宫腺肌症组织标本的p53、p21、MDM2表达情况,对p53、p21、MDM2的表达及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53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中分泌期表达高于增生期(P0.05),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和子宫腺肌症组织中增生期与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子宫内膜组p53蛋白表达率高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P0.05)和子宫腺肌症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p53蛋白表达率与子宫腺肌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的表达率高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P0.05)和子宫腺肌症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p21蛋白表达率与子宫腺肌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低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P0.05)和子宫腺肌症组(P0.0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与子宫腺肌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中p53与p21呈正相关(r=0.611,P0.01),p53与MDM2呈负相关(r=-0.541,P0.01),p21与MDM2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中表达无相关性(r=0.404,P0.05)。结论细胞凋亡调控蛋白p53、p21、MDM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TEN、p53及hTERT在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同步检测49例子宫内膜癌中的p53、PTEN、hTERT的表达,取同期49例正常的子宫内膜组织做对照,数据采用SPSSl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结果: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0.8%,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97.9%,且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级、FIGO分期、淋巴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相反,hTERT和p53两种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67.3%、38.8%)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并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及FIGO分期呈正相关。结论: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减少,而P53及hTERT呈表达升高,三者均可作为子宫内膜诊断及判定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 LOX)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良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3例子宫内膜癌、9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杂性增生组织中 LOX 蛋白的表达,比较 LOX 蛋白在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 LOX 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及细胞分化程度等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LOX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8%,在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2.5%,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4.0%。子宫内膜癌、子宫内复杂性增生及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中 LOX 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LOX 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Ⅰ~Ⅳ期子宫内膜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50.0%、78.6%和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在高、中、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0%、60.0%、8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有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78.6%及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OX 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及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LOX 参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及转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0例子宫内膜癌及50例子宫内膜癌旁组织中PTEN及p53的表达水平.结果 PTEN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0%、35.0%、34.0%、58.0%,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0.05,P<0.01),且子宫内膜癌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旁组(P<0.05);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的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O.0%、16.0%、40.0%,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均<0.01);G1和G2、G3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6.8%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R/PR阴性组、ER/PR阳性组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5.0%、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1和G2、G3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和45.8%、71.4%,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期和Ⅱ、Ⅲ期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6%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激素受体状态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3、0.327,P均<0.05);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1、0.602,P均<0.05).结论 PTEN、p53二者同为抑癌基因,皆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雌孕激素可能调控PTE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王红英  于月成  卜宁 《医学争鸣》2007,28(12):1112-1114
目的:探讨Fas和Fas配体(FasL)在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加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异位内膜与18例子宫内膜癌内膜中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LmRNA水平.设正常子宫内膜25例为对照组.结果:Fas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为68%,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94%,明显高于对照组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mRNA的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与FasL蛋白表达失调,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病机制之一,对子宫内膜癌组织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c-erbB-2与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erbB-2与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与PTEN的表达。结果:c-erbB-2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58%: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60.0%、25.8%。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分级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中的c-erbB-2与PTEN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c-erbB-2的阳性表达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TEN表达的缺失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c-erbB-2与PTEN的负协同作用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P16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云  曹文华 《海南医学》2005,16(11):133-133,19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PSP法检测37例子宫内膜癌,24例增生过长,11例不典型增生过长,15例正常官内膜的石蜡标本P16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子官内膜癌之临床病理特征,如绝经状态、组织学分布、临床分期、肿瘤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等。结果正常子宫内膜P16表达阳性率100%;增生过长内膜95.58%;非典型增生过长组为90.00%;子宫内膜癌组为54.10%。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表达率(12.5%),明显低于中度及高分化腺癌(二者阳性率分别为66.70%、70.10%)。统计还表明:P16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较正常内膜及非典型增生内膜为低,且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P16抑癌基因与子宫内膜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FHI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HIT蛋白在14例正常子宫内膜及38例子宫内膜癌石蜡标本中的表达,分析FHIT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HIT蛋白定位于正常子宫内膜腺体细胞的细胞浆。7例增生期和7例分泌期正常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均为强阳性染色,间质及肌层组织染色阴性。FHIT蛋白亦定位于子宫内膜癌细胞胞浆,有47.37%(18/38)PHIT蛋白表达阴性。FHIT蛋白表达异常与子宫内膜癌的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晚期肿瘤、低分化癌及肿瘤家族史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FHIT基因失活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FHIT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崔蓉  柯佩琪  钱冰  沈宏伟 《广东医学》2006,27(10):1483-1485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蛋白在50例子宫内膜癌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Stavivin蛋白阳性表达在增生期内膜有8例弱阳性,分泌期7例弱阳性,2例阴性。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均有表达,过表达率46%,而在正常内膜的过表达率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xvivin与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孕次、产次、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无关;与手术病理分期相关(P〈0.05)。Suxvivin过表达率在术后无病生存组为43.1%(19/44),复发或死亡组为66.7%(4/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抑制蛋白Stavivin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其过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转移因子-1(MTA-1)及p53蛋白对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子宫内膜癌、19例不典型增生及2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观察MTA-1和p53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MTA-1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组织的MTA-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5%、47.4%、83.9%,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36.8%、67.7%,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量的变化与表达率一致,且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TA-1和p53蛋白表达量受到子宫内膜癌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ER阳性的影响(P<0.05),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2=0.6248,P<0.01)。结论 MTA-1及p53蛋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病理进程密切相关,可为其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28例子宫内膜增殖症、8例不典型增生和5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PTEN蛋白表达与内膜癌临床、病理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TEN蛋白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00%(10/10)、89.29%(25/28)、87.5%(7/8)和55.56%(30/5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增生子宫内膜(P=0.0087)和子宫内膜增殖症(P=0.0022),PTEN蛋白表达与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有关。结论PTEN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密切相关,PTEN有望成为内膜癌治疗的靶蛋白及判定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mRNA及其蛋白和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53例子宫内膜癌,33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SurvivinmRNA及其蛋白从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到子宫内膜癌,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P<0.01)。53例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mRNA与其蛋白阳性表达一致,两者与组织分化呈正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bcl-2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呈负相关,而与临床分期无关。Survivin与bcl-2无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它的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Survivin与bcl-2基因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卵巢皮质间质细胞增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及伴发癌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探究。方法:对40例卵巢皮质间质细胞增生伴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平滑肌瘤、内膜息肉等疾病增生的卵巢皮质间质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C-erbB-2、Rb、p53、PCNA的检测,并对手术病例进行术后血E2、P检测,同时观察内膜癌C-erbB-2、Rb、p53、PCNA癌基因蛋白、肿瘤细胞增殖的表达。结果:在卵巢皮质增生细胞C-erbB-2阳性率为58%。Rb阳性率为30%,p53阳性率为2.5%,PCNA阳性率为33%.子宫内膜癌细胞C-erbB-2阳性率为100%,Rb阳性率为85%,p53阳性率为80%,PCNA阳性率为85%。结论:伴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卵巢增生的皮质间质细胞C-erbB-2、Rb表达阳性,在子宫肌瘤等良性病变C-erbB-2和PCNA表达阳性,p53在增生间质细胞很少表达。血E2和P检测正常。而在子宫内膜癌细胞各项免疫组化染色多呈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癌基因c-erbB-2及抑癌基因p53、p7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S-P)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3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c-erbB-2及P53、P73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中c-erbB-2、p53、p7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结论 c-erbB-2、p53、p7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手术-病理分期升高,表达逐渐升高,更好地反映子宫内膜癌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改变,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抑癌基因P53、癌基因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中的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用p53、C-erbB-2和PCNA抗体对50例子宫内膜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手术标本进行S-P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表达率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P53、C-erbB-2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分别为54%、56%和72%,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p53、C-erbB-2和PCNA均随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呈增高趋势,P53和PCNA的Ⅲ级表达明显高于Ⅰ级(P<0.01).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P53和C-erbB-2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或突变及PCNA的过度表达有关;P53、C-erbB-2和PCNA之间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P53、C-erbB-2和PCNA表达反映了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增殖情况,因而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